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波,鄧名山,廖忠林,池征璘
(南昌曙光手足外科醫院 手外科,江西 南昌 330002)
隨著現代工業化的快速發展,由各種原因造成的手外傷也越來越多,手指皮膚軟組織的缺損在臨床上非常多見,手術方法多樣,游離皮瓣及筋膜轉移皮瓣的應用在手指創面發揮重要作用[1-3]。為追求盡快恢復組織連續性、覆蓋創面,遵循最大限度地保留功能最小損傷供區的原則,游離尺動脈穿支皮瓣可在修復手指皮膚缺損中發揮巨大作用。2016年3月-2017年3月,應用改良設計游離尺動脈穿支皮瓣修復手指皮膚缺損8例,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本組8例,男5例,女3例;年齡26~45歲。致傷原因:鋼管軋傷2例,機器沖床碾軋傷6例。手指創面皮膚軟組織均缺損,伴骨質及肌腱外露。
患者取平臥位,手術在臂叢神經阻滯麻醉下進行,受區創面徹底清創,仔細止血,并分離出可供吻合的動脈及指背靜脈,根據皮膚缺損大小、形狀,在前臂尺側緣設計相應皮瓣,皮瓣面積至少大于缺損面積20%,以豌豆骨與尺骨莖突連線中點上4.0 cm穿支入皮點為關鍵點,設計2.0 cm×2.0 cm~2.0 cm×4.0 cm不等的皮瓣。首先切開皮瓣前側緣皮膚,暴露尺側腕屈肌腱,在尺側腕屈肌腱與肌肉界限處切開分離肌肉與肌腱,可將肌肉切除,向橈側牽開肌腱,可明顯看到尺動脈一支粗大的穿支發出,游離血管蒂,血管蒂長度2.0~2.5 cm。游離皮瓣后緣,將皮瓣完整解剖游離后觀察皮瓣血供,于尺動脈附近結扎穿支,斷蒂,移植修復手指皮膚缺損創面,吻合血管后,觀察皮瓣血運情況。皮瓣供區均可直接拉攏縫合。
術后按顯微外科常規治療,嚴密觀察皮瓣血運,出現血管危象及時處理。
本組8例移植皮瓣全部成活,術后隨訪6~12個月,平均10個月。修復后患肢整體外觀及功能恢復良好,供區無瘢痕攣縮。

圖1,2 皮瓣設計
穿支皮瓣在目前顯微外科發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是目前皮瓣發展的主要趨勢,因其不損傷肢體主要動脈而廣受推廣[4]。尺動脈腕上皮支血管為直接皮支[5]。它在腕上距離豌豆骨(3.73±0.56)cm,自尺動脈發出,其血管蒂長度為(1.24±0.24)cm,再恒定地縱向分為上行支和下行支。上行支為皮瓣的營養血管,沿豌豆骨與肱骨內上髁連線方向向前臂近側延伸。尺動脈上行支有2條伴行靜脈,其口徑為(1.51±0.24)mm,伴行靜脈回流至尺靜脈,前臂貴要靜脈也位于此皮瓣的軸心線上,故此皮瓣有深淺兩套靜脈回流系統[6,7]。穿支血管管徑和指背動靜脈管徑相近,非常利于吻合。皮瓣的感覺支配主要為前臂內側皮神經,切取接合后恢復良好的感覺功能,符合穿支皮瓣要求,而且符合穿支皮瓣的特點:可預測和恒定的血供;至少一個以上的較大穿支血管;足夠的血管蒂長度。尺動脈穿支動脈的伴行靜脈通常管徑與指背靜脈管徑相近,吻合難度低,故尺動脈穿支皮瓣是理想的手指創面修復皮瓣。
尺動脈穿支皮瓣優點:⑴該皮瓣來源于尺動脈主干穿支,屬直接穿支,不需要犧牲前臂主要血管,對手部血運無影響。⑵該皮瓣血管蒂恒定,變異小,切取容易,即使出現變異,仍能順利切取。⑶可攜帶前臂內側皮神經分支,重建皮瓣感覺,恢復較好的感覺功能。⑷皮瓣供區隱蔽,相對于島狀皮瓣來說,對供區創傷小,完全符合“受區修復重建好,供區創面損失小”的皮瓣移植原則[8]。⑸手術安全,對供區損傷小,手術可Ⅰ期完成。⑹相對于手部以外的帶蒂、游離皮瓣來說,該皮瓣厚薄適中,質地良好。
缺點:⑴皮瓣設計偏腕尺側,長期伏案工作者容易因瘢痕摩擦產生不適感。⑵皮瓣血管蒂相對較短,游離有限,且血管口徑細,對術者的顯微外科技術要求高。⑶皮瓣切取面積過小,對手術操作難度大,且術前及術中必須確定血管穿支才能切取,對術者要求高。⑷如皮瓣切取面積過大,皮瓣供區可發生切口增生性瘢痕,影響美觀。
⑴前臂尺動脈皮瓣的軸心線是尺動脈走行線,而前臂尺動脈腕上皮支皮瓣的軸心線卻并不在此線上,在切取時我們發現,尺動脈穿支血管在出動脈主干是向后走行1.5~2.0 cm才入皮膚,所以采用以豌豆骨與尺骨莖突連線中點上4.0 cm穿支入皮點為關鍵點,以此為中心進行皮瓣切取修復手指創面,皮瓣切取更準確。當然,在術前進行周密的設計,有條件者盡可能用彩色多普勒進行皮瓣皮支定位,提高皮瓣設計的精確度。⑵在尋找尺動脈腕上支時,暴露尺側腕屈肌腱,將肌肉與肌腱結合處縱行切開,可直接暴露尺動脈腕上支,并且更容易解剖,觀察其方向、粗細及分支情況。⑶顯露尺動脈腕上支時,向橈側牽拉尺側腕屈肌需輕柔,以免造成皮支血管損傷。⑷尺動脈腕上皮支皮瓣包含前臂內側皮神經,逆行轉位后與受區皮神經接合,可使皮瓣恢復良好感覺。⑸皮瓣切取可隨動脈走向進行設計,但在手指修復方面,盡量暴露1~2條的貴要靜脈與皮瓣的聯系,可以增加靜脈回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