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萍
摘要:文章通過對高等職業院校培養模式的調查以及參考和借鑒國外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的優勢,尋求和構建基于現代學徒制的中國特色的計算機網絡技術人才培養模式。
關鍵詞:現代學徒制;計算機網絡技術;人才培養模式
1現代學徒制的界定
在西方,很早就開始了現代學徒制的探索與嘗試,并在20世紀90年代開始,紛紛推行現代學徒制,比較典型的國家有英國、德國、瑞士、澳大利亞、美國。例如澳大利亞以“職業技術教育學院(TechnicalAndFurtherEducation,
TAFE)”為基礎的新學徒制、英國的“青年訓練計劃(YouthTrainingScheme,YTS)”等,他們都尋求到了本國職業教育發展與傳統學徒制的最佳結合點,作用于職業教育和培訓。
中國在看到國外職業教育的先進經驗之后,開始了前期的學習和研究,通過實地考察以及交流探討,取得了一定的理論成果。
現代學徒制的“現代性”是相對于“傳統”而言的。因為“學徒制”并不是一種新型的教育形式。各國自有手工業生產開始,便逐步形成了本國特有的“學徒制”。以掌握某類技藝和經驗的“師父”直接將技術手把手傳授給“徒弟”。這也就是早期的職業教育雛形。只是由于政治經濟和宗教文化等的影響,各國的學徒制在后期發展時分別呈現出不同的文化特色。可以說,現代學徒制是學校職業教育與傳統學徒制良好結合的產物。
根據其他國家對于現代學徒制的描述,嘗試將我國現代學徒制界定為:基于培養具有必要理論知識和較強實踐技能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的培養目標,高職院校與用人單位在政府的引導下通力合作,在實踐教學環節中主要采用“師父帶徒弟”的培訓形式來培養人才的過程。
2理論價值及實踐意義
信息技術(Information Technology,IT)是國家重點支持的高新技術產業,信息技術的發展水平直接影響國家的整體實力。IT企業目前競爭是在科研實力、產品技術、市場渠道、技術服務等各個方面的綜合實力的競爭。
(1)網絡技術崗位要求學生不但具有專業技術知識,還需要有實踐經驗,師帶徒是學生獲取工作經驗的最有效途徑。(2)網絡設備更新換代快,新技術、新產品不斷涌現,只有通過現代學徒制的途徑才能使學生在校期間所學技術與市場最新技術實現無縫連接。(3)現代學徒制能夠真正實現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五個對接”(產業與職業崗位對接、專業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
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是學院省級示范建設專業,有豐富的校企合作基礎,目前建有聯想學院和華為學院,該專業在校學生人數629人,專職教師19人,企業兼職教師49人,校內外實訓基地22個,有實施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的基礎。
四川百能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是從事IT云服務、信息系統集成、網絡工程實施等_科技的企業,擁有廣闊的巾場目(J景,未來3年人才需求量超過1000人,公司的發展需要大量的技術技能人才,為學徒制的實施提供了條件。
百能公司與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合作己有一定基礎。2014年雙方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在2012級、2013級均組建了訂單班(培養崗位:網絡服務工程師),2014級、2015級中開始現代學徒制試點(培養崗位:互聯網+IT云服務工程師),雙方實施了理事會管理、完成了人才培養方案制定、簽訂了三方協議、舉行了拜師儀式、開展了學徒制人才培養,運行良好,受到學校、企業、學生的普遍認可。
3通過本模式研究擬解決的關鍵問題
通過對高等職業院校培養模式的調查以及參考和借鑒國外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的優勢,尋求和構建基于教育制度和勞動制度相結合的中國特色現代學徒制高職人才培養模式,擬解決如下幾個問題。
3.1如何改革培養模式,提高培養質量
高校是信息技術行業的“人才發動機”,對國家信息技術行業的發展壯大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IT技術瞬息萬變,行業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各單位更希望能招聘到有工作經驗的熟手和有獨立自主性、能創新創業高素質人才,致使經常招聘會上出現面試人數和聘用人數比達到100:1的情況。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困難一直存在,人才的培養與需求的矛盾無法解決,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己經無法滿足現今IT人才的培養,只有改變人才培養模式與國際職教接軌,以現代學徒制為基礎培養出企業所需人才。
3.2怎樣深化校企合作,促進專業發展
校企合作共同培養學生一直是高職院校培養人才的主要途徑之一,而現代學徒制則是校企合作的深化,現代學徒制符合職業教育發展的內在規律,學校在與企業合作中,不但能建立學生實習基地,提高教學質量、解決學生實習就業等“初級層面”的需求,還能在與企業深度合作中,將學校的科研、教學優勢資源轉換為市場上的生產力,讓學生獲得崗位從業經驗,了解企業管理運作方式,獲得企業創業指導。
