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嵇玲
“零作業”并不是終極目標,只是一種手段,“減負”實際上是要改掉“課堂低效率”“用作業搶占學生課余時間”的陋習,引領老師們創建更科學、更符合教育規律的“高效課堂”。
“接手的時候,學校連續十年在全縣倒數第一。后來我要求老師們,自習課必須上自習,不允許布置作業,誰布置作業就小黑板通報,學生也可以舉報。這樣堅持了一年半,我們三個年級的成績全部上去了。”李志欣在“我國中小學生‘減負’問題研究報告發布會”上的發言,令在座的專家和媒體大呼“不可思議”。
李志欣目前是北京育英學校密云分校的校長,之前在山東工作,從2001年就開始推行“減負”并卓有成效。2014年3月,他主持的《“零”作業教學改革實踐探索》獲得教育部首屆國家級教學成果獎評選二等獎。
在向本刊記者介紹“減負”經驗時,李志欣強調,“零作業”并不是終極目標,只是一種手段,“減負”實際上是要改掉“課堂低效率”“用作業搶占學生課余時間”的陋習,引領老師們創建更科學、更符合教育規律的“高效課堂”。
李志欣初到北京育英學校擔任英語老師,課后被學生們追著要求“布置作業”,他反問:“一定要有課后作業嗎?”雙方都有些不習慣。
不留課后作業,在倡導素質教育的2014年的北京,都如此令人難以理解,在2001年的山東,其推行的難度更可想而知了。
為什么要推行“零作業”?李志欣說,要“減負”首先要搞清楚“負擔”是怎么產生的。教材難度大?中高考競爭太過激烈?這些問題固然存在,但在李志欣看來,中小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的根本原因來自老師之間的“時間博弈”。
“因為各種評價和考核制度的存在,導致一個學校同一學科的老師之間,同一個班級內的不同學科老師之間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競爭,每個老師都希望學生多花時間學自己這一科的內容。但是,課時都是固定的,那怎么辦?只能延伸到課前或者課后。如何控制學生課下的時間?最好的辦法,就是布置作業。”李志欣說,如果學校沒有人調控,作業量控制不住,學科多了,學生的壓力自然就大了。
課后作業超標,導致的后果便是:學習能力強且自覺性高的孩子疲于應付作業,勉強完成之后,再無余力學習自己有興趣的內容,長此以往,創造力和想象力受到了制約;還有一些學生自發結成做作業小組,你做一科,我做一科,為了完成任務而互相抄襲;原本資質不高自覺性又不強的學生,眼見無法完成全部作業,干脆破罐子破摔,哪一科作業也不做,徹底喪失了學習的興趣。
相應的,老師們由于布置了超量的作業,上課時必然要用大量時間“對答案”,沒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備課。“老師滿堂灌,學生們在課堂上就沒有學習、思考、對話、動手的時間,上課完不成練習,只能再擠占課下的時間。長此以往,教學的生態就被打亂了。”李志欣說。
在李志欣看來,這都是最樸素的道理,每個校長和老師都清楚,有些校長希望老師們互相博弈,通過搶時間來促進發展,但他所想的是“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讓老師們在相同的時間內,拼思路,拼觀念,提高課堂效率”。
“減負”之路并不輕松,李志欣在改革(他自己稱之為“回歸”)之路上做了很多嘗試,也遇到了不少困難。
在山東省利津縣付窩中學,作為級部主任,他和同事們一道調整學生的作業量和休息時間,讓學生在緊張的學習之余,身心得到有效調節。為此,他做了兩個階段的努力:
第一個階段,要求語數英每學科只能每天布置30分鐘以內的課下作業,理化僅能在有課的當天布置30分鐘以內的作業,其他學科不準布置任何形式的課下作業。但是一段時間之后發現,如何監控這30分鐘的作業量是個問題。
繼而,進入第二階段,要求語文只能在周一、周四布置一篇閱讀理解的題目,周二、周五只能布置一至兩道題,周三、周六只能布置一篇書面表達作業,理化在有課的當天布置一至兩道題。
這當中,雖然經歷了老師們從不理解到理解,從不執行到執行又到反復的過程,但成效卻很明顯。一學年過去,學校的中考成績明顯提升,名列全縣前茅。
在利津縣北宋三中,作為副校長的李志欣拿出了三點舉措:一是要求各年級設立公共自習課,自習課期間不允許教師進教室,不允許布置任何形式的作業;二是要求教師根據時間為學生安排合理的作業,布置的作業必須當堂完成,收起交上;三是嚴禁教師在學生休息時間,包括午休和晚休前,布置任何形式的作業。作業管理使學校教學秩序得到了加強,大多數老師意識到作業泛濫的危害,學校從一所落后長達十年之久的薄弱學校變成了全縣學習的榜樣。
調入北宋一中擔任校長后,李志欣總結之前的經驗,革命性地實施“零”作業改革,“目的就是改變以往那種高耗低效的運行模式,帶領學校擺脫教育博弈的困境,回到科學、和諧發展的軌道上來”。在具體做法上,他要求:各年級一律不準布置任何形式的課下書面作業;課堂作業精準批改,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功能;課堂作業的深度和廣度要適當,要為學生提供適當的選做題,以關注不同層次的學生;推行課堂作業當堂完成制度;自習課提倡學生“自助餐”式學習。在李志欣及其團隊的堅持下,北宋一中被評為“教學工作先進單位”“教育工作先進單位”。
之所以能在三所薄弱校都取得成功,李志欣的秘訣在于鼓勵老師們摒棄過去那種低效的教學模式,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高效課堂”的創建中。可以說,他是用“零作業”的硬性規定倒逼老師們在公平競爭的前提下,精研教學,提高課堂效率。
北京育英學校密云分校此前的中考成績在密云區20所初中當中排在十名開外,而在李志欣擔任該校校長一年后,2017年學校的中考成績位列密云區第四名。在這里,李志欣沒有繼續推行“零作業”,而是因地制宜地推行了“全學習”。實際上,無論“零作業”還是“全學習”,最終追求的都是“高效課堂”。
李志欣要求老師們改變以往的備課模式,利用假期的時間提前完成新學期的備課,并將整個學期的資料提前發給學生。“這樣做,并不是鼓勵大家都去超前學習,而是對整個學期的學習計劃做到心中有數,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老師們也可以有更多的精力,進行二次備課,真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李志欣說,“低效率的教與學,不僅摧殘學生,而且摧殘老師。”
即便李志欣推行的這一理念在山東、北京兩地各種校情不同的學校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還是有很多人認為這不過是一種理想模式。
是否只有那些優秀的教師才能真正做到“高效課堂”?李志欣認為,“高效課堂”的理念更應該植根于那些主觀能動性并不是太強的老師的內心。“改變課堂觀念,想辦法讓學生動起來。表面上看,老師講得少了,但跟學生的互動多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被點燃。即便不留作業,也不用擔心學生課下不學,給他充分的時間和自由,他反而可以更有針對性地學。”
在李志欣看來,以刷題為代表的應試教育,無論在哪個階段都應該摒棄,好的教育工作者應該明白一個非常樸素的道理:素質教育并不代表不關注成績,而是通過正確、高效的教學方式,關注孩子的能力發展,而能力強、素質高的孩子自然擁有應試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