肖芳
【摘要】為提升高職院校室內設計人才培養質量,優化課程教學效果,提出對傳統教學模式革新的建議,即構建“工作室制教學模式”。文章在闡述設計專業實踐教學現狀基礎上,對工作室制教學模式的實施要點進行探究。希望對促進高職室內設計課程走出傳統教學模式有所助益。
【關鍵詞】高職 室內設計課程 傳統教學模式 工作室制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J5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51-0232-02
高職室內設計教學的終極目標是培養有懂室內設計美學理論,并具有較強行業設計能力的技術技能型人才。目前高職院校學生在校期間掌握的理論知識通常和行業市場中要求的實踐操作能力需求相脫節,比如設計方案往往很難在實際方案中完美呈現。故此在課程教學期間,積極走出傳統封閉式教學環境,建構新興教學模式,在優化專業人才培養效果方面有很大現實價值。本文主要對工作室制教學模式的應用措施進行探究。
1.室內設計專業實踐教學現狀
現階段,高職院校室內設計專業教學實況可以歸結以下幾點:一是理論課程講解占用的課時過多,此時理論知識課與實踐課脫節的現象屢見不鮮;二是教師即便在實訓室展開實訓環節的教學,學生也無法全身心投入實訓中,對于學生而言總是覺得這是課堂,這是作業,不能引起他們的重視。三是教師沒有及時的將行業中新工藝、新材料導入實踐教學中,導致學生對現代化時尚設計風格了解得少之又少,他們冥思苦想出的方案在實際施工時缺乏實用性[1]。
2.工作室制教學模式的應用措施
2.1 構建以“室內設計工作過程”為基礎的課程體系
“工作過程中學習”過程,實質上就是將室內設計項目工作室設為媒介的教學模式進行實施的過程,故此建設滿足工作室制教學模式運行的課程體系是極為必要的。在對設計專業課程設計之前,需確保調研與分析工作運行的廣泛性,進而實現多維度的改革,整合職業崗位典型工作任務作為行動領域,結合職業成長發展規律將其轉型為學習領域,將培養學生的的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設為主線,將職業素養與可拓展性能力的發展作為始發點,進而建設以工程過程為基點的課程教學體系。
在課程體系建設以后,行業協會、有關企業、專業教師應組建課程開發小組,進而實現對專業課程的有效開發。明確課程標準,即課程定位、學習目標、學習場景規劃以及課程實施計劃等。
2.2 建設“雙師”教學隊伍
(1)提升專任教師的實踐能力。參與高職室內設計教學的教師一定要具備行業企業實踐經驗,并可勝任校企合作工作室項目。校方也要積極引導專業教師在有關企業掛(兼)職,采用項目實務促進動課程開發進程,把掛職企業的現實項目導入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共同完成項目教學任務。
(2)建設專職教師的培養體制,對于不具備雙師素質的教師,可采用校企合作工作室進行專業相關知識的培訓,采用脫產實踐方式去提升教師的專業實務能力。教師在參與脫產實踐過程中,相關企業要對教師“一視同仁”,即按照企業對職員的相關標準進行考核與管理。
(3)建設并推行兼職教師準入制度。兼職教師需有5~8年的專業實踐經驗,持有和一級相毗鄰的資格證書,從事兼職教學時間不短于2年,并具備優良的職業素質和社會責任感,經由一個學期的試用期后,校企合作中心考核方可簽署長期聘用協議。
2.3 推行“工作室制”教學與實訓模式
(1)統合資源,校企合作。采用專業進企、引企駐校等形式,建設集相似化職場情景、教學實訓、職業資格培訓和技術服務為一體的工作室,推行工作室制教學模式,進而獲得更有利條件,去探索和行業企業銜接、構建工學結合模式、處理我國高職院校室內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方向和社會需求脫節問題的有效辦法。學院可采用和經濟效益優良、規模較大以及具備一定競爭實力的設計行業龍頭企業作為工作室的合作對象,專業教師積極發揮引導作用,協助學生團隊提升其創新能力。和不同企業建設囊括室內設計崗位能力要求的各個“工作室”,在多樣項目的引領下,實現教學目標。
(2)構建“工學結合”模式,這是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基本特征。工作室制教學模式和傳統教學模式相比較,顯著提升校企教育資源有效利用率,協助學生在工作室化的教學環境中切身體驗相對較完整的工作過程,掌握相應操作技能,提升對信息的處理、整合等多樣能力。
3.結束語
綜合全文,對工作室制教學模式建設與實施意義有所認識,同時也掌握了幾點促進工作室制教學模式有效發展的措施,即建構新興課程教學體系、建設“雙師”教學隊伍以及推行“工作室制”教學與實訓模式。希望專業教師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助力于專業學生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培養進程,為設計行業可持續發展輸送合格人才。
參考文獻:
[1]蘇丹.工作室制人才培養下高職院校室內設計專業教學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