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亞芳
學校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探尋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路徑,建立學習共同體,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學生以科學研究視角挖掘自我生活,批判創生有意義的研究問題,用科學研究的方式批判質疑、探究論證、反思創新、實踐解決,初步構建研究性思維模式,多維度培育核心素養。
跨學科綜合社會實踐活動,既是多學科專業知識與思維認知的融合,又是學校學科教學與社會熱點的融合。一方面,教師要跳出單一學科的圈子,轉換視角,拓寬資源,形成跨界視野與多維度思維框架,充分實現多學科專業知識與思維認知的融合。另一方面,教師要基于學術視角與理論研究的宏觀眼光,進一步完善綜合社會實踐活動的策劃,持續增進后續活動的實效性與深刻性,最終從敏銳的信息意識視角切入學生生活,基于學生的生活經驗與知識經驗聚焦研究問題,巧妙地將學校學科教學與社會熱點結合起來。最終,促進學生原有認知、知識技能、價值觀的融合,使學生知識“活化”的路徑更加多元,提升知識素養。
在綜合社會實踐活動中,教師放手讓學生親自實踐,體驗研究性學習的過程。師生間、生生間構建不同主題的學習共同體,關注學生的生成性發展,開拓多種研究性學習的實現路徑,即:學生記者團深入學校、社會采訪,搜集信息,并以敏銳、聚焦的眼光質疑、反思、發現其中的新問題;開展具有梯度性、廣泛性的問卷調查,并科學分析數據,研究調研結果,聚焦核心的研究問題;歷史社團、地理社團、政治辯論社團的學生首先分別研讀文字史料、分析各類地圖、搜集各類南海爭端相關報道、與父母共同關注南海紀錄片等,而后對搜集到的各種資料大膽質疑、互相提問、相互啟發、不斷追問。學生們在多學科、多元化的研究中提出并解決問題,積淀了信息意識、理性思維、批判能力、科學精神與人文底蘊,最終實現了生成性發展。
為充分挖掘研究性學習的成效,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對學生的后期追蹤調研,如在與學生簡單交談的基礎上,進行問卷或訪談提綱的設計;開展兼具普遍性與個別針對性的調研;進行不同類型活動過程間的對比分析;具有整體分析與宏觀修正的意識等。進一步提升研究性學習的可操作性與常態化實現,將研究小主題的形式應用到日常課堂或開發研究性學習的校本課程,也可以此次研究性學習活動為契機,后續開展系列課程或實踐活動,將文本研讀與行走觀察緊密結合起來,拓寬學生的學習路徑,喚起學生的自主發展意識。
編輯 _ 于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