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傳 岳麗艷
(廣東財經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廣東 廣州 510320)
改革開放的首要任務,就是通過經濟的增長、物質財富的豐富而實現國家的獨立、社會的繁榮、公民的尊嚴。但改革開放能不能獲得不竭的動力,取決于人的主體性的持續發揮。1992年,鄧小平南巡時強調,“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人”。2001年,江澤民同志在建黨80周年講話提出:“不斷推進人的全面發展”,而且提出推進人的全面發展同推進經濟、文化的發展是互為前提和基礎的。2017年,黨的十九大要求“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改革和深化改革使人的發展成為理論和實踐中的熱點問題。但在研究和實務中出現了對馬克思思想的偏差和背離,導致了對相關概念的誤讀誤解。只有對人的發展從主體、客體、方向三個向度進行解讀,才能把握人的發展的內涵、內容,才能為實現黨的十九大確定的戰略目標提供主體動力、內容參照、目標指向。馬克思畢生致力于“人的科學”理論的建構。其核心在于追求和實現人的發展。但馬克思人的發展的研究,有其特定的理論向度:
自“人是萬物的尺度”的聲音發出,從人出發,按照人的主體性訴求,通過真理原則和價值原則而研究人的發展,就成為哲學史上一個重要的傳統。但因為觀點和方法的迥異,出現了很多具體的流派。霍布斯和拉·梅特里通過機械唯物主義研究人,他們所說的人的發展,是機器的發展。啟蒙學者的代表如孟德斯鳩通過法的精神、人類的理性研究人。人的發展在啟蒙學派那里,表現為法的精神、人類的理性的發展。德國古典哲學通過理性和宗教研究人,人的發展在德國古典哲學那里表現為理性和宗教的發展。如康德通過純粹理性、實踐理性等研究人,黑格爾通過客觀精神研究人,費爾巴哈通過宗教研究人。費爾巴哈對人的研究,因為沒有和階級關系、沒有和生產勞動相結合,導致人學思想成為空洞和抽象。恩格斯的《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提出要結合現實、結合歷史活動研究人。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識形態》提出通過勞動研究人的發展,通過生產生活條件研究現實活動中的個人,而且提出勞動和勞動的個人之間相互塑造。圍繞勞動的個人和生產資料之間的關系,馬克思開始了生產、分工、社會交往、所有制的變化等人的歷史活動的闡釋。
馬克思意義上人的發展是勞動的個人的發展,是具備勞動能力而在一定社會關系下開展勞動活動的個人的發展,不能擴大它的外延解讀為社會中一切個人的發展。如果人的發展像有的學者、有的傳媒解讀的“社會中的所有人”、“所有個體的人”的發展,則容易導致憲法學中的公民權和公民的勞動權的混淆。恩格斯的《英國工人階級狀況》是從勞動狀態開展對廠主、工人研究的。《資本論》對雇傭工人必要勞動、剩余勞動的分析而剖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勞動的特殊性。《資本論》設想的理想社會制度狀態下“最無愧于和最適合于……人類本性”的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和自然進行物質變換的社會化的人,也是在勞動意義上使用的?!顿Y本論》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兩個特征、資本主義勞動過程兩個特殊現象的分析,《哥達綱領批判》“勞動不僅僅是謀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隨著個人的全面發展,他們的生產力也增長起來,而集體財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等闡述,目的是為了實現勞動者社會地占有生產資料、社會地組織生產、社會地享有勞動剩余。“勞動的個人”主體性的凸顯,是馬克思人的發展的研究區別于機械唯物主義、啟蒙學派、德國古典哲學人的發展的研究的重要標志。
人的發展是勞動的個人的發展,它明確了人的發展的主體性,回答馬克思意義上人的發展指的是哪些人的發展。而勞動的個人的發展是有客體向度即有對象向度的,表征人的發展的面向、復雜、水平等。勞動的個人的發展不能被理解為個人“身心、智力、敏感性、審美意識、個人責任感、精神價值等方面的發展”,不能被理解為“對于人來說,有三個可能性是主要的,那就是健康長壽、獲取知識和擁有體面地生活所需的資源”[注]由雅克·德洛爾任主席的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報告:《教育——財富蘊藏其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中文科譯,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85、67頁。,也不能被理解為個人“身體的發展”[注]陳志尚主編:《人學理論與歷史——人學原理卷》,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團、北京出版社2004年版,第518頁。。如果人的發展涵蓋智力、健康長壽、身體發育等細微環節和領域,則不可避免地導致作為科學之母的哲學對體育學、養生學等學科的僭越。
