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立軍
東城區:
督學責任區建設與學區制改革緊密結合
東城區始終堅持督學責任區建設與區域教育改革的有機結合。以學區為單位建立督學責任區,實行學區工作委員會與督學責任區一體化管理,目前,已初步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督學責任區管理模式和工作模式(如下頁圖片所示)。
督學責任區管理模式,以督導室總體規劃與管理為基礎,負責兼職督學聘任與專業培訓、責任區建立與人力資源配置、責任區督學薪酬管理,重點是責任區工作模式構建與改進,責任區經常性督導的指導與監控、服務與評價。責任區管理實行組長負責制,實現責任區督導工作的自主管理與自主培訓。
督學責任區工作包括基礎工作和深入工作兩部分。基礎工作包括經常性督導工作、督學責任區隊伍建設與培訓、督學責任區督導成果共享與交流、督學責任區工作述職與評價和督學責任區課題研究。深入工作是指責任區督學要全程參與學區評價委員會工作并定期參與學校內部督導,及時了解區域改革發展動態,牢固樹立為教育改革發展服務的思想意識。
通州區:建立鄉鎮教委辦與責任督學工作有機結合的工作機制
為進一步加強對教育督導工作的領導,通州區成立了由主管區長擔任主任,相關委辦局、鄉鎮、街道辦事處主管領導為成員的通州區教育督導委員會,統籌協調通州區教育督導工作。
區政府教育督導室依托行政區劃和中小學校的實際情況,將全區劃分成15個督學責任區,為每個責任區配備2-4名責任督學,各鄉鎮、街道辦事處教委辦主任為督學責任區組長,每名責任督學負責的學校不超過4所。教育督導室6名專職督學作為每個責任區的聯絡員,每人負責聯系2-3個督學責任區,使督學責任區、掛牌督導工作覆蓋到全區每一所學校。
根據通州區的實際,區政府教育督導室將督學責任區建設和掛牌督導工作任務分解為兩大部分:責任督學履行掛牌督導八項職責內容,幫助并指導學校規范學校內部管理,不斷提高教育質量;鄉鎮、街道教委辦主任負責責任區學校規范辦學行為、校園周邊環境治理等內容,協調社會、政府相關部門解決影響學校辦學的問題。責任督學與教委辦主任工作各有側重,互為補充,使學校在辦學環境、辦學行為、辦學質量、規范管理等方面得到了有力的監督和指導。
昌平區:掛牌督導“三員”隊伍與督學責任區管理相結合
昌平區建立了由教委24名職能科室的“協調員”、115名中小學校的“聯絡員”和16名“掛牌督學人員”共同組成的掛牌督導“三員”隊伍。“三員”隊伍各司其職、緊密合作,暢通了掛牌督導問題投訴的處置渠道,發揮了學校、教委和督學三方的協同作用,增強了掛牌督導工作的力量。
昌平區在每個督學責任區內設立一名掛牌督學,掛牌督學對外公示個人信息和聯系方式,接受社會各界對學校辦學行為、辦學質量等方面的投訴,并通過“三員”隊伍來推進解決。根據工作需要,掛牌督學或者責任區督導組也會積極協調學校所屬鎮政府(街道辦事處)給予配合,建立協同督導的工作機制,如屬地派出所、城管執法隊對校園周邊秩序開展聯合整頓,并給予持續關注。與此同時,根據所投訴的問題確立督導主題,協同責任督學,集體開展“自主式”督導,督促和指導學校進一步找準癥結、根治源頭。
這種將掛牌督導與督學責任區統籌結合的工作機制,使掛牌督導不單單只停留在問題解決的層面,而是更加注重透過問題尋找原因,通過深入督導促進學校的可持續發展。
欄目編輯 _ 汪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