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占宇,屠揚娟,李琴,王旼嫻,黃犇,周學梅,郭艷萍,遇光
(蘇州瑞盛康復醫院 骨與關節康復科,江蘇 蘇州 215100)
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速,工傷問題已成為社會問題,而我國蘇南經濟發達地區手外傷發生率在工傷中占有較高比率[1-3]。目前對工傷患者的醫療救治及功能康復已引起足夠重視,而心理問題重視程度依然較差,尤其是手外傷患者,雖然損傷部位較小,但同樣面臨傷后就業率低、經濟收入低、家庭生活質量差、社會功能不足等問題,因而易出現心理障礙或潛在心理問題。2014年12月-2017年6月,我們對因工傷入院的手外傷患者進行心理調查與分析,并有針對性地實施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進行心理干預,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本組共收集因功能障礙入院的手外傷患者266例,男206例,女60例;18~45歲173例,46~65歲93例;外地職工206例,本地職工60例;已婚207例,未婚59例。99.1%為一線生產工人,高中以下學歷占98.1%,均為工傷,。均接受過手術治療,且存在手、腕部功能障礙。
一般調查項目:包括年齡、性別、職業、教育水平、婚姻狀況、家庭狀況、收入情況、治療合作態度、對康復的認知評價等。
心理評定工具和方法:對266例入選病例進行(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抑郁自評及(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焦慮自評,兩項均為患者主觀評定,患者因文化程度低而無法自主完成時由治療師輔助完成。SDS與 SAS所填內容均為患者近一周內的情況。SDS與SAS測得總分乘以1.25為實際得分。SDS抑郁自評量表53分以下為無抑郁,53分以上為有抑郁;SAS焦慮自評量表50分以下為無焦慮,50分以上為有焦慮。
本組266例中,抑郁(SDS評分≥53分)25例(9.4%);焦慮(SAS評分≥50分)36例(13.5%);同時出現抑郁及焦慮12例(4.5%)。
蘇州地區因工傷致手外傷患者大多為機器操作工人,收入普遍偏低,受傷后雖經過臨床及康復治療,大多數可以達到生活自理[4],但就業率仍較低,一是重返原工作崗位的比例不高[5],二是由于手、腕部功能障礙難以適應新的工作。雖然工傷可以得到一定補助,但短期補助不能保障患者的長期生活質量。經濟問題及由經濟問題帶來的社會壓力是這些手外傷患者產生或即將產生心理問題的源頭[6,7]。手外傷患者因其損傷部位暴露在外容易吸引異樣眼光而造成其心理壓力,長此以往,則產生心理問題[8]。
在本次研究中發現,工傷中手外傷患者的心理問題雖然與性別、年齡、籍貫、婚否等單方面因素無明顯差異,但在近幾年工傷患者的心理調查中發現,其他因素,如學歷等方面仍存在差異。例如低學歷的女性患者在抑郁、焦慮和恐怖因子上的得分要顯著高于男性患者,女性傷殘患者更容易感到自己的存在價值降低,有被配偶拋棄的擔憂和家人輕視的焦慮,而高學歷女性患者多從事技術性、創新性的腦力勞動,工作再安置可獲得更多的機會,因而比低學歷的女性患者出現心理問題概率低[9]。從某種角度說明在當今社會飛速發展的環境下,工傷患者中容易出現心理問題的人群由單一正逐漸轉型為多元化人群,這需要引起我們的關注。
目前,多數康復治療對患者的心理康復關注度較低,心理健康狀況較差,與其社會支持度有明顯相關性[10]。手外傷患者需重返家庭及社會生活,其心理問題如不能有效得到控制,一旦返回家庭社會中,其心理問題有可能會進一步加重,產生不良后果。手術醫生、康復醫生與患者溝通及干預對其有很大幫助,可以減輕患者的心理壓力及心理問題,患者往往比較信任醫生,有了醫生的心理支持,患者就像吃了定心丸,可以幫助患者建立重新回歸生活及社會的信心。必要時也可適當采用抗焦慮及抗抑郁藥物,來改善患者的心理問題;對于睡眠障礙患者予以改善睡眠的藥物,通過改善睡眠也可改善心理問題[11];心理科醫生介入心理干預等治療,對患者心理改善也很有幫助[12]。治療師對患者手功能愈后的溝通要循序漸進,關心其最擔憂及煩惱的事情,努力改善患者手功能,讓其感到自己手功能在逐漸恢復,可以做的事情越來越多,給患者多一些鼓勵,使他們心理上得到安慰,并建立信心,更加樂觀地對待生活和工作。
這部分患者不單單需要醫療康復,還需要家庭和社會關心,幫助其順利重返社會生活。燒傷患者康復期間,對其進行相關政策宣教,有助于減輕心理負擔、緩解焦慮抑郁情緒[13,14]。心理干預治療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需要個體、家庭、醫院、政府、社會各個層面的配合與支持,才能取得最佳的治療效果。心理干預治療是解除心理障礙,促進患者全面康復的重要一環[15,16]。家庭成員的關心與心理支持、單位及社會上的接納與包容,都是這些患者所需要的[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