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玲
不忘本來,立足深厚的文化底蘊實現東城教育綜合改革的成功探索
近幾年,東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實現重大飛躍。我們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十八大以來關于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的工作部署,明確了東城區新一輪教育綜合改革的目標,實現了教育資源的跨界融通,教育供給側的深刻變革,讓優質品牌學校發揮“種子”作用,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區域全覆蓋,在機制建設上統籌破冰,全面提升了均衡服務力、持續創新力和核心競爭力,形成了七個“新”氣象。
一是資源共享發生新變革。在2014年學區制教育綜合改革全面啟動之初,東城區樹立“品牌換空間、優質促均衡”的教育發展觀,在資源的統籌布局上做文章,打出“盟貫帶團”一系列教育綜改“組合拳”,整合教育資源,建立共享機制,同時打破教育內外界限,進一步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的供給方式,提升供給能力。進一步強化學區工作機制建設,根據各學區區域資源優勢,打造學區特色,構建起學區自主發展的服務平臺,以“學區制下的區域教育供給”替代和優化“單一學校教育供給”,實現了教育系統內部各資源單位之間、教育系統內部資源與外部社會資源的共建、共治、共享。
二是課程供給構建新通道。在落實國家課程體系標準,高質量強化核心課程的同時,積極探索依托學區、學校、校外教育機構、職業體驗中心、社會資源單位的“學院制人才培養創新模式”,在各學區成立學院分院、學區課程中心、學區課程基地,承擔學院課程學習任務,形成“1+N+8+X”的模式,與此同時,在全國及境外建設學生游學基地。青少年學院作為區域一級的管理機構,整體構建、設計區域課程,探索和豐富了優質教育資源供給的多樣性,把優質課程資源和成長方式的選擇權交給了學生,讓越來越多的學生能自主擇師、自主選課,從而實現優質課程資源的擴大和深度共享,為學生個性而全面地發展提供支撐。
三是兩大工程取得新進展。2016年10月,東城區堅持健康為先的原則,啟動“健康·成長2020”工程。一年來,青少年體育綜合項目活動中心和學生配餐綜合服務中心穩步推進。借助校內外體育資源,在學生體質提升、運動場地拓展、營養餐改善、近視肥胖防控、心理健康培育等方面推出系列舉措。以區域內每一名學生均能熟練掌握兩項運動技能為目標,初步形成了體育項目“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發展模式。2017年初,東城區又按照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的工作部署,啟動了“文化·傳承2030”工程,逐步優化傳統文化資源配置。“文化·傳承2030”工程通過書法、國粹、中醫藥、非遺傳承、國學經典學習等舉措,以實現“六個一”為抓手,實現“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目標,將其作為落實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具體舉措抓好抓實。
四是智慧共享迸發新活力。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石,干部教師的水平是教育公平的關鍵,在進一步深化學區制綜改的過程中,我們將實施干部教師交流輪崗作為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重要舉措。提倡“頭腦”共享,通過擴大優秀干部的管理經驗和教師教育成果的影響,盤活存量、形成增量,促使更多的學校、教師、學生公平地享受到優秀的教育成果,形成了“學校人”向“學區人”“系統人”轉變的“區管校聘”人才管理模式。同時,成立了東城區教育咨詢委員會,為東城區教育決策與未來發展提供診斷性、指導性服務。
五是多元評價形成新體系。區政府教育督導室建立了學區均衡發展水平的綜合評估和獎勵機制,該機制加強了教研部門對學區內的成員學校教育質量的指導和監控,實現“學校教育質量整體提高、校際差異大幅降低”的目標;加強了對學區“硬件資源共享使用效率、干部教師校際輪崗交流作用、學校共同發展提高的水平”等方面的專項督導。東城區引進社會專業機構、專家團隊和第三方力量,提供學區發展的智力支持和教師成長的業務指導。第三方對東城區的學區制教育綜合改革進行專業評估和社會滿意度調查,可以進一步促進區域、學區、學校的教育質量提升。
六是管辦評分離探索新格局。作為教育部認定的全國教育管辦評分離改革試點地區,東城區“堅持‘管是主導,‘辦是主體,‘評是主責”的思路,探索總結“回歸‘管的行政管理本位,落實學校‘辦的辦學主體地位,增強‘評的開放性和獨立性”的管辦評分離改革路徑,從而形成“政府規劃布局、資源配置、政策保障、依法督評的統籌管理;引領學校依法依規行使辦學自主權,逐步完善現代學校制度;強化政府教育督導,委托社會評估檢測教育質量,建構學校、家庭、社會多元教育質量評價機制及評價體系”的管、辦、評既相互分離又相互聯系的現代教育發展新格局。