人的發展理論是建立在人的本質理論基礎之上的。馬克思從以下三個維度解讀人的本質、人的發展。
馬克思通過實踐、勞動等解讀人的本質。在批判費爾巴哈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理解人的主要缺點的基礎上,馬克思從對象化活動、從實踐的維度解讀人的本質。《 詹姆斯·穆勒〈政治經濟學原理 〉一書摘要 》將勞動看成是自由的生命表現,將生產看成是反映人的本質的鏡子。《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在區別于動物的生命活動的基礎上,提出人因為勞動而成為類存在物,把工業看成人的本質力量的公開的展示,把工業的歷史和工業的已經生成的對象化的存在看成一本打開了的關于人的本質力量的書。勞動、生產、實踐意義上的發展表現為勞動的個人潛能的挖掘、技能的提升,其衡量標準就是勞動的個人適應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以滿足人類自身需求能力的提高。馬克思把生產工具的發明和使用作為衡量勞動的個人發展程度的標志。人類發展史中的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鐵器時代、蒸汽機時代等就是在這個意義上劃分和衡量的。勞動、生產、實踐構成了人在對象世界、意義世界的本體論、能動性、主體性意義。
馬克思通過社會關系解讀人的本質。人的社會關系本質是人的社會結合,這種結合既表現為空間上的群體性,也表現為時間上的代際性。群體性、代際性構成人的社會活動的橫向坐標和縱向坐標。從橫向看,馬克思把社會關系看成許多個人的共同活動;從縱向看,馬克思把歷史看成各個世代的依次交替。社會關系為人的發展提供空間舞臺、交往對象、規則約束?!吧鐣P系實際上決定著一個人能夠發展到什么程度?!薄耙粋€人的發展取決于和他直接或間接進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發展?!盵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95、515頁。因為社會關系如此重要,所以《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提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社會關系意義上人的發展表現為交往能力的發展,這種交往以生產中的經濟交往為基礎,表現為孤立的個人向社會的個人、封閉的個人向開放的個人、民族意義上的個人向世界歷史意義上的個人的發展(或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的消除)。人類發展史中的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等就是在這個意義上劃分和衡量的?!兜乱庵疽庾R形態》中“各個個人的世界歷史性的存在”就是這種意義上人的發展的標志。
馬克思通過意識解讀人的本質。其實,將意識作為人與動物的區別,是黑格爾、費爾巴哈、馬克思一致的觀點,但這種意識被黑格爾純粹為“客觀精神”,被費爾巴哈發展為宗教。馬克思對意識的研究區別于黑格爾和費爾巴哈。其特點表現為:首先,在人區別于動物的維度上研究意識。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提出動物和它的生命活動是直接同一的,而人的生命活動是有意識的,意識將人與動物區別開來。其次,在與勞動的結合中研究意識。在勞動中,意識呈現出主觀能動性,即意識活動的目的性、計劃性,意識活動的前進性、上升性,意識活動的創造性,意識活動對物質活動的改造作用,等。“他不僅使自然物發生形式變化,同時還在自然物中實現自己的目的?!盵注]《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8頁。再次,在人的存在層次上研究意識。人的意識使人成為自由的人、成為進行勞動創造的人。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后,毛澤東利用物質變精神、精神變物質的原理,在《論持久戰》提出思想指導下的行動是人類自覺的能動性。毛澤東結合1938年5月中日兩個國家的國情,結合日本全面侵略中國的戰爭性質,否定了“中國必亡論”和“中國速勝論”,得出抗日戰爭是“持久戰”的結論。毛澤東分析持久戰的三個階段,在“能動性在戰爭中”指導思想下,提出通過主動性、靈活性、計劃性,正確實施防御中的進攻、持久中的速決、內線中的外線的戰略方針,通過運動戰、游擊戰、陣地戰、消耗戰、殲滅戰等戰略戰術,化戰爭被動為戰爭主動,最后取得抗日戰爭的全面勝利。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是馬克思主義意識主觀能動性的范式確證。意識活動既包括對生產勞動和交往實踐的意識,也包括對人的思維的意識,是人的精神自覺性發展也是人的發展的重要內容和標識。
