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穎劍+陳麗萍+楊麗宏
[摘要] 中醫藥健康產業是健康產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醫藥健康產業的發展需要人才的支撐。本文在分析云南中醫藥健康產業發展現狀和趨勢的基礎上,探討了云南中醫藥健康產業的人才需求,分析了云南中醫藥健康產業相關人才培養現狀,認為相關院校應從提高人才培養層次、優化專業結構、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探索校企共育培養模式、豐富繼續教育等幾方面來滿足產業發展的需求。
[關鍵詞] 云南;中醫藥;健康產業;人才培養;對策
[中圖分類號] R2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7)12(a)-0078-04
[Abstract] Being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health industry,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alth industry needs the support of personnel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demand for personnels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ersonnel training in Yunna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alth industry, and suggests that relevant colleges and institutions should raise their levels of personnel training, optimize their professional structure, change their models of personnel training, explore the education models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develop continuing education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so as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Key words] Yunnan Provinc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alth industry; Personnel training; Strategies
中醫藥健康產業是我國健康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最重要的民族產業和國家戰略產業之一[1]。根據《中國的中醫藥》白皮書以及《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中醫藥健康產業的范疇主要包括中醫醫療服務(醫療服務、預防保健、康復護理)、中藥產業(中藥生產、中藥材種植)、中醫藥養生保健、中醫藥健康旅游服務、中醫藥健康養老、中醫藥文化產業。中醫藥健康產業覆蓋了工業、農業和服務業三大產業,診療模式也向治療、預防、保健、養生、康復等多方面發展[1]。近年來云南中醫藥健康產業發展迅速,已經成為云南省的支柱產業。隨著云南中醫藥健康產業規模的擴大、結構的調整,對人才培養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1 云南中醫藥健康產業的基本現狀
云南獨有的自然條件和多民族文化,使其具有不可替代的天然藥物和民族醫藥資源,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基本形成以天然藥物(中藥民族藥)為重點的中藥材種植加工、生物醫藥及保健品研發生產、醫療保健服務、商貿流通等構成的生物醫藥和大健康產業體系。云南生物醫藥大健康產業的重點任務是構建集健康、養老、養生、醫療、康體等一體的大健康產業體系,而中醫藥健康產業則是該體系中的主體和特色,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2016年云南省生物醫藥和大健康產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約2090億元,實現增加值為766億元,同年云南省GDP為14 869.95億元,占GDP的比重為5.51%,已經成為云南省的支柱產業[2]。
2016年云南省中藥材產業種植面積665萬畝,較上年增長11.4%,種植面積全國省市第1位。其中,采收面積581萬畝,農業產值253億元,居全國前列[2]。生物醫藥和健康產品制造實現工業增加值174.6億元,同比增長14.9%,超過全省工業增加值增幅(8.9%)6個百分點[2]。就醫藥生產企業來看,2015年納入云南省醫藥行業協會統計的醫藥企業有138戶,其中113戶為中成藥、中藥飲片、植物藥及生物制藥企業,占比高達82%。中成藥、中藥飲片加工、生物制藥和植物提取物的產值占云南省醫藥工業總產值的62.1%,中成藥生產企業實現利潤占云南省醫藥工業利潤的90%以上,中藥企業成為云南省醫藥行業的主體。從藥品流通來看,2016中成藥類銷售總額為81.16億元,占全國中成藥類銷售比重為3.35%,全國排名第12位;中藥材類銷售總額為21.82億元,占全國中藥材類銷售比重為3.66%,全國排名第11位。截至2016年底,云南省的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已經建成城市公辦養老機構140個,農村敬老院685所,民辦養老機構129個,居家養老服務中心1812個,農村幸福院3512個,養老床位14.3萬張[3],另外還形成了候鳥型養老機構、養老地產等針對中高消費能力的老年群體的養老服務。
