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結合當前高職教育課堂教學中學生處于的學習狀態,本文進行了詳盡的分析與探討:在學科教學中力圖除舊革新,調動學生思維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系統理解思維、邏輯思維、創造性思維等,使之適應時代需要,為培養素質高、能力強的應用型人才作了許多有意義的探索。
關鍵詞:學科教學;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筆者認為作為教師不但要研究怎么教,把課講好,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教師課堂上講授越多,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實際問題的機會就越少,久而久之勢必導致學生思維活動遲鈍,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貧乏,這與時代賦予教師神圣使命格格不入。
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對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不是簡單的被加工對象。教師所傳授的知識、原理、技能,學生都要通過自身的努力,才能發展智力、培養能力。”那么,“如何引導學生學”,“如何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本文就如下幾個方面進行探討:
一、 構建直觀啟發式教學方式,調動學生思維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現在的高職生大都是從普通高考進入高職院校學習的,他們沒有接觸過臨床實踐,其空間想象力、空間分析能力有所欠缺。在學習《正常人體結構》時,面對那些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和內臟,總覺得這門學科復雜難懂,課堂上表現出思維遲緩,學習積極性不高。教學中注意創設啟發式教學情境,充分運用直觀教具,恰當地選擇人體模型、掛圖、多媒體視頻、演示等把人體結構的客觀形態再現出來,使學生在頭腦建立空間形體與平面形體相互轉化,從而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和興趣。由此我認為運用直觀教學方式是一個重要的教學手段,它可使抽象的教學方式變得生動有趣,易于理解;同時發展了學生的智力,調動了學生思維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了學生的主體意識。
二、 引導學生學會科學的觀察方法,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教師在指導學生開展《免疫與病原生物》課程的“細菌的革染氏染色”實驗課時,首先讓學生明了本次實驗的目的要求,以及所運用的基本原理、實驗器材、實驗操作步驟、實驗報告的完成。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學會有目的、有條理、抓住事物的特點(如:革染氏陽性菌和陰性菌細胞壁的染色區別)進行觀察。我們的實驗課要求學生有次序地掌握實驗的全過程,同時注意事物(圖像、參數等)變化中的重要因素,以便形成典型表象。如同政治課教師要求學生復述某一社會現象的觀察過程時,都要教學生學會在頭腦中“過電影”。科學的觀察方法是一切學習方法的基礎。善于突出其中的主要因素,抓住典型表象,抓住重點,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三、 加強學科知識的綜合應用,培養學生的系統思維能力
思維對各門學科特點有不同,記憶的方法也不盡一致,但發展記憶力的首要一條是相同的,這就是理解。誠如列寧所說: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深刻記憶。“理解是思維的機能,又是思維緊張勞動的成果,正因為通過了親身緊張勞動,再加以有意識地努力記憶,這個成果就易于貯存。”在《藥物分離與純化技術》教學中體會較深,當學習“結晶技術”這一章節時,注重引導學生學習結晶技術原理的同時,綜合運用相圖分析、工藝流程、結晶操作的基本計算的三大要素來加深對結晶原理、方法、基本操作的理解以及對結晶過程與產品質量控制。其三大工具的運用,旨在強調系統理解思維。實踐證明,雖然多花了一些功夫,但易于突破難點,學生易于記住一些原本枯燥乏味的原理與公式。這也驗證了教學論上關于系統理解記憶能作用于思維,使學生的思維活動更具有靈活性和創造性。
四、 引導學生學會合乎邏輯的思考問題,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在學科的教學過程中,注重引導學生合乎邏輯地思考并進行嚴格的邏輯思維訓練,否則不能發展科學的抽象思維能力。基礎醫學課程邏輯性強,作為醫學專業課教師,要重視引導學生加強邏輯思維的訓練。如在學習《醫學遺傳學》“臨床遺傳學”這一章節時,講述“染色體病主要有哪些”,“哪些染色體畸變可以導致染色體病?”一些綜合應用題時,注意通過講述案例來論證方法與程序、一步步運用已知條件尋求問題結論。在指導學生論述問題時,如:“通過染色體病來推斷染色體畸變的類型”,要求學生特別注意思路明確、條理清晰、表達準確。高職生一般都已具備一定的推理能力,教師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進一步學會由特殊到一般的歸納推理和由一般到特殊的演繹推理,因為這種邏輯思維來自邏輯的客觀性,所以推理進程是有客觀標志的,是可以加以形象化的。按照現代教學論的觀點,嚴格進行思維邏輯訓練,發展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是教學全過程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主要杠桿。
五、 引導學生發現新問題、新事物和新現象,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
“作為人類不同的思維方式,各有各的功能,都是人類健全理智的要素。”高職學生已有相當的科學文化和感知基礎。在這個前提下,注意訓練他們的“想象”、“直覺”與“靈感”這類非邏輯思維方法,培養學生的直覺思維能力十分必要。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人們的教育觀念正在迅速轉變。我們培養的不再是“知識型”人才,而是“智能型”、“素質型”人才。教學過程中不能再滿足于知識的灌輸,教師要善于設疑,激發學生積極的思維活動,引導學生積極探索新問題、新事物和新現象,例如:在《醫學遺傳與優生》課程學習結束后引導學生對“四川涼山傈僳族近親婚配導致這些人群中先天性疾病發生率高達14%”進行社會學的因素分析而非純醫學角度進行探討。幫助學生通過直覺建構思維方法即“思維五步法”,要在問題的發現、模型的建立、解決的構思上注意引導學生進行探索,培養學生的思維創造能力。
學科教學中我們力求貼近學生、貼近社會、貼近實踐,創造性的進行教學。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鼓勵學生質疑,只有善于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才能產生創造的沖動,從而培養學生思維的批判性和創造性。這樣才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以及綜合素質的提高,以適應現代社會對高職培養人才的需要。
作者簡介:
鎮磊,湖北省荊州市荊州職業技術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