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部長通道”上談到教師隊伍建設時表示,要把提高教師待遇、完善教師待遇保障機制落實到教師的心里去;要切實提高教師地位、榮譽感,讓教師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重振師道尊嚴。這些舉措,全都指向了教師群體的“獲得感”。
所謂的“獲得感”,是指獲取某種利益之后的滿足感。這是一種源于內心的、自發的、由內而外的愉悅體驗。這種積極的情緒體驗看似無聲無形,卻蘊含巨大的力量。
先說教師群體的“獲得感”。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新時代,站在教育發展的新起點,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的期待不斷提高,新時代賦予了教師太多新的使命,如何深化教師隊伍建設成為當前教育發展的一大命題。早在2017年7月,我社發起了“尋找大國良師”大型公益活動,其目的就是要尋找那些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德才兼備的大國良師,發揮榜樣的引領作用,樹立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良師典范。我們期待,這些優秀的教師榜樣,能夠為眾多成長中的教師們提供更多的精神養料,滋養和生發更多的教師職業“獲得感”。
本期《教育家》,我們聚焦“深化教師隊伍建設”這一話題,邀請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教師發展所所長張布和為廣大讀者解讀《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邀請首都師范大學教育學院院長蔡春剖析教師教育的兩個基本問題,還有“教育管理者分享在加強教師專業發展方面的優秀實踐經驗”和“一線教師對新時代教師專業成長的困惑與突圍的思考”。期待這樣的解讀與分享,能為提高教師群體的“獲得感”提供更多的參考。
再談談學生們的“獲得感”。日前教育部、民政部、人社部、工商總局四部門辦公廳日前聯合印發《關于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課外負擔開展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行動的通知》,旨在“迅速遏制當前存在的突出問題,保障中小學生健康成長”。中小學生課業負擔到底有多重?課外補習緣何被追捧?“減負”面臨著哪些難題?本期“特別報道”,將以數據調查、專家觀點、實踐案例多維度予以呈現。首都師范大學教授薛海平建議每個家長能夠保持一種更為冷靜理性的心態,“人生畢竟不是一場百米賽跑,而更像一場馬拉松,孩子的身心健康和保留住他對學習和知識的熱情才是最關鍵的事。”希望這些理性的思考與聲音,能為學生群體的“獲得感”提供更為科學的視角。
心中有信仰,腳下才會有力量。師道的光輝不僅源自教師的自重、自律和堅持,也離不開學生、家長、社會的支持。重振師道尊嚴,讓師愛的光芒能照耀到每一個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