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利安,黃 喆
(浙江金融職業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教育是要有思想的,育人的過程更需要引導與培育,真正的教育在培養人獲得從事社會生產、生活能力的同時,也提升人的精神品質,為人性的發展與超越提供幫助。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時代背景下,高校首先必須把大學生的精神素養提高到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水平,使社會朝著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建設相和諧的方向發展。高校體育有著自身獨特的、豐富的育人內涵,需要高校體育教育工作者用心地去挖掘并啟發、教育好大學生,體育除了能增強大學生的體質、增進大學生的健康、豐富大學生的體育“三基”外,更重要的是通過體育的淬煉使大學生達到精神成人。
大學生作為我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寶貴人才,不僅需要掌握豐富的專業知識、熟練的專業技術、技能,更需要有崇高的理想、良好的品德和堅強的意志品質。孟子曰 :“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也。”在我國機械化、自動化、信息化程度快速提高的背景下,使人從事體力勞動的機率日漸減少,人體承受生理運動負荷的考驗越來越少,人在生理上所體驗到的艱苦性越來越少,這在一定程度上缺失了對人意志品質的磨煉,不利于人的成長。與其他學科相比,由于體育學科的技藝實踐性、運動負荷等特點,恐怕唯有體育才能真正使大學生“苦心志、勞筋骨”,從教育的資源看,體育已成為了現代大學生精神成長的一種稀缺性資源。當前大學生的精神成長需要體育教育的特別淬煉,主要基于以下2個時代背景。
1.1.1 機械化、自動化、“互聯網+”的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學生缺失了艱苦奮斗、堅持探索的優秀傳統習慣 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創造了豐富的物質財富,機械化、自動化的日益普及提供了生產、生活的便利,尤其是“互聯網+”的影響下,人們的消費觀念也隨之升級,享受型消費、快捷的一次性消費成了部分大學生的生活習慣和思維模式,但這在一定程度易使大學生缺失孜孜以求、不斷探索的奮斗品質,取而代之的是僥幸、實用、實在、簡單的心理定勢。教育有責任使大學生保持優良的文化傳統、鑄就良好的精神素質,體育以其特有的技藝性、生理負荷性、競爭性等特點,讓大學生學會努力追求、學會團結合作,懂得辛勤付出的可貴、堅持不懈的重要。
1.1.2 經濟的高速增長與大學生體質標準及體質狀況下降的反思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經濟已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2017年我國的GDP總量全球第二,達82.7122萬元,人均GDP達到了9481.881美元,取得了十分驕人的成績。然而我國大學生的健康體質標準反而下降(如立定跳遠、耐力跑等項目的標準均有不同程度地下滑),且大學生的健康體質狀況總體也呈下降趨勢,呈現出未富先衰的劣態。很顯然在目前高校體育經費相對保證、運動場館及設施齊全的今天,運動不足成了影響大學生健康體質水平下降的主因。如何保證大學生擁有強健的體魄,保持良好的鍛煉習慣,需要加強精神層面的教育,更需要他們在體育實踐中不斷地淬煉自我。
“淬煉”從字面解釋是指反復經受考驗、磨煉,比喻人刻苦鍛煉,努力提高。體育淬煉是指以體育的手段來磨煉、考驗人的意志品質、打造人的精神素養,這里主要是有針對性地對大學生進行意志品質和精神品質的錘煉,按照體育學科的特點和體育運動項目的特色,人在通過體育運動獲得身體健康的同時,更在于獲得精神的提升。體育淬煉是為適應社會發展而對培養全面發展人的客觀要求,也是高等教育發揮體育教育在促進大學生精神成人作用的內在要求。
高校體育內容廣泛、形式眾多,既有體育課程,又有體育社團,既有課外體育鍛煉,又有體育競賽,但無論哪種體育運動形式,無論哪個運動項目,都有責任和義務在向大學生傳授體育技術、技能的同時,更要為大學生的身心健康服務、提升大學生的精神品質服務,即促進大學生的精神成人——指一個人之為人的價值和根基,乃至做人的道理,不僅能時刻用社會道德來約束自己,并把做人的道理滲透在自己每天生活的細節里面去。
“健康第一”作為體育課程的指導思想,已被廣大師生所接受,體育對健康的促進作用已被人們所認可。身體健康是人生命的基礎,健康的身體是健全精神的寓所,青年大學生充滿活力、朝氣蓬勃,陽光自信,通過體育運動使他們樹立崇尚健康的良好意識,敬畏生命,健康生活,快樂學習,做一個陽光、堅韌的當代大學生,真正把“每天鍛煉一小時,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輩子”的鍛煉理念內化于心,指導自己的日常生活。