生產性、交往性、意識性構成人的社會性,它們是馬克思研究人的社會性的內容向度。個人是社會的原子和細胞,勞動的個人是具備個性的,人的社會性通過勞動的個人的個性表現出來。即是說,社會是勞動的個人的社會,每個勞動的個人同時具備社會性的。通過社會性研究個性,通過個性研究社會性,構成馬克思人性研究的方法論維度。人的個性即單個的勞動者勞動、交往、意識過程中表現出的個體品質,是個人獨特的社會實踐的產物?!?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提出“人是特殊的個體,并且正是人的特殊性使人成為個體,成為現實的、單個的社會存在物”[注]《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8頁。?!豆伯a黨宣言》基于資產階級社會資產者對無產者的剝削和經濟統治、“資本具有獨立性和個性,而活動者的個人卻沒有獨立性和個性”而主張消滅資產者的個性、獨立性和自由。消滅私有制、實現勞動者個性的解放、自由,是《共產黨宣言》中“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的邏輯基點。馬克思秉持通過個性研究人的本質,《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將自由個性看做人的發展的第三階段。正是由于勞動、交往、意識,個人取得了自己的社會身份、社會地位、社會角色:“個人在自己的某個方面把自身物化在物品中,他對物品的占有同時就表現為他的個性的一定的發展;擁有羊群這種財富使個人發展成為牧人,擁有谷物這種財富使個人發展為農民?!盵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71頁。個性意義上人的發展是通過勞動、交往、意識過程中個體的自我塑造而實現的。社會越發展,勞動者的個性越豐富。人的個性的發展表現為個性豐富性、復雜性、獨特性的發展。社會發展的豐富性、復雜性、獨特性取決于個性豐富性、復雜性、獨特性的發展。個性豐富性、復雜性、獨特性的特征越明顯,社會發展的活力越明顯。系統論的創始人貝塔朗菲認為人類社會是以個體的成就為基礎的,將“人是個體”作為最高格言。既然存在人的社會性與人的個性的分殊,則就存在人的社會性發展與人的個性發展張力整合的問題。當人的個性的發展與社會發展在方向、目標出現不一致時,則要校正個性發展的方向性、目標性,服從、服務于社會發展的目標、方向。這種整合性是自覺的、伴隨個性犧牲的。當個體犧牲是為了保全類的發展的目標性的時候,這種犧牲是崇高的。
人的發展還有一個理論基礎,即人性理論。人有生物性、動物性基礎,人的發展就是立基生物性、動物性而實現超越性的發展,就是克服人性中的惡性而朝向善性的發展,即柏拉圖意義上教育乃心靈轉向、中國儒家教育修齊治平而“止于至善”的過程。休謨提出人是最被自然虐待的,人的肢體較之其他動物最柔弱,但人擁有無數的欲望和需要,只有以仁愛、正義作為基石構成社會,才能彌補這種缺憾。亞當·斯密基于人性自私而展開分工理論和增進國民財富理論的建構。西方新制度經濟學基于人性惡而預設了很多理論,如囚徒國家理論、意識形態理論等。這些理論共同的價值指向是通過推動私有產權的完善化而提高經濟效率。生物學為人性惡進行了理論的佐證,如理查德·道金斯提出基因是自私的,自私的基因通過代際之戰、性別戰爭、欺軟怕硬等試圖在基因庫中擴大自己的隊伍。人性理論是馬克思人的發展理論的主要支點,在馬克思看來,“整個歷史也無非是人類本性的不斷改變而已”[注]《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32頁。。馬克思通過社會性和個性的張力而研究人性。在馬克思看來,資產階級通過市場經濟、通過競爭、通過全球化極大地增進了商品世界的豐富,但因為勞動采用了雇傭勞動的形式,不可避免地導致直接生產者的工具化、物化、非人化,導致資本的所有者和直接生產者的沖突和對立,導致異化的普遍化。所以馬克思基于人性理論進行新的社會制度的建構:社會化的勞動者,在最無愧于“人類本性”的制度條件下社會地使用生產資料、社會地組織生產、社會地占有價值的增值。馬克思基于人性理論對未來社會的建構,沈青松先生描述為:“從人性的思想,奮爭于人性異化的歧路,到人性的覺醒與挺立,甚至將進一步形塑合乎人性的社會組織,這其中的路程雖然漫長,無非是人性真理的歷練過程。”[注]沈清松:“沈序”,載宋國誠:《馬克思的人文主義——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新探》,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版,沈序Ⅲ。所以,人的發展還有一個從勞動的個人出發、最大限度發揮人的主體性、符合人性發展的方向問題。
人的發展是勞動的個人三個向度上的能力的發展,而勞動的個人的能力有趨向某個方向的向度,比如,可以是推進人類文明的向度,也可以是消解人類文明的向度。由此引發人的發展的方向向度的文化認同問題。如在中東地區的系列暴恐案件中,ISIS盡管擁有先進的作戰技術,盡管控制最先進的社交媒介,盡管形成強烈的價值認同,盡管秉持鮮明的個性,但因為是反人類、反文明、反進步的,所以他們掌握的能力和手段越發達、越先進,越會成為人類的災難。當前西方世界遭遇的難民問題,各個接納國家擔憂的依然是文明沖突的問題,也就是難民有沒有可能接受當地的文化、價值觀、法律和制度等。