根據市場前景和政府的政策引導,未來云南中醫藥健康產業將圍繞著中藥材規范化種植(養殖)、中醫藥健康產品研發生產、中醫醫療服務、中醫(民族醫)特色診療、康體保健業、養生養老等多個子行業發展。
2 云南中醫藥健康產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
隨著云南中醫藥健康產業規模的逐年擴大,產業結構的不斷升級,產業鏈的延長,加大了對才人的需求,也對人才的專業結構、綜合素質等提出了新的要求。
2.1 云南中醫藥健康產業發展急需人才endprint
2.1.1 中藥材質量管理人才 目前云南中藥材種植的面積和產值已居全國領先水平,需要建立中藥材規模化種植、規模化加工安全體系來保證其質量,提高云藥應對技術壁壘的能力。云南正在推進中藥材質量保障體系建設,而在整個中藥材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的過程中,需要熟悉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包括中藥材GAP、綠色、有機產品、地理標志保護、注冊商標等資質認證的相關人才來保障體系的建設和運行。
2.1.2 中藥健康產品研發人才 創新和研發能力是云南醫藥生產行業亟待提高的核心競爭力。在云南中藥生產企業中,有的企業對產品研發不夠重視安于現狀,有的則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缺乏研發資金和人才。中藥生產企業普遍創新動力不足,將對云南中藥生產行業的發展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要保持自身的優勢,在企業發展上有所突破,需要加大具有創新能力的產品研發人才的投入和培養。
2.1.3 中醫養生養老保健服務人才 健康服務行業的發展需要大量專業的康復、護理、保健等相關人才。與2010年相比,云南養老床位增加了近3.2倍,硬件設施的增加也需要相關服務人員的增加。同時到2020年,我國將實現每千常住人口0.5張康復護理床位、每張康復床位至少配備醫師0.15名、康復治療師0.3名和護士0.3名,目前云南的康復及護理人才規模遠遠沒有達到這個標準。此外,云南省的養生養老服務產業除了提供基本養生養老服務外,還將發展高端的養生養老服務項目,目前養生養老產業的從業人員整體素質不高,專業型人才和管理人才缺乏,已經制約了這一產業的發展。
2.1.4 中醫藥健康管理人才 我國的健康管理服務剛剛起步,人們雖然對健康有迫切的需求,但多數居民對健康管理認識不足,還未將潛在需要轉化為需求。于此同時,一些從業人員雖然有健康管理師資格,但并不真正具備健康管理所需的知識儲備和經驗,對健康管理缺乏真正的認識,提供的健康管理服務有限。云南健康管理行業的發展取決于人們意識的轉變和專業化的健康管理服務,需要具有健康管理理念、知識和經驗的專業人才。
2.1.5 中醫藥文化傳播人才 中醫藥文化傳播成為中醫藥健康產業發展壯大的載體和支撐,中醫藥文化的接受程度越高,受眾面越廣,對中醫藥健康產業的發展越有利。云南省特有的姚氏醫學流派、吳佩衡扶陽學術流派以及豐富的民族醫藥文化,是云南省中醫藥健康產業發展的文化源泉。中醫藥相關產業的發展需要人們對這些文化的認知,而中醫藥文化的傳播需要熟知中醫藥文化和知識,同時掌握文化傳播的規律和現代的傳播方式,懂得如何結合受眾和地域特點選擇合適傳播模式的復合型人才。
2.2 云南中醫藥健康產業發展所需人才培養要求
高質量、規范化的中醫藥健康產業的發展需要有一批能起到引領作用的中醫藥高層次人才來提高服務水平和科研能力,還需要一批具有創新能力和創業精神的個性化高層次人才作為行業的管理者、規劃者和領軍人物。從事與中醫藥相關的健康產業經營管理和規劃的人員,以及產品研發、生產和服務的人員,既要掌握相關管理服務的專業知識,又需要掌握中醫藥專業知識和技能,同時既要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又要有很強的動手能力。
3 云南中醫藥健康產業人才培養的現狀
3.1 云南中醫藥健康產業人才培養體系
3.1.1 院校教育 據不完全統計,云南有醫藥院校18所,其中本科院校4所(含民辦院校1所),高等專科院校9所(含民辦院校2所),中等專科學校5所。在這些醫藥院校中有專門的中醫藥本科院校和專科院校各1所。其他非醫藥類院校開設醫藥相關專業的院校有5所。高等專科和職業教育學院在云南省醫學教育中所占比重最大,達到47%,本科和中專院校各占24%和29%。從培養層次來看,云南省中醫藥健康產業人才培養比重最大為專科層次,本科人才培養占比較小,研究生教育涉及的專業和數量更為有限,而且沒有相應的中醫藥學類博士點,尚未建立結構合理的“專科-本科-碩士-博士”的中醫藥人才培養體系。
3.1.2 師承教育 云南省開展的師承教育項目主要針對各專業臨床的業務骨干,涉及范圍有限,培養規模較小。目前云南共有3個全國中醫學術流派傳承工作室,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28個,其中傣醫專家傳承工作室3個,藏醫專家傳承工作室1個;2015、2016年立項建設全國基層名老中醫專家傳承工作室12個,分布于12個縣[4]。自1992年,云南實施的國家級、省級名老中醫藥專家師帶徒工作,培養了165名中醫藥骨干人才。從院校教育與師承教育的融合來看,研究生教育能基本實現院校教育與師承教育相結合,本科生教育中只有部分試點。
