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彧博,袁野,劉文卉,張剛杰,管新成,楊騰飛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59醫院 骨顯微外科,河南 駐馬店 463000)
錘狀指是伸肌腱在末節指骨止點處撕脫所致的畸形,即手指末節伸肌腱Ⅰ區斷裂,是手外科常見疾病,其中閉合性錘狀指多為戳傷,致遠指間關節突然屈曲,造成伸肌腱附著點撕脫,亦可因局部暴力或切割傷所致,表現末節手指屈曲,不能主動伸展,稱為錘狀指。本組32例均為新鮮損傷,其中3例伴骨片撕脫,采用保守治療支具固定傷指3~6周,效果良好,現報道如下。
本組共32例,均為伸肌腱Ⅰ區斷裂;年齡27~45歲;右手15例,左手17例;示指8例,中指10例,環指6例,小指8例。
以低溫熱塑板材制作的支具進行矯正,根據不同年齡的患者,選用適當厚度及強度的材料進行支具制作。一般采用1.6 mm厚度的低溫熱塑板,在高于70℃的恒溫水箱里軟化后,進行手指固定塑形,然后用帶粘膠的魔術貼鉤面粘貼于遠指間關節和近節指骨支具的掌側,用魔術貼的毛面分別對應固定于手指背側,環繞手指一周,和掌側的鉤面相吻合。魔術貼的寬度以1.1 cm為宜。固定遠指間關節(DIP)于過伸位10°~15°或伸直位(因人而異,能固定過伸至15°最好),近指間關節(PIP)屈曲60°~90°。持續固定3周后(視情況而定,陳舊性可延長1周),將固定近節指骨支具的部分裁剪掉,近端魔術貼的鉤面和毛面分別向遠端移動,與中節指骨平行,魔術貼的寬度以0.8 cm為宜。這樣可允許近指間關節屈曲活動,并且持續固定遠指間關節背伸3周,后繼續保護性佩戴1~2個月。
患指后期關節活動功能恢復情況:根據中華醫學會手外科學會上肢部分手部功能評定標準,TAM法綜合評定患指運動功能。優:活動范圍正常;良:指DIP活動度大于健側50%;差:指DIP活動度小于健側50%。患指疼痛情況:根據數字模擬疼痛評分1~10分進行評價。
32例獲得6~24個月隨訪,經手功能康復訓練后獲得了滿意的功能,評定結果:優20例,良8例,可2例,差2例,優良率為88%。其中1例由于不能配合長時間支具固定,過早地拆除了外固定支具,進行活動,因此導致肌腱再次斷裂而失敗。
錘狀指的治療原則是恢復遠側指間關節屈伸力的平衡,修復它原有的解剖關系,使撕脫的止點愈合。但戳傷所致的錘狀指,常伴有末節指骨基底背側撕脫骨折,需攝X線片確診。如有移位需手術治療。
當伸肌腱Ⅰ區斷裂時,由于終腱與關節囊緊密相連,使斷端不會向近端過度移動,因此在支具制作時,PIP屈曲 60°~90°,DIP過伸 10°~15°才能放松終腱。患指末節過伸,近節屈曲的目的是在屈曲近節時牽拉伸肌裝置的遠端,以便向末節處斷裂口肌腱靠攏。這兩點是保守治療成功的關鍵因素。低溫熱塑板材料制作支具易于塑形,材質光滑,透氣性好,輕便,接觸皮膚無毒無害,受力均勻,避免局部受壓出現潰瘍。同時魔術貼固定手指時,要在持續、有效固定的同時,松緊度要適宜。由于具有操作簡單、無手術痛苦、費用少、成功率高的優點,對于大多新鮮損傷的患者是首要選擇。
固定3~4周是瘢痕形成期,因此3周后將支具改短是理想的選擇,同時對患者近指間關節的活動度影響不大。5~8周是瘢痕塑形期,6周后開始手部指間關節的主動運動,但是支具要在晚間或工作時繼續保護性的佩戴,從而避免由于大意而導致肌腱的再次斷裂。
錘狀指制作支具固定的后期康復護理也很重要,首先要了解患者的受傷時間及其部位情況,根據畸形程度、有無骨關節損傷、患者的知識認知程度、對治療方式的接受能力等,從而在治療的全過程有針對性地指導患者進行正確的佩戴,并定期進行康復護理的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