與此關聯的一個深層問題,即全球化背景下衡量人的發展的標準是什么?存在一個衡量人的發展的統一標準或普世文明嗎?亨廷頓在談到這個問題時,曾引述了奈保爾對“普世文明”的解讀,奈保爾的普世文明意味著人類文化正在趨同,亨廷頓對此作出了進一步的分析,并從四個方面對普世文明進行了駁斥,在駁斥的基礎上,亨廷頓提出,“普世主義是西方對付非西方社會的意識形態”[注][美]塞繆爾·亨廷頓:《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譯,新華出版社1998年版,第56頁。。在亨廷頓看來,普世文明、普世主義不可避免地導致世界秩序重建過程中文明的沖突。1997年,亨廷頓的以上預言被4年后的“9·11”恐怖襲擊所印證。2001年以來,世界范圍內頻繁發生的暴恐活動,給世界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安全造成極大傷害。局部的沖突和動蕩,加劇了這種傷害。同時,世界范圍內人口增長過快、能源和資源枯竭、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等問題日益突出,已經威脅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需要世界各國共同應對。同時,全球化、信息化又給世界各國帶來了資源配置、經濟發展、政治比較、文明交流互鑒的便捷,世界各國勞動者相互聯系,人類命運與共、休戚相關。人類生存環境的對立與統一,孕育了“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智慧、中國方案?!肮餐瑯嫿ㄈ祟惷\共同體”要求立足全球化,正確對待文化、文明的寬容與秉持、多元與主導。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求高揚人的主體性原則,追求“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習近平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的制度安排包括:
黨的十八大提出:“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按照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實現全體人民共同邁入全面小康社會。”從“各盡其能、各得其所”到“人人參與、人人盡力”,體現了凝聚全體勞動者智慧和力量、激發全社會創造力和發展活力的習近平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的主體觀。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把國有企業分類為商業類國有企業和公益類國有企業,建立國有企業職業經理人制度而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黨的十九大要求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精神。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基于依法推進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要求培養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大力培養新型職業農民;黨的十九大要求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2018年習近平新年賀詞中對城鄉勞動者“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的寄語和期盼,就是勞動者主體觀的具體體現。
我國特殊的國情造就了城鄉二元結構,造就了城鄉勞動者的差異和隔閡。它成為現代化進程中人的主體性發展、平等性發展的嚴重障礙。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新型城鎮化要求“人口市民化,素質市民化,同城同待遇”[注]參見:《習近平: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學習中國》2016年02月28日。。黨的十九大要求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創新發展相對于傳統的要素驅動、資源驅動而言,要求勞動者秉持“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通過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釋放發展新動能。協調發展要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實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協調發展戰略。綠色發展對于應對生態危機、建設美麗中國而言,立足天人合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的無機的身體,追求人對資源、環境、生態的持續發展和永續利用。開放發展立基全球化、立基我國經濟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的趨勢、立基筑夢中國需要的空間延展。開放發展要求實施“一帶一路”倡議,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實現全球化背景下的資源共享、價值增值共享。共享發展體現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指向,是保證勞動者尊嚴、體面的必然要求。黨的十九大要求使人人都有通過辛勤勞動實現自身發展的機會,不斷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為糾偏唯經濟GDP論,黨的十九大要求在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同時實現勞動報酬同步提高。共建共享使勞動者擁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能夠凝聚發展動力,堅定朝向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目標奮進的意志。
