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君
2014年教育部出臺的《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試行)》中,明確指出要“實施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要求“采取啟發式、討論式、合作式、探究式等多種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作為師者,我們要構建引爆兒童潛能發展、構建生命本真釋放的課堂,構建以生為本的潛能課堂。
“生本潛能課堂”以自主學習理論為先導,以嘗試學習理念為基礎,以支架教學為輔助,以腦科學為依據,所有學習內容都讓學生先獨立學習,讓學生依據各類“總分”導習進行輔助自學。
學生在課前利用我校研發的“小學生潛能開發自學總導習”和“分層自選學習導航”進行自學。以語文學科為例,每學期共有16個 “總導習”,每個“總導習”結合教材,根據不同的主題進行整合設置,分為閱讀、識字、寫字、經典詩文、成語等板塊,每個主題明確了學生自學的時間、具體內容、達標要求、監測形式等,學生根據導習自己學,家長根據導習進行監督,老師根據導習進行引導。每學期有文本類、交際類、作文類、實踐類四類分層自選學習導航。每種導航分為必做基礎類和選做挑戰類兩種,為每個學生的潛能差異預留充分的空間。
“生本潛能課堂”本著“按需定教”的思想,讓學生自己發現不懂的問題,解決遇到的各種學習困難或障礙,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需求進行針對性地學習,從而觸發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培育學生的最近發展潛能。
對于學生不懂的問題,我們讓學生在課上進行交流討論,通過合作的方式進行解決,學生之間互相質疑,互相解疑,互相反駁,互相補充,孩子們交流、碰撞的過程就是每個生命綻放異彩的過程。
“生本潛能課堂”遵循“高效課堂”的理念,遵循“以學定教”的思想,教師需關注學生的長效學習興趣,關注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引導學生攻克重點內容,突破難點內容,發現并開發學生的未知潛能。
“生本潛能課堂”以心理學為基礎,針對小學生樂于展示,愛于競爭,喜于合作的心理特點,讓學生通過小組捆綁方式進行學習,從而獲得積極的成功體驗,達成目標并內化潛能。
監測內容分為基礎目標監測和提升目標監測兩部分。學生采取小組捆綁的方式,進行組內展學,組際pk,全班賽學等,為每名學生搭建展示的平臺,激發學生競爭的意識。每個學習小組都有小組評價卡,記錄小組內每個組員在各學科的學習表現情況、存在問題等。教師設有組際評價卡,以組為單位隨時記錄各小組的表現情況,定期累加統計各小組的獎懲情況。
當我們教者眼中有兒童、心中想兒童、行動為兒童的時候,我們的課堂才真正從尊重生命的本質做起,從遵循生命的規律做起,從探尋生命科學發展的軌跡做起,從而讓課堂成為引爆兒童潛能的導火索,成為引爆兒童成長的計時器,更成為引爆兒童生命的能量裂變反應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