3.3如何促進學生就業,增強競爭能力
現代學徒制注重學員的培養,學員具有雙重身份,對于學院來說學員是學習知識的學生,而對于企業來說學員則是以后企業工作的員工。通過校企合作培養,學員在校期間既可學習知識技能,又可到企業崗位上接受企業管理,學習崗位技術,切身體驗公司工作狀況,參與公司日常運行,掌握企業崗位技能,培養職業素質能力和職業意識。學生能夠在畢業前就基本具備了企業所需要的初級員工的素質能力,實現了畢業與就業的接軌。而對于有志于創業的同學,則可通過企業學校的創業培訓,掌握創業知識,獲得學校和企業提供的創業資源,大大提高了創業的成功率。
4研究目標
探索適宜以企業業務節奏主導的工學交替、產教融合的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的模式,并形成一整套可以推廣的管理制度;建設學徒班“崗位化、雙元主體、工學交替”的人才培養模式,針對崗位,實現培養目標;建設一支專兼結合、項目能力強、工程經驗豐富、職業素養高的教學團隊;建設學徒班核心課程的教學資源庫,以及線上線下學習與評價方式。endprint
5研究內容
5.1探索建設適合學徒制模式的體制機制
校企深度融合,建立了適合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的學徒制試點理事會機制(理事長由百能信息總經理擔任),落實理事會決策權,集產、教、學、研、用多位一體,以百能信息為主體,搭建校企雙向參與、雙向服務、雙向受益的、可持續的人才培養平臺,公司、學校、學生三方受益,充分體現出企業、學院雙主體在協同育人、共建專業方面的責、權、利,制定出臺相應的規章制度,完善管理機制。
5.2探索建設適應學徒制班的招生與教學運行制度
現代學徒制班學制3年,原則上遵守現代學徒制招生和招工一體化原則,采用校企聯合招生方式,企業與高校共同確定學徒選拔方案,明確選拔范圍、考核方式、考試內容。
5.3探索建設適合學徒制的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資源
通過對2014級、2015級、2016級、2017級學徒班運行的不斷總結、完善、提升,逐步形成“崗位化、雙元主體、工學交替”的學徒制特征明顯的人才培養模式,逐步構建完善的、與市場保持一致的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案例庫并推廣。
5.4探索建設適合學徒制的師資隊伍
校企雙方組建、培養專門的學徒班師資團隊、管理團隊,實現團隊成員互聘共用、雙向兼職的常態化機制,同步培養師父的教學藝術、專職教師的工程經驗。
6主要研究方法
6.1文獻法
根據研究需要,通過文獻調查獲得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與學徒制度以及國外現代學徒制職業教育研究的資料。從而相對全面、客觀地了解、掌握國內外關于現代學徒制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概況,為后期的中國特色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構建研究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
6.2訪談調查法
通過訪談調查方法,對一些高等職業教育的工作者和致力于高等職業教育模式研究的專家學者進行訪談,掌握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實踐的真實境況,洞悉人才培養模式在高等職業教育實踐過程中所產生的問題,以便為本文后續的基于教育制度與勞動制度相結合的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奠定牢固的實踐根基。
6.3個案研究法
以四川信息職業技術學院信息工程的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教學模式為個案,收集相關信息,以點帶面,進行多角度的比較挖掘,推及至普遍意義。
6.4經驗總結法
根據學徒制班的教學,定期組織交流會進行研討總結經驗,組織課題組成員定期研究,不斷交流、改進、總結,形成材料。對課題組成員進行任務分工,定期匯總,協作交流,共享經驗和智慧,保障課題研究順利地高質量完成。
7人才培養模式創新之處
該模式在學校與企業之間架起了人才共育的橋梁,有效提升學生職業素養與崗位技能,實現校企共贏、人才共育的目標,最終培養出社會滿意、企業滿意、學校滿意、學生滿意的人才。
從就業到創業的人才培養路徑——“青年創業孵化計劃通過現代學徒制校企交替培養,能夠讓學生具備企業所需要的基礎能力素質,而對于學生就業后的職業發展,將通過企業的人才發展計劃和青年創業孵化計劃來進行保證。學生通過現代學徒制的培養,在畢業時即可以企業員工的身份到企業工作,而企業在學生入職后,根據其優勢特質,在3年的時間中,通過崗位鍛煉、業務實踐、專項培訓、認證考證、專家輔導、精英團隊等多種途徑,提升其綜合業務能九培養其成為在技術管理/項目管理/銷售業務方面的骨干,為今后進一步發展和實現組織內創業打下基礎。
同時為擴展學員的發展途徑,企業對于具備專業素質技能的青年骨干員工,將推進青年創業孵化計劃,針對青年員工創業面臨的諸多實際困難給予支持和指導,在全國范圍孵化200家屬于集團旗下的地市分支機構,扶持優秀的員工回家鄉創業,成為當地地市分支機構的老板或骨干,實現企業與員工的雙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