3.1.3 繼續教育 云南省先后開展了一系列繼續教育項目,其中借助滇滬合作平臺,共開展了兩批共700余人的中醫臨床技術骨干培訓。2014~2016年共培訓鄉村醫生近2萬名[4]。從繼續醫學教育的內容來看,主要集中在專業基礎知識、技能與相關法律法規方面的培訓,主要采取了培訓班、疑難病例研討、學術講座、遠程教育等形式。而云南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山區面積較廣,沒時間、費用較高以及交通不便成為影響基層衛生技術人員參加繼續醫學教育的主要因素[5]。
3.2 云南中醫藥人才培養專業結構
從專業結構上來看,與中醫藥健康產業相關的專業中,中醫學、中藥學、農村醫學、助產、中藥材栽培與鑒定、護理、針灸推拿和康復治療是開設學校最多的8個專業(圖1),可見醫藥院校培養的人才主要集中于傳統醫療服務行業所需人才,專業設置主要圍繞著為醫療服務體系提供人才為根本目的。雖然多數院校開展了護理、針灸推拿和康復治療,但多數醫學院校注重臨床醫學人才的培養,缺乏為整個健康服務業提供相關人才的意識。只有少數院校開設了健康管理、老年人服務與管理、民族醫藥等相關專業,缺乏中醫藥健康管理、中醫藥文化交流和傳播、中藥材質量管理、養老保健等急需人才的培養。
3.3 云南中醫藥人才培養的主要模式endprint
目前多數醫藥院校采用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以基礎理論-專業理論-臨床實習的三段式教育模式為主,存在人才培養模式單一,人才培養“同質化”現象[6]。就中醫藥本科人才培養來看,教育模式往規范化和標準化發展,缺乏創造性和創新性的培養,尚未形成一種融合傳統師承教育和院校教育優點的中醫藥教育形式。從實踐教學體系來看,校企合作、校園合作的長效機制尚未真正建立,學生無論是在校內實踐還是校外實習,尚不能完全滿足中醫藥健康產業服務人才培養的需要。
4 促進云南中醫藥健康產業人才培養的對策研究
4.1 完善人才培養層次,加強高層次人才培養
中醫藥健康產業人才培養除了發展技能型衛生服務人才培養以外,還要培養有戰略眼光、懂得系統規劃、具有研發能力的高層次復合型人才。圍繞著云南省“培育大企業、發展大品種、打造大品牌、構建大基地”的目標,高層次人才培養的基本思路是繼續培養滿足三級醫療體系發展的中醫藥本科人才,適度發展健康管理、企業管理、市場營銷、健康保險、中醫藥文化傳播、公共事業管理等專業的本科教育。同時加大相關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培養,培養高端的醫藥人才、產品研發人才、管理人才和行業的領軍人物。積極推進中醫藥類博士學位授權點的申請,將云南中醫藥健康產業的高層次人才培養提高到一個更高的層面。
4.2 調整專業結構,優化課程設置,滿足市場需求
各類醫藥院校高校應從云南省生物醫藥與大健康產業發展的趨勢和規劃來設計專業,力求專業設置結構與產業發展趨勢相吻合。面向健康產業的中醫藥人才培養,需要以認識健康和維護健康為導向,進行專業或者專業方向的重設計[7]。除了以醫療服務行業人才培養為主外,還應根據中醫藥健康產業的廣度和深度設置產業發展所需相關專業,才能讓醫藥院校的人才供給與社會需求相平衡。此外,除了開設相關專業外,本著培養復合型人才、應用型人才的目的,可以在不同專業適當開設健康管理、民族醫藥文化、社會工作、老年人服務與管理、公共事業管理、法律等相關課程,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4.3 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培養應用型人才
中醫藥健康產業的發展需要具有良好的職業素養、較強的實踐能力和富有創新精神的應用型人才。面向大健康產業的中醫藥人才培養模式,要堅持產學結合的基本思路,要以健康為導向進行專業設計,要以職業能力發展進行合理課程設置,要突出應用性和針對性優化教學內容,要強化實踐技能培養為主線的教學方式[6]。在中醫藥人才培養中,要積極探索師承教育與院校教育有機融合的路徑,兩者揚長避短,互相補充,形成有特色的中醫藥人才培養模式。
4.4 探索校企合作共同培養模式
讓企業積極參與到人才培養的環節中來,一方面可以準確把握企業對人才的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的要求,另一方面為學校提供實踐、實訓平臺等資源支持,有利于學校資源與社會資源的整合。可以通過學校和企業共同設計人才培養模式和人才培養方案,確定培養目標來縮小院校培養人才與實際需求之間的差距。云南省的高職高專醫藥院校應當加強校企合作,提高合作質量,拓展合作的深度和廣度,為企業提供技術型技能型人才。
4.5 豐富繼續教育形式,多途徑提高人才質量
一是發展非學歷教育。為了適應市場的發展,健康產業從業人員需要迅速掌握某些知識或技能,非學歷教育能成為學歷教育的有益補充,滿足這一需求。各醫學院校應該利用其教育資源優勢,重視非學歷教育,設計科學的非學歷教育培養模式,培育自己的非學歷教育品牌,服務社會。二是拓展繼續教育的形式,為從業人員提供方便有效的繼續教育,解決繼續教育與工作時間占用之間的矛盾,例如發展“互聯網+”繼續教育模式,采用互聯網技術,實現技術和繼續教育的深度融合,形成一種新型的更加有效的信息化繼續教育模式。
[參考文獻]
[1] 田鎮源,文庠.中醫藥健康產業發展對中醫藥教育影響述評[J].中國醫藥導報,2014,11(10):75-78.