七是教育獲得取得新成績。62組144校次的改革任務單位勇于擔當,目前全區優質教育資源覆蓋率達到了95%,小學就近入學率達到99.12%,初中就近入學率達到96%。立德樹人取得顯著成效,學生綜合素養再度全面提升。多措并舉擴大學前教育資源,三年來新改擴建十余所幼兒園,新增4200余個學位。12000余人次干部教師實現交流輪崗,獲評教育部區管校聘工作先進地區。高分通過國家級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評估驗收,第三方評價中社會對東城區教育改革贊同度達到93.1%……
吸收外來,“教育+”視野下東城教育可持續發展的探索
1.東城區實施可持續發展教育的背景
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第一次闡述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這一定義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同。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可持續發展戰略確定為我國“現代化建設中必須實施”的戰略。
2002年,聯合國第57屆大會通過了254號決議,宣布在2005年至2014年這十年的時間中,世界各國政府要將可持續發展教育的理念融入國家各個相關層次的教育戰略和行動計劃中(簡稱“十年計劃”)。
近十余年來,中國可持續發展教育是一個同步推進本土化理論創新的過程,逐步形成了中國可持續發展教育概念體系,這是國際可持續發展教育扎根于中國的重要理論基礎。中國可持續發展教育挖掘中國文化中的可持續發展思想精髓,繼承了“天人合一”宇宙觀的整體思維和辯證思維,繼承了“身心一體”的心靈哲學觀,繼承了“和而不同”的辯證思想。endprint
中國可持續發展教育的理論研究與實踐經驗,充分體現了中國文化基礎在當代教育中的力量,為基礎教育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尤其是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可持續發展動力、途徑、內容、愿景更是為我們明確了教育發展的方向,增強了教育改革的信心。
2.東城教育“可持續發展2050”工程的提出
東城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是在聯合國“可持續發展教育十年計劃”“中國夢”《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以下簡稱《北京市總規》)和《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以下簡稱《北京市“十三五”規劃》)的共同背景下產生和發展的。
其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可持續發展教育(ESD)項目在東城區落地生根已有十余年,現有項目實驗學校14所,近年來,東城區相繼高規格承辦了中國可持續發展教育項目第九次國家講習班以及第六屆北京可持續發展教育國際論壇。
現在,東城教育站在一個新的發展點上,需要用更加統籌的理念來指導教育的推進,這就是“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要融入教育事業的各個方面,要融于教育行為的各個要素,它將指導東城教育在更加高位的平臺上實現更加高質量的飛躍。東城區在2015年底提出了“教育+”的理念,是以教育為核心內容對教育資源進行重新整合,是以國際化和信息化為資源整合手段的全球視野,是貼近信息時代學習方式的普惠胸懷,更是一種以全新視角提高教育可持續發展的新途徑。在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東城區將近一步深化“教育+”理念,用“教育+”可持續發展思維梳理教育發展走過的進程,哪些是需要固化的,哪些是需要深化的,哪些是需要優化的,更重要的是哪些是需要變化的……這些都要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尊重人的成長規律,尊重時代發展規律,用可持續的理念指引我們不斷探索。
3.東城教育“可持續發展2050”工程的啟動
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必然要固化以可持續發展素養為依據的全面的質量觀,明確教育創新的正確方向,將社會經濟環境與文化可持續發展等領域知識融進教育內容;必然要深化教與學方式的研究,秉持主體探究、綜合滲透、合作活動、知行并進的教學原則與課堂學習前移等教學方式,扎實培養學生的可持續學習能力;必然要優化推動教育可持續發展的教育生態;必然要變化現行育人過程中只關注知識傳授和即時習得成績等傾向。
東城區“可持續發展2050”工程包括:1個核心,即平衡相適(就是要冷靜下來,從容淡定的深入思考,是精神的塑造,而不是高大上,吸眼球);2個支撐,即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3個工程,即“健康·成長2020”工程、“文化·傳承2030”工程和“可持續發展2050”工程;4個路徑,即重品德,為一生,整資源,優評價。
