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歡歡
(中國礦業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083)
黨的十九大標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歷史方位,并開創了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代表的重大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成果。正是在這一思想的指引下,我國開創了以“實踐形態、理論形態與制度形態”為代表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的多維系統①馮霞:《習近平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理論創新維度》,《馬克思主義研究》2017年第5期。。習近平總書記分別在“7·26”重要講話與“1·5”重要講話中指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所取得偉大成就與歷史性飛越,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中國煥發出強大生命力的歷史性佐證”。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的重要前置條件與實際支撐,對于我國“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向縱深方向發展②高建明:《習近平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先進性的系統闡釋》,《探索》2017年第2期。;對于不斷地提升我國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水平;對于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勝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意義與實踐價值。從理論意義的維度來看,研究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創新能夠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時代化的現實向度;能夠整體把握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實現形態的需要;從實踐意義的維度來看,深入分析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創新的理論基礎、邏輯結構與重大創新,是我國當前國家制度建設的現實訴求,同時更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在要求*秦正為:《人民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的本質和邏輯》,《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7年第5期。。本文正是基于這一現實考慮,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為研究對象,圍繞這一制度創新體系的基本框架、重要奠基、歷史飛躍、邏輯結構、完善發展等一系列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進行深入地論述與研究,以進一步明晰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的主體結構、邏輯理路、制度化經驗以及這一重大制度創新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理論真理性與道路正確性的現實特征。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指出,一切制度創新的基礎均是在科學系統的理念指引與理論基礎的支撐下實現的。而這充分地體現出制度創新本身所具備的建構性的特征。因此基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視角來全方位地審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創新的理論基礎,對于準確地詮釋這一制度體系所形成的理念原則與思想動因,系統地把握這一制度創新體系的發展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意義與實踐價值。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創新是具有十分宏大的理論基礎與敘事背景的。而組成這一創新體系的核心要素即為以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理念為代表的理論原則、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為代表的理論準備、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代表的行動指南。首先從科學社會主義這一重要的理論原則的視閾來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堅持了科學社會關于上層建筑的基本原則,并構建了以“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為核心的“五位一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宏觀的制度框架*李琨:《論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7年第4期。。而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為代表的國家治理制度系統,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的核心與靈魂。其次,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是生產社會化發展所要求的制度化創新的基礎,這一偉大的創新實踐標志著其能夠最大限度地促進生產力的變革與釋放。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的構建,是基于世情國情黨情發生變化的現實情境,基于我國當前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的現實性條件約束,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視角,從根本上立足于生產力的解放與發展的現實要求來具體安排的*宋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的三個維度》,《山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17年第6期。。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所包括的我國基本經濟制度以及與之配套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等方面的制度體系,能夠最大化的促進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紅利的釋放。再次,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是在進入“新時代”的中國促進每位中國公民實現個人自由與全面發展“壓艙石”。制度創新的本質就在于“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調與維護,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對于人的自由解放自始至終建立在生產力的發展與創新之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主軸,并將“以人為本”與“全面深化改革”為兩翼的制度框架*李艷:《以人民為中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共享制度構建》,《改革與戰略》2017年第5期。。這一框架體系的確立有助于在促使改革朝縱深方向推進的過程中,不斷地激發社會大眾參與國家治理與社會治理的積極性與能動性,并努力實現“公平、效率、富?!比唛g的帕累托最優。然后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規律的角度而言,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最為核心的支撐就在于馬克思社會主義基本矛盾學說、社會主義人民民主思想以及對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探索等涉及理論與實踐方面的創新積累,正是基于前人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制度、文化、理論等方面的持續創新與變革,才奠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整體框架與發展基礎*謝青松:《 “馬魂中體西用”的政治意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道路、理論、制度的基本范式》,《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17年第1期。。最后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視角來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的總依據,社會主義本質理論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的基本理論原則,改革開放理論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演化發展的理論指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高政治綱領和行動指南。
