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影松
龍是華夏文明最神圣、最典型的圖騰代表。官僚體制中,龍象征著至高無上的權利與地位;而在民間,龍是福澤一方的神祇[1]。在此背景下,龍也漸漸成為民間藝術的創作源泉,“舞龍”正是該種文化背景下誕生的民間體育傳統之一。
在過去,舞龍是民俗文化的一部分,每當春節,人們便會舞龍以慶祝新年的到來,祈求來年風調雨順;而現在,除去特殊節日在地方進行舞龍表演外,舞龍也逐漸成為一項體育競技活動,由10人用九節龍布組成的“龍”進行表演。在漫長歷史變遷中,舞龍不僅僅成為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代表,更成為西方競技體育項目一家獨大背景下的東方傳統競技項目的代表。因而,在高職院校開設舞龍課程有著非凡的意義。
2016年國家的“十三五”規劃中正式提出對高職教育的各項要求,其中提出要深化人才培養模式,著力提高人才的素質。地方高職院校為響應“十三五”規劃,通過課程的改革、教育資源的整合,整改教學、治學、辦學方案,大力提高培養人才的手段。針對國家在“十三五”規劃中對高職院校畢業人才提出的新要求,通過課程改革提高高職院校畢業生素質才是關鍵。作為一項傳統民間娛樂項目——舞龍,一旦正式應用到高職院校中,對其課程構建的意義是多元的。
舞龍課程進入高職院校極大的豐富了課程的類型,從根本上豐富了高職院校體育項目的內容。當前幾乎全部的高職院校的體育課程均是以西方體育項目為主,鉛球、足球、籃球等已經成為高職院校學生體育課程中的必要內容,舞龍課程的加入不僅僅能夠從課程的類型實現對高職院校課程構建的突破[2],更能升華課程構建的意義。作為傳統的民間體育運動項目,舞龍走入高校后,就具備了娛樂、健身、教育等多種功能,而這些功能是多元化課程構建的基本要素。因此,舞龍課程進入高職院校對高職院校課程的構建意義是多樣化的。
舞龍的表演基本形態是民間圖騰“龍”的形態,無論是漢族抑或是其它民族,對“龍”總是懷有別樣的情緒。而單從舞龍蘊含的民族精神分析,其中不僅僅是各民族的信仰精神的體現,更是民族團結精神的具現。舞龍蘊含的民族精神內涵與東突、達賴等惡勢力完全不同,舞龍是要通過包容的表演方式,讓不同民族的人在相同的信仰之下,能夠融洽自得的生活[3];而惡性勢力卻意圖通過謠言、誹謗等分裂我國的民族團結。在惡性勢力的有意挑唆煽動下,當前我國不少的大學生對其它民族的學生逐漸產生排斥或者抗拒心理,而高職院校開設舞龍課程則能夠很好的調劑大學生的該種心理狀態,通過舞龍表演促進民族團結與和諧。
而舞龍課程的開設從另一角度分析,能夠重塑高職院校學生的民族精神,通過熱鬧喜慶的表演,讓學生在體驗中體悟傳統文化與民族精神的內涵,從而培養高職院校學生的民族精神。同時,現代文化沖擊下傳統文化的凋敝現狀亟待解決,讓傳統文化走入高校,是弘揚傳統文化和延續傳統文化以及促進傳統文化繼承的有效方式。
舞龍表演并不是僅靠體力的表演,為了達到逼真的神韻效果,舞龍表演還需要表演者用巧勁,將死龍變成活龍。表演過程中表演者互相要在不斷地演練下形成高度的默契,高度集中精神,注意龍頭、龍身、龍尾之間的配合[4]。因此,舞龍表演具有一定的強身健體功能。
同時舞龍表演與其它體育或者舞蹈表演類項目有所不同。舞龍表演是一項重視節奏與技術的表演。其中所謂節奏是舞龍表演者要把握樂器的節奏,通過樂器的擊打節奏判斷表演節奏,而所謂的技術不單代表武術表演的技巧同時代表了舞蹈技巧。舞龍表演要能通過節奏與技術將表演的動態與靜態形象都刻畫的栩栩如生,完成一系列的高難度動作。而對于表演者來說,如果精神沒有高度集中,那么表演將徹底失去神韻[5];如果體力不支,那么表演將會中斷。因此,舞龍表演中如果表演者的精神與體力中的任何一方欠佳,那么表演都將失敗。而當前的高職院校的學生正缺乏該種鍛煉,舞龍課程為高職院校學生強身健體、錘煉精神提供了有效的方式。
舞龍課程的價值決定了舞龍課程在高職院校的開設是必然的,然而在高校開設舞龍課程也并非易事,在高職院校開設舞龍課程不僅僅需要引入大量的專業教師,更需要解決課程學習周期的問題。在多重的壓力之下,高職院校找到平衡多方的辦法,解決諸多問題才是關鍵,而這些問題的解決如果僅依靠高職院校的一己之力是難以辦到的,需要社會及有關部門的介入與幫助。
[1]王存良.探討培養武術基本功對提升舞龍舞獅教學效果的作用[J].青少年體育,2017(08):47-48+76.
[2]李紫浩,曹慶榮.湖南省高校舞龍選修課的學習動機現狀調查分析[J].當代體育科技,2017,7(19):118-120.
[3]馮偉.蘭州城市學院舞龍舞獅研究探析[J].考試周刊,2017(40):180.
[4]王存良.簡析高校舞龍舞獅教學課程內容的開發及創新[J].運動,2017(09):97-98.
[5]劉營.高校舞龍課程建設中的問題與對策[J].江蘇理工學院學報,2017,23(02):1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