路徑是實持續發展的關鍵,這里我們進行詳細闡述。
一是持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我們要進一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德育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持續提高學生思想道德水平。著力思考可持續的育人機制,回答“培養什么樣的人”“為誰培養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還要認識到好習慣的重要性,這也是人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面,好習慣才能促進素質養成,才能指向關注生態保護和環境優化、合理的資源配置、教與學方式的與時俱進、教育評價的跟進等。我們要讓東城區青少年不僅持有廣博學識、扎實本領、創新意識、國際視野等邁向未來的通行證,更要有優良的品德、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習慣。
二是持續關注人的終身發展。要夯實學生身心健康和文化底蘊的基礎,從培養核心素養的角度關注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發揚文藝、科技等個性特長,激活審美靈性,全面提升綜合素養。由此,“健康·成長2020”工程和“文化·傳承2030”工程仍然要持續推進,從學生個體終身發展的角度出發,用終身教育的觀念引領學校教育,強調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學習習慣的養成、學習方法的掌握,特別是創造性學習品質包括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培養等。同時,關注干部、教師隊伍專業水平的提升和身心的健康和諧,讓教師有能力、有時間、有心情去實現自己的“詩和遠方”。
三是持續優化資源配置。教育資源優化的可持續是教育生態永續發展的綠色保障。從“建設美麗中國”的廣闊藍圖中勾勒東城教育風景,倡導校園文化建設中硬件環境和文化環境相得益彰,簡約、和諧、可持續;努力爭取人、財、物等社會總資源對東城教育事業發展的資源分配,合理調配教育系統內部各級各類教育資源的配比,讓更多的綠色學校、文化建設示范校持續領航東城教育的綠色發展之路。
四是持續改進教與學以及評價方式。我們不僅應該汲取各類知識、各類智能,更要梳理知識背后的智慧,這就是教與學方式變革中的可持續理念。不能只看即時取得的學業成績,更要看學生習得了哪些關鍵能力和生存法則;學習法律知識,樹立規則意識;會抒發情緒,更懂得情感……
面向未來,
勾勒東城教育可持續發展的藍圖
東城教育將進入“全學習生態系統”時代。未來,全世界都將成為我們的學習資源。今天開始上學的孩子將一直工作到2075年,甚至更長。“資源運用”“能力培養”是21世紀全球公民的必備條件,所以我們為孩子們設計的是,為他們的終身學習能力養成提供可能的“全學習生態系統”。“全學習生態系統”處處指向學科與素養學習目標,科學平衡的環境、空間、技術與文化整體建構。支持“終身學習”目標,促進學生自我學習,發現問題,以及建立解決問題能力的學習環境。
形成一批具有“新時代”特征的未來學校。2017年10月10日,教育部發布《未來學校研究與實驗計劃》,為我們描繪了具有以下中國特色的未來學校:一是綠色、智能和泛在互聯的基礎設施;二是集成、智慧、因變的新學習場景;三是靈巧學習及創新的賦能場;四是開放融合的學習生態;五是創新的知識和信息網絡拓撲結構;六是人工智能融合的教師—課程智慧系統。結合這些特征,我們要在多領域專家的研究平臺、創新實驗的平臺上,重點從信息技術與教育技術融合創新、學習方式的實踐變革等角度,全面推動未來學校的建設。從信息技術對教育變革的支撐角度,發揮“大數據”對學校發展、理念創新、教學方式變革、智力支撐等的多元評價,形成未來學校的新形式、新內容、新理念、新管理、新動力。
東城教育的2050工程將在“教育+”視野下,遵循“理念偕時、動力持續、治理和諧、優質普惠、開放有序”的原則,推進各項改革舉措的基礎上,構建有靈魂、有根基、有創新、多品牌、全優質的教育新生態,使東城教育成為“中國中心”“國際一流”教育發展形態的縮影。
綜上所述,“不忘本來”是根,是歸屬感,一棵樹越茂盛就越需要更深植的“本來”,我們深植在東城教育的沃土上,我們呼吸在中國文化的富氧中,這是我們這代教育人的幸運,我們要喚醒學生內心深處的動力,喚醒東城文化中可持續的生命力,把這個幸運傳遞給后代。“吸收外來”是氧分,我們在“擼起袖子加油干”的同時,也要仰望星空,看看外面的世界,“他山之石”可以“盛來琥珀光”。“不忘本來”和“吸收外來”都是教育的途徑,“面向未來”是教育的目的。為在本世紀中葉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實現“教育強國”的夢想,東城區在厚重的教育文化土地上,將繼續不忘初心、立德樹人、攻堅克難、深化改革、做出貢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