從微觀的視角來分析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創新的根本在于從經濟、政治、社會、生態、文化“五位一體”的維度來進行理論支撐的研究,進而有助于在扎實踐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過程中,以便從更廣的視角與更高的維度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的方向及路徑進行準確地把握。因此從微觀的視閾來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的“四梁八柱”總體框架分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黨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四個方面的核心制度。首先從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理論基礎的視閾來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其重要的理論基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是其關鍵的實踐基礎。正是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中對于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關系的論述、對于意識形態與政治建設相關關系的論述等方面經典闡釋的基礎上,形成了以“資源分配制度”與“權利分配制度”為核心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框架*張艷娥:《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完善發展的邏輯經驗》,《甘肅理論學刊》2017年第9期。。正是基于我國四十年的改革開放這一偉大社會革命的持續探索,我國當前與治國理政相關的各項制度體系更趨于成熟與定型,并極大地拓展了這一制度創新成果的內涵與外延;其次從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視閾來看,馬克思主義中關于人民主權理論、代表制理論、民主集中制理論,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中重要的政治理論保證。正是基于上述經典的理論的科學闡釋,以及我國在社會主義制度創新中的持續探索和嘗試,才奠定了我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的政治基礎;再次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黨制度的視閾來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基礎之源、理論基礎之基、直接理論基礎分別為馬克思主義多黨合作思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的“以人民為中心”的民主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黨理論,我黨正是在一以貫之的貫徹執行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制度與政治協商制度,才使得我國執政黨的治理、社會治理與國家治理具備深厚的歷史依據與堅實的理論基礎。最后群眾自治制度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的一項重要的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成果,有力地變革了社會大眾參與國家治理的體制機制,并在馬克思群眾自治理論、馬克思主義群眾自治思想的指導下,不斷地拓展我國民主政治制度的適用范圍,并強化這一重大制度創新成果的廣泛性與時效性。
從復雜系統的視閾來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是一個由多元的彼此關聯且相互作用的子系統所構成的整體。正是在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價值理念、基本規則、組織要素與主要載體為核心的關鍵要素的保障下,在以經濟制度系統、政治上層建筑系統、文化制度系統、社會運行制度系統、生態制度系統為核心的子系統支撐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展示出了科學系統的要素結構與橫向結構體系。本部分分別從邏輯結構與運行層次的視閾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創新的歷史脈絡、組成框架以及運行層次等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進行深入分析。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的確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自身創新性的突破是一個集制度轉型、制度創新與制度替代于一體的科學過程,這一創新體系的生成遵循了實踐性邏輯、價值性邏輯與時代性邏輯三重邏輯理路。首先從實踐性邏輯的視閾來看,正是憑借“全面深化改革”這一重要的戰略機遇期,我國持續針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模式進行自我革新與自我優化,在牢牢地把握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的“變與不變”的辯證關系前提下,不斷促進以“政治、經濟、社會、生態、文化”為核心的“五位一體”總體戰略要素間的良性互動。從價值性的視閾來看,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為全球國家治理貢獻了中國方案*梁愛強:《公平正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價值取向》,《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7年第10期。。正是由于這一方略中具備著體現公平與效率的統一、經濟社會發展與民生發展的統一、制度包容與制度秩序兼存的制度優勢,才持續的強化了這一重大制度創新成果在世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界與實務界的影響力、感召力與塑造力;從時代性邏輯的視閾來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充分彰顯了由中國道路、中國文化與中國理論為核心構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的優越性與先進性,并以其獨具特色的雙向契合與充分包容的特質有力地保障了以“十四條堅持”為核心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向縱深方向的貫徹執行。更為重要的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創新成果中所蘊含的邏輯理路與運行層次是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經驗為核心支撐的。并重點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一致而彈性的意識形態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創新的重要支撐。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演進歷程充分表明了以科學合理的意識形態體系對于良性制度創新的關鍵促進作用。并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戰略指引,通過系統回答“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時代課題,以持續的理論創新來確保主導意識形態的合理性,并形成了更具彈性的意識形態體系、并始終保持意識形態的一致性。其次,黨群合作模式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創新的重要經驗。