[2]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云南舉行2016年度生物醫藥和大健康產業新聞發布會(一)[EB/OL]. 2017.06.05. http://www.scio.gov.cn/xwfbh/gssxwfbh/xwfbh/yunnan/Document/1554439/1554439.htm
[3] 人民網.云南頻道云南積極推進醫養結合發展148家養老機構內設醫療機構[EB/OL]. http://yn.people.com.cn/n2/2017/0720/c378439-30505613.html
[4] 云南網.[砥礪奮進的五年]云南不斷加強多層次中醫藥人才培養用中醫藥呵護百姓健康[EB/OL]. 2017.08.13.http://yn.yunnan.cn/html/2017-08/13/content_4910161.htm
[5] 許茗越,韋燾,黃芩,等.云南省繼續醫學教育現狀及影響因素的調查分析[J].昆明醫科大學學報,2014,35(7):160-163,180.
[6] 司建平.中醫藥健康服務人才隊伍現狀及政策建議[J].醫學與哲學(A),2015,36(5):82-85.
[7] 張建斌.構建基于健康產業發展需求的中醫藥人才培養模式的基本思路[C]//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World Feder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Societies).第三屆世界中醫藥教育大會論文集,2013:4.
[8] 潘海生,王世斌,龍德毅.中國高職教育校企合作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3):143-148.
[9] 司建平.中醫藥健康服務人才培養問題研究——以高等中醫藥院校為例[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5,32(6):460-462.endprint
[10] 薛琦,蔡少華.健康產業發展對中醫藥人才的需求分析[J].江西中醫藥大學學報,2017,29(2):94-97.
[11] 陳雙,劉小娟.發達國家高等非學歷教育的發展特點及其啟示[J].比較教育研究,2009,31(11):71-75.
[12] 祿保平,郭蕊蕊,陳曉樂,等.基于高層次中醫藥人才培養促進河南省健康服務業發展的研究[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5,13(23):154-156.
[13] 申俊龍,彭翔.中醫藥健康服務業的發展模式與策略探討[J].衛生經濟研究,2014(8):24-27.
[14] 韓欣欣,徐穎劍,章滌凡,等.云南中醫藥健康產業發展趨勢及特征分析[J].中國醫藥導報,2017,14(18):168-171.
[15] 云南省政府辦公廳.云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云南省生物醫藥和大健康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及三年行動計劃(2016-2018年)的通知[EB/OL].2016. 11.29. http://www.yn.gov.cn/yn_zwlanmu/qy/wj/yzbf/201701/t20170110_28129.html
[16] 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規劃(2015-2020年)的通知(國辦發[2015]32號)[EB/OL].2015.05.07.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07/content_9704.htm
[17] 洪凈,張欣霞.淺談現代教育模式下的中醫藥師承教育[J].中醫雜志,2014,55(22):1978-1980.
[18] 王大壯,田侃.中醫藥師承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中國衛生法制,2010,18(6):41-44.
[19] 萬福,曾國英.我國普通高校非學歷教育發展模式探討[J].繼續教育研究,2013(1):4-6.
[20] 陳雙,劉小娟.發達國家高等非學歷教育的發展特點及其啟示[J].比較教育研究,2009,31(11):71-75.
(收稿日期:2017-08-03 本文編輯:張瑜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