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瑜健
【摘要】隨著開放教育資源運動的不斷推進,MOOC近年來已成為傳統教育領域的顛覆性革新。文章通過了解MOOC的由來,分析其具有規模化、開放性、在線化、課程化的主要特征,并指出對我國高校的課堂教學模式、評估方式、教師教學內容及教學能力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從而為我國高校、教師提供應對挑戰的對策。
【關鍵詞】MOOC;主要特征;挑戰;對策
一、MOOC的由來
MOOC是“大眾公開在線課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簡稱,它的發展分別經歷了孕育、萌芽和發展三個時期。最早孕育在1989年,美國鳳凰城大學就開始推行在線學位計劃,1991年授予首批在線MBA學位。200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進一步提出開放教育資源,即向學習者提供的可被自由免費查閱、參考或應用的各種教育類資源。隨后進入了萌芽期,2005年,全球各國高校的開放課件聯盟相繼成立。2008年,針對開設的“關聯主義與關聯知識”課程,加拿大愛德華王子島大學的戴夫·科米爾、國家通識教育技術應用研究院的布萊恩·亞歷山大首創了MOOC這一術語。2011年秋MOOC得到大力發展,由斯坦福大學的巴斯蒂安·圖倫在薩爾曼·可汗創辦的可汗學院免費提供網絡課程的影響下,彼得·諾維格與大衛·史蒂文斯、邁克·索科爾斯基聯合創辦了以營利為目的的在線課程供應平臺Udacity(在線大學)。2012年,英國開放大學聯合20所大學共同組建的Futurelearn、澳大利亞開放大學發起的Open2Study、德國的iversity、日本的Schoo,巴西的Veduca紛紛涌現。
二、MOOC的主要特征
(一)規模化
大規模體現在參與對象的數量上。學生規模上,從MOOC平臺的注冊人數來看,截至2013年7月,Coursera的注冊人數超過400萬,Udacity的注冊人數超過100萬,edX的注冊人數超過90萬。高校規模上,Coursera選擇的合作對象是每年最新發布的世界大學學術排行榜上排名前5%的學校。截至2013年7月,全球共有83所高校和機構加盟Coursera平臺。同時,大量的教師以團隊方式參與課程教學,制作精美的教學視頻、課件,適時解答學生疑問并有效互動,引導在線學生完成教學目標和任務,已經有大量的網絡課程可供選擇。截至2013年7月,全球最大的網絡課程聯盟Coursera共享了408門課程,分別為人文、教育、健康與社會、生命科學、商業及管理、信息技術、經濟與金融、自然科學等各類在線課程。
(二)開放性
100年前,杜威指出,教育中一切的浪費都是由于彼此的隔離。MOOC的開放性教育理念則將擊破這種隔離。
首先,體現在對學習對象的全面開放,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有教無類”。史靜寰教授精辟地概述道:“只要具備基本的上線條件,鼠標輕點,不管身在何處都能輕易地學習一流大學和大師的課程;網絡連通,不論階層、膚色,各個人種都可以和世界各地的同行交流。人們多年來夢想的教育形態——任何人、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按自己的節奏學習,并即時得到學習反饋,在MOOCs教育平臺上似乎有可能成為現實。”
其次,體現在教學與學習形式的開放性。幾乎MOOC平臺的每門在線開放課程教學中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由于開放性而十分激烈。據統計,MOOCs利用Wiki、YouTube、Google、Facebook、微博以及其他軟件和云服務來促進討論、創建和分享視頻等活動。
再次,體現在教學內容與課程資源的開放性。有學者將開放教育資源劃分為三個類型:開放的內容與資源、開源的軟件與工具、開放的協議與策略。2012年9月,Google就開放了Course Builder源代碼,并向全球推介使用這個工具包創建MOOC課程。
(三)在線化
在線首先是教育者可以隨時隨地將課程、教學內容與資源上傳到網絡平臺。這種快速架設在線課程的方式,甚至可以運用到救災援助等緊迫式學習環境中,便于隨時隨地組織學員展開學習。其次,在線意味著學習者只要具備上線條件可以在任何時間、地點,按照自己的節奏學習,并及時得到學習的反饋。此外,在線課程可以適時記錄學習者的學習行為和過程,以便探討學習與認知的規律。
(四)課程化
首先,課程的組織方式上呈現“翻轉課堂”的學習模式。學生在課外的時間從過去做作業“翻轉”為現在在線或線下自學教師預錄的教學內容,并針對學習疑慮提問;學生在課堂內的時間從過去消極接收教師講授的知識“翻轉”為現在學生互動討論或由教師引導進行問題答疑。這種學習模式便于學生真正做到主動學習和探究學習。
其次,在課程的內容上強調跨學科重組。各個專業領域的教育者可以將先行編制的多樣化的網絡課程和教學資料上傳到MOOC平臺。同時,大量的學習者在課程的學習方式上強調眾包交互,可以按照一定的學習意義與目的進行重新整合,聚集成為具有不同學習目標的學習單元集,實現課程資源的再利用。