高度重視執政黨對于我國制度創新的促進作用,通過系統的建構政黨與社會大眾協同互動的良好機制,以“群眾路線”核心制度來一以貫之的堅持黨群間群眾路線的聯結機制,并通過制度化與常態化的手段將其固化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中的重要領域與關鍵環節。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制度體系作為一項龐雜的制度系統,從微觀的視角來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可以分解為理念、規則、組織與載體四個維度的要素體系;從橫向結構的視閾來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由經濟制度基礎體系、政治上層建筑制度系統、文化制度系統、社會運行制度系統與生態制度系統。由此可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作為一項復雜的國家治理體系,是以要素結構與橫向結構為關鍵保障的*任曉偉:《制度自信是堅持和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首要自信》,《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7年第11期。。首先就其要素結構的視閾來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價值理念是這一制度結構中的重要前置條件。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的核心價值理念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正是在這一價值理念的指引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實現了將馬克思科學社會主義中關于人性解放的自由維度、生產力解放和發展的效率維度以及轉型內需的維度三者彼此之間實現了高度的統一。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規則則對一重大制度創新成果在權利、義務、責任關系三個維度上形成了強有力的約束。而這一約束具體體現在注重制度規則的科學性與人文性的結合;并進一步強化對于我國較為固化的制度體系運作“潛規則”矛盾的化解;更為重要的是,這一制度體系能夠循序漸進地塑造公民現代性的規則意識,以此來實現對于公權力約束與公民權利保障二者之間的動態平衡。另外從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組織要素與關鍵載體維度來看,正是在組織要素的保障以及關鍵載體的支撐下,從而實現了國家治理、社會治理與黨的治理三者間組織關系的完善*杜奮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是科學社會主義繼承性發展——兼評三種流行的誤論》,《馬克思主義研究》2017年第11期。。并會極大地促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創新中理論與實踐研究的深度融合。其次就其橫向結構的視閾來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是由經濟制度系統、政治上層建筑系統、文化制度系統、社會運行制度系統與生態制度系統所共同構成的一項橫向結構的布局。其中經濟制度系統是規范社會物質生產活動及公民行為關系的規則系統,政治上層建筑制度系統是我國國家治理制度體系創新的核心,更是我國當前推進“四個偉大”戰略性工程的先導力量與主導環節。文化制度系統是調節規范思想文化再生產的規則系統、更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中關鍵的組成部分,并且是我國“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意味最為深遠的系統。再次就社會運行制度系統而言,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的有機組成部分,以制度建設、社會體制為核心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運行制度系統,能夠動態地調整我國生產關系與社會資源間的科學配比,并借助體制機制創新來有效地化解新時代中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所面臨的主要矛盾。最后就我國生態制度系統而言,黨的十九大著重提出了要在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規劃?!懊利悺倍滞癸@出“生態安全觀”對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與發展的重要意義。而這也凸顯出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勇于打破“自然中心主義”與“人類中心主義”在科學社會主義運動中“二元對立”的現實性制約,并點明了“以人民為中心”與“尊重自然”價值觀的內在統一。
從復雜系統的視角來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由于是多元并且非線性的,因此僅僅基于要素結構與橫向結構的角度不能夠立體的解構這一重大制度創新的層次體系與運行機制。從制度運行的視閾來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系統是由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具體制度與運行機制四個維度所構成的。首先從根本制度層次的視閾來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為根本的政治制度*胡運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民主社會主義的制度比較及反思》,《中共鄭州市委黨校學報》2017年第4期。。習近平總書記在“7·26”重要講話中指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科學社會主義原則與中國國情相結合后在“時、度、效”三維中的具體表現。更為重要的是,發揮以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一根本政治制度的政治作用是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其次從基本制度層次的視閾來看,以“一主多元”為代表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蘊含著秩序與活力并存、公平與效率兼顧的巨大優越性。這是與其自身所具備的更具合理性與必然性的現實情境所息息相關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突出特點就是足夠的集中與足夠的多元。即通過不斷完善國家治理體系來實現社會基本秩序的供給,以及嚴格約束權力的使用以拓展政治權利的社會分布邊界,進一步釋放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中所蘊含的包容性制度優勢。再次從具體制度層次的視閾來看,具體制度建設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中的重要領域與關鍵環節,以經濟制度系統為例,其中所包含的產權分配制度、公司治理制度、人力資源制度、薪酬制度以及市場管理制度均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中的最優制度安排,由此可見,具體制度與基本制度之間呈現出決定與服務的關系。最后從運行機制的維度來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不僅繼承了在我國接近六十余載的偉大社會革命探索中所沉淀下來的制度創新系統性機制成就(通過理順不同制度主體間的關系來豐富制度體系的動力機制;通過增加制度違約的試錯成本以完善保障與激勵機制),同時不斷優化了這一制度體系的實施環境與實施條件。并在“依法治國”這一戰略指引下,持續的增強我國立法、司法與行政的公平性、時效性、客觀性與透明性。更為重要的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與政治意識形態、社會文化意識形態三者間的充分的關聯互動,有力地保障了國家基本制度秩序的穩定,賦予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以更為柔性的意識形態加持,使得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實現了在“時、度、效”三個維度中的有機統一。
從前文分析可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是具有系統完善結構框架與科學嚴謹的運行層次的。基于歷史唯物主義的視角能夠看出,這一制度體系繼承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發展過程中所積累的理論聯系實際、黨的領導與“以人民為中心”相統一等先進的管理經驗,并創新性的高度重視“經濟、政治、生態、社會、文化”五位一體的協同性發展,以此為基礎實現了這一制度創新的歷史性飛越與完善發展。