人的發展是在特殊的制度環境下實現的。這種環境既包括國內環境,也包括國際環境。就國內環境看,人的發展既立足對社會主義本質屬性的豐富和完善的認識,又立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主要矛盾的認識。習近平結合新時代國際國內形勢不斷豐富和完善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秉h的十九大提出:“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我們要激發全社會創造力和發展活力,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注]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5頁。歷史上對未來理想社會“理想國”“大同書”“正義論”等的追求,被新時代中國特色變為逐夢路上的“公平正義”“社會和諧”“共建共享”。黨的十九大面對國際形勢和國內經濟新任務,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習近平不斷強化問題意識、堅持問題導向,承認矛盾的普遍性、客觀性,既講兩點論、注重總體規劃,又講重點論、注重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基于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基于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及問題的癥結,習近平要求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習近平立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國情,既明確了當下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又明確了矛盾的主要方面的變化,從而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指明了方向、任務。就國際環境看,人的發展要求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經濟全球化促進了世界范圍內貿易、投資、人員流動、技術交流的便利。世界各國人民都享受到了全球化的利好,利用全球化進行資源、勞動、技術、價值鏈的調整和再調整。但全球化也會給一些國家帶來負面影響。同時,全球化背景下世界范圍內面臨的共同問題,如和平赤字、發展赤字、治理赤字,需要世界各國人民攜手應對?!笆澜绾茫袊拍芎茫恢袊茫澜绮鸥谩盵注]《習近平: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的演講》,《人民日報》2017年01月20日。是中國人民應對全球化的基本理念。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實現共贏共享,是推動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方案、中國擔當。
馬克思視域下,資本的本性導致違背彰顯人的主體性意義上“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貶值成正比例”,導致直接生產者對對象世界的反抗;勞動的雇傭性質導致違背“博愛”意義上“人的生產表現為公眾的不幸”,導致直接生產者對社會關系的反抗。當勞動的個人的發展僅僅被作為馬克思批判過的“生產表現為人的目的,而財富則表現為生產的目的”的價值增值和經濟增長的手段和工具時,這種發展不可能持久地維持社會的繁榮和國家的富強。所以馬克思呼吁直接勞動者的解放,呼吁直接勞動者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
康德在《實踐理性批判》中基于人既是目的又是手段研究理性意義上的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財富蘊藏其中》提出教育不應該僅僅為經濟界提供人才、提供經濟工具,而應該把人作為發展的目的加以對待。目前我國是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把人的發展作為目標,才能凝聚共識、匯聚力量、堅定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