此外,在課程評價方式上強調學生互評。有研究表明,同學之間互相批改作業與教師批改作業的分數在統計意義上幾近吻合。因此,在一個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中,面對海量的學生作業,學生互評是一種十分有效的課程評價策略。
三、MOOC對我國高校傳統教學提出的挑戰
(一)對高校課堂教學模式的挑戰
MOOC對傳統教學模式的改革體現在允許學生根據自身知識、能力水平自行把握學習進度,選擇學習環境,充分體現了“自主學習”的理念。以edX為例,該平臺將網絡課程中學習方式自由、學習個性化等優勢與傳統課堂面對面的情感交流、小組合作以及研討等優勢結合起來,彼此取長補短,更能夠凸顯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立認知能力。因此,MOOC所倡導的以“學”為主要目的的教學方式,對采用傳統課堂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的教師來說,提出了一個極大的挑戰。endprint
(二)對高校教學評估方式的挑戰
MOOC對學生學習成果評價的革新體現在具體評價方式與課程認證兩個方面。在評價方式上,美國三大平臺都利用同輩評價或軟件評價的方式,為學生提供第一時間的反饋,同時開放課程論壇作為學生與教師、助教,學生與學生之間交流的平臺,促進學習過程中的互動。在課程認證上,MOOC的創新點在于它可以為完成課程的學生提供正式認證,或者得到大學認可的學分,甚至實現不同平臺之間的互認。這對于大量由于種種原因無法接受常規大學教育的學習者而言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三)對教師教學內容的挑戰
在MOOC課程中,教師可以根據最新的發展動態及時補充新的教學內容,使教學內容符合學生的需求。MOOC課程內容以模塊化為主的方式呈現,課程內容被分割成10分鐘左右的微課程,并且在課程中貫穿了很多小測驗。這樣的課程內容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及時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還可集中學生的注意力。MOOC通過網絡技術使教學內容實現了理論性與趣味性的統一。
(四)對教師教學能力的挑戰
MOOC的出現,一方面在課程設計上給高校教師帶來了挑戰,另一方面由于MOOC的開放性使得學生很容易對教師的專業能力進行比較,因此教師需要從整體上不斷提升教學能力。
四、應對MOOC挑戰的對策
MOOC以強勁勢頭襲來,“傳統大學消亡論”甚囂塵上。MOOC一方面給大學教師敲響了警鐘,即該如何重新開啟失去知識壟斷性的教師職業生涯。另一方面為名校教師提供了公開比拼的擂臺,這對于普通高校教師而言又是個巨大的考驗。面對目前MOOC對高等教育帶來的影響,我認為應從高校與教師兩個方面應積極迎接挑戰。
(一)學校方面
首先,大學課程教學中應該引入網絡支持教學互動與適應性評估,滿足個性化學習需求。例如MOOC“翻轉課堂”模式,讓學生課前在網上觀看教學視頻,這樣教師就可以在面對面課堂上集中答疑和討論問題。此類線上線下學習活動相結合的“混合學習”值得高校大力推廣。
其次,在課程體系的創新重構、數字化實驗環境設計、多學科協同科研平臺研發以及面向信息化的教師專業發展等方面,應該做到數字化學習與e-Research兩手抓,并且創建兩者互相融合的平臺,這對于培養創新人才更有價值。
再次,要建立創新教育文化和靈活開放的管理體系以適應當今的信息時代。唯有適應信息化教育變革的大格局,才能快速追趕上國際先進教育。
(二)教師方面
德國著名教育學家和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認為:“教育須有信仰,沒有信仰就不稱其為教育,而只是教學的技術而已……教育,不能沒有虔敬之心,否則最多只是一種勸學的態度。”基于提高大學生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目標,應從課堂、教師、學生和教材四個方面踐行MOOC的教學理念。對于廣大教師而言,要做好迎接信息化教育挑戰的準備。
首先,要轉變角色觀念,認識到自己已經不是學生的權威知識源,應該切實轉變角色,從單純的講師變成教練,為學生提供個性化指導,要將傳統的指令性教學變成為建設性學習服務。
其次,轉換角色,從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變為導學者、助學者、促學者、評學者。
再次,發展信息化教學能力,能夠在網絡環境中開展有效教學,進行協同知識創新。唯有積極迎接信息化教育改革的挑戰,才能開啟更有創造力的職業生涯。
【參考文獻】
[1]王左利.MOOC:一場教育的風暴要來了嗎?[J].中國教育網絡,2013(04):11-15.
[2]蔡文璇,汪瓊.MOOC 2012 大事記[J].中國教育網絡,2013(04):31-34.
[3]約翰·杜威.學校與社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5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