馬克思科學社會主義指出,社會主義運動需要立足于“現實的基礎上”,并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馬列基本原理中所指的“現實基礎”與“歷史條件”就是社會主義建設這一載體的客觀實際??v觀我國自從改革開放以來所開展的偉大社會變革運動中圍繞 制度建設所取得的成就與經驗不難看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的歷史性創新之處就在于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原則與中國實際相結合。一方面,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應用與發展,充分發揮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的原則性與價值性,以進一步彰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秦正為:《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的漸進性》,《理論導刊》2017年第5期。;另一方面,制度建設僅僅圍繞“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這個最大的客觀實際,力求做到經濟體制改革與政治體制改革的“雙軌并行”。在經濟體制改革方面,已經形成了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存的制度格局,并力求實現“公平與效率”二者間的協同性。在政治體制改革方面,以不斷滿足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為關鍵取向,持續優化中國共產黨的執政方式與執政能力,有效彌補了“改旗易幟的邪路”(削弱黨的領導)、“封閉僵化的老路”(黨的領導妖魔化)等制度短板。持續增強了中國共產黨的政治領導能力、思想引領能力、群眾組織能力與社會號召能力。正是在經濟體制改革與政治體制改革“雙軌并行”的偉大制度變革實踐的影響下,保證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社會主義原則。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之所以能夠到達“新時代”的勝利節點,是憑借中國共產黨的政治核心與領導核心、人民群眾的依靠力量來實現制度的創新與發展的。縱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變革的歷史進程,正是在堅持黨的領導與群眾實踐相統一的重大政治原則下,通過制度頂層設計與底層探索的良性互動,使我國國家治理制度體系中的各項制度分支更為成熟和定型。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要到2020年,“形成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作高效的制度體系”,這是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發展的最高戰略安排*徐保軍:《五大發展理念視域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發展與完善》,《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7年第2期。。由此可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創新過程中,黨始終將把握改革的“節奏、力度與次序”作為制度創新的重要原則,并結合不同歷史節點中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的現實情境,持續地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實現螺旋上升式的發展??茖W展現了黨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戰略布局與總體布局的合理安排與統籌規劃。更為重要的是,頂層設計固然能夠在制度變革的重點領域與關鍵環節中強化其方向性與科學性,但是由于我國基本國情的制約,區域發展之間呈現出較大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現實性矛盾,我國創新性的充分發揮“人民首創”的主體性作用,并充分地尊重基層與人民群眾的底層探索。從我國近四十載的改革開放偉大社會革命中不難看出,只有充分地激發社會大眾參與國家治理的主觀能動性,方能夠更為廣泛地凝聚全面深化改革的共識與動力,這不僅是中國共產黨的治理的必然要求,而且是通過將頂層設計的制度剛性約束與基層探索實踐經驗有機的結合,才確保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的時代性、先進性與優越性。
習近平總書記在“1·5”重要講話中指出,“只有回望走過的路,對比別人的路,遠眺前行的路,方能夠科學準確的分析問題與識別問題”。由此可見以客觀公正的態度來對待先前的經驗與不足,以開放包容的心態來來汲取別國的先進經驗與制度創新的成果,是我黨的優良品質。而這一點突出的表現在理論創新與實踐突破的二重維度上。從理論創新的視閾來看,黨通過近七十載的偉大社會革命的探索,最終形成了全面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將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與全面依法治國三者有機統一起來,持續地將黨領導下的國家治理實踐經驗予以制度化的固化下來,以此來實現黨的制度化領導。從實踐創新的視閾來看,習近平總書記在“7·26”重要講話中強調,“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一定要牢牢把握歷史和現實、理論和實踐、形式與內容三者之間的有機統一,絕不能將歷史傳承與現實要求相互割裂”,鑒于此,黨的十九大指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與發展的道路既不是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是改旗易幟的邪路”*朱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的多維度解讀》,《思想教育研究》2017年第1期。。由此可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創新的過程正是從反思、糾錯到改革、創新以及不斷趨于完善的系統性過程。我國偉大的社會革命實踐表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與社會大眾的利益訴求的制度化保障與滿足,更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不斷試錯與不懈探索的過程中,以及科學客觀的借鑒與學習國際上先進國家治理經驗的基礎上,所形成的一套予以制度化的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成果。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是黨的治理、社會治理與國家治理的科學戰略指引與關鍵保障支撐,不僅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與實踐總結,更是在準確地深化認識科學社會主義發展的“三大規律”基礎上,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經驗的制度化總結與安排。因此分析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創新的理論基礎、邏輯結構與歷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意義與實踐價值。本文研究結果表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創新根植于世情、國情、社情與黨情發生深刻變化的歷史背景,著眼于“要素結構”、“橫向結構”、“運行層次”為代表的理論邏輯,潤澤于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戰略體系。從現實依據的視閾來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在“精神支柱”、“價值旨歸”與“戰略規劃”三個維度賦予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以旺盛的活力與強大的生命力;從實踐基礎的視閾來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正是在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和中國實際相結合、堅持黨的領導與尊重群眾實踐相統一、堅持總結國內成功做法與借鑒國外有益經驗相結合三方面的有機統一,從而實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促進了制度頂層設計和底層探索的互動,并將這一制度體系物化為極具科學性與系統性的生產力。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必然會在循序漸進的變革創新過程中不斷發揮其優越性,為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提供堅實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