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高校深化體制的改革,我國出現了一批具有多校區的大學,這類多校區大學與國外多校區的大學相比較,具有更多的特殊性。隨著多校區大學的出現,這些大學在管理方面遇到了一些問題,比如實質性融合、各分校區對主校的認同、學科的布局、集權與分權等。這些問題的解決對我國當前多校區高校的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接下來,筆者就談一談個人對多校區大學管理的研究解析,希望能為大家帶來一點幫助。
【關鍵詞】多校區大學 管理 研究解析
【課題項目】課題項目名稱:廣東省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項目“產品造型設計專業實踐教學模式改革研究與實踐”,課題項目編號(GDJG2015125)。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51-0237-02
前言
隨著高校的體制改革,從20世紀90年代初期開始,我國的高校考試進行了綜合性的調整,展開了跨專業性質的合并,根據相近性原則,將一些專科院校劃轉到本地區的重點大學,從而出現了一批具有多校區的大學。多校區大學的出現,對其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學者圍繞著多校區大學管理的問題展開了持續、深入的研究。接下來,筆者就談一談個人對多校區大學管理的研究解析,希望能為大家帶來一點幫助。
一、我國多校區大學的概述
1992年,江蘇省率先合并了6所省屬的高等院校,成立了揚州大學,標志著我國高校調整的序幕,在共建、合作、合并、劃轉、協作精神的指引下,將合并與劃轉為主要手段,對相鄰、相關的高等院校進行有機整合。截止到2000年,我國原先的387所普通高校被調整、聚合到了212所,其中大多數高校都是校區地理位置較為分散的多校區大學。如何有效運轉這類大學,對其進行科學有效的管理,是多校區大學亟待深入研究的課題。
二、多校區大學形成的特點
從我國多校區大學形成的過程來看,其形成的特點有如下四點:第一,因高校發展的空間所限而在其他區域開設新校區,這類大學被稱為自我擴展型多校區大學;第二,在財政、生源以及聲望等方面處于弱勢地位的高校借強勢高校之名而成為其分校,這種類型被稱為冠他校之名型多校區大學;第三是為了學科的綜合以及資源的配置等方面需要而劃轉、合并幾所獨立高校而形成的多校區大學,這類大學被稱為合并重構型多校區大學;第四是第一與第三綜合形成的多校區大學,被稱為擴展合并混合型多校區大學。在這四種之中,第三種占據了當前多校區大學的主導地位。
三、多校區大學管理的對策建議
(一)明確發展的思路
在當前我國的多校區大學中,各分校區是其重要組成部分,為了能使學校整體發展,各分校區應以高校的整體利益為主,遵循本校既定的辦學方針和辦學總目標,然后根據各分校區自身的特色設計相應的發展目標與舉措,從而提升自身的發展建設,以此推動整所學校的發展。同時,高校領導也要關注各分校區之間進行協調發展,下放部分管理權限,以充分調動分校區發展、建設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使其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各自的優勢特色。
(二)加強校園文化建設
加強多校區大學的校園文化建設,是增強高校師生凝聚力最重要的一個途徑。針對各分校區在歷史傳承中不同的文化氛圍和傳統,高校領導要明確“一個大學”的理念,尊重各分校區獨特的校園文化,將其與主校區的校園文化相融合,通過開展形式各異的文化活動,提升所有校區的師生凝聚力。
(三)科學統籌辦學的資源
在當前我國的多校區大學中,因其各校區在地理位置、校區面積、學科分布以及交通情況都不相同,且非常復雜。因此,在實際的管理中,各多校區大學應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按照因地制宜、揚長避短的原則,科學統籌辦學的資源,將相同和相近的學科合并到一個校區,形成學科的融合、交叉和創新,以滿足高校的教學、科研工作需要,豐富本校的學緣結構。
(四)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優勢
高校作為培養青年智慧人才的主要場所,是引領信息技術發展的重要領域。因此,多校區大學的領導階層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在互動與傳播方面的優勢,不斷強化校園的信息化建設,完善信息化辦公體系,同時加強信息化課程的建設,以此提高校園管理的效果,降低管理成本。
總結
隨著高校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多校區大學已經成為當前我國高校辦學的主要形式,在對其進行管理時,應根據本大學的辦學特色,明確發展的思路,在各校區的建設與發展中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科學統籌辦學的資源,同時,應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優勢,這樣才能實現多校區大學的科學、有效的管理。
參考文獻:
[1]平易.多校區大學管理的困境與對策[J].基建管理優化,2015(01):15-18.
[2]李勇,劉志斌.我國多校區大學管理模式和管理對策芻議[J].中國電力教育,2013(25):5-6.
作者簡介:
肖喜明(1980.4-),漢族,男,廣東惠來人,碩士,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高校管理研究、創新創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