體育以身體練習為基本手段,強調的是學生的行為,不論是在課內還是在課外,不論是體育教學、體育鍛煉,還是體育比賽,只有反復地練習、實踐,才能使自己的技術、技能有進步、有提高,這些均能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也能體現大學生實干的精神;同時,運動中身體練習需要每位同學承受一定的運動負荷,尤其在比賽中更加會體驗到激烈的運動導致體能的極限所帶來生理上的難受,盡管人有避苦趨樂的天性,但人之為人,更在于懂得活著的意義與生命的價值,懂得經歷一定的困苦磨煉,會使人成長得更加自信、更易走向成功。
體育課程是以身體練習的形式來呈現,沒有身體練習就沒有體育,只有積極地參與到具體化的運動中去,才能發揮體育運動給人帶來的一切作用,讓大學生認真、快樂、主動地參與體育運動,是高校體育工作者首先要解決好的問題,通過制度建設、成立興趣社團等鼓勵大學生參與體育運動均不失為一種好的手段與方法;體育的競技性,會使大學生懂得比賽的結果只有一個冠軍,許多同學并沒有在競爭中披金戴銀,而往往是體驗到被挫敗的感受。教師應引導大學生們如何坦然面對這種挫敗感,重新認識自我,通過耐心的教育、體育實踐的磨礪,使大學生敢于面對挫敗,坦然處置,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體育作為技能性課程,運動技術、技能的掌握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經過反復練習、持之以恒的鍛煉才能有所收獲,因此,只有以頑強的意志品質堅持更多的付出才能獲得更大的進步。所謂的“夏練三伏,冬練三九”,指的是不顧自然環境的惡劣而堅持體育鍛煉的場景。競爭是體育最顯的著特點,無論是個人還是集體在競爭中都需要盡自身最大的努力去獲得最好成績,競爭不僅需要基本的技能、技戰術和體能,更磨煉的是同學們斗智斗勇的意志品質,這些均有助于大學生樂觀自信、頑強刻苦品質的培養。
(1)體育項目本身能培養大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如籃球、排球、足球等項目,運動中不同角色、不同位置上的同學各有各的任務與職責,這就需要每個同學的共同參與、合作才能確保項目的開展;(2)體育技術、技能的學習和掌握能培養大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日常技術技能的學習和掌握需要同學們的互幫互助,需要相互配合共同砌磋,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技術的全面和技能的嫻熟;(3)體育競爭會培養大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為爭取比賽的優異成績,需要同學們精誠團結、共同應對。
道德是調整人們相互關系的行為原則。道德是人類特有的社會現象,也是人之為人的行為要求與標準。體育崇尚規則,不同的運動項目均有自己的規范與要求,但都要遵守公平、公正、公開原則,要求參與運動的每個同學誠信、遵守規則,且體育運動項目均在眾目睽睽之下進行,所有比賽均有裁判的積極參與,來不得有半點偽裝。在體育運動中,崇尚尊重對手、講究禮儀,注重和平友愛、知行合一,用實際行動來踐行道德精神是體育的特點,這些易培養大學生的“三公”精神和良好的道德品質。我國的體育道德是崇尚集體主義原則,這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
學校要在充分認識體育育人重要作用的基礎上,高度重視開展大學生體育淬煉教育的頂層設計和統籌安排。做到既要有制度的合理保障,又要有科學設計的活動載體;既要有足夠的資金投入,又要有齊全的設施保障;既要有活動的宣傳發動,更要有相關職能部門的落實到位。
學校體育工作隊伍是開展大學生體育淬煉的主要執行者,他們素質的高低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大學生體育淬煉的效果。基于大學生精神成長的需要,對新時期學校體育工作者,在抓好體育專業能力的基礎上,應加強“德育工作專業化”的進修與培訓,提升他們在體育教學中的育人能力。
根據育人的主體性原則,開展大學生體育淬煉教育要結合學校的實際進行,主要是學生的體育需要和興趣,并根據學生不同的體育習慣進行教育,可結合專業的需要和職業的發展及不同類別大學生的體育需求開展,同時也要考慮學校的傳統、當地的體育風俗等,使大學生體育淬煉能持續、有生命力地進行。
新的時期,環境的變化、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對人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作為育人的基本課程,其使命與作用也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產生變化,大學生體育淬煉教育是在注重體育課程對大學生精神培養的重要性而提出的。我們已經見證體育在捍衛人類基本生存能力的作用,而在如今的社會條件下,體育也應能承擔起促進大學生精神成長的重要育人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