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秀梅
摘 要:漢代隨著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大繁榮,其墓葬及隨葬品豐富多樣,品類齊全,充分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習俗和生活。莒地漢代墓葬分布廣泛,本文從出土的漢畫像石、玉衣、隨葬陶器等方面來探析漢代重孝厚葬、崇玉用玉、事死如生的社會習俗,立體化呈現漢代繁榮的社會景象。
關鍵詞:漢代;莒地;墓葬;習俗
漢文帝二年(前178)置莒地為城陽國,封劉章為城陽王,都城莒。此后至漢末,多為王都,近200年。在日照海曲漢墓出土的竹簡書中有“天漢二年,城陽十一年”文字,一片竹簡兩個年號,可見城陽國在漢代的重要地位,也顯示出其重要的研究價值。據不完全統計,山東莒縣范圍內共有漢代墓葬、墓群達98余處,分布于莒縣陵陽、長嶺、浮來山、小店等鄉鎮,分布面廣,出土的漢畫像石、玉片、隨葬陶器等眾多,揭示了當時社會民眾的習俗觀念。
1 漢代墓葬隨葬品的主要表現形式
莒地漢代墓葬、墓群出土隨葬品數量眾多,最突出表現為三類:畫像石、玉衣片和陶器。
1.1 大沈劉莊漢畫像石墓
該墓有三門,面南。墓室為磚石結構,由前后兩室組成,前室面闊三間,進深兩間,共有六個開間;后室為棺室,面闊為三間,當為合葬墓(圖1)。墓室南北長7.50米,墓門面寬4.10米。前室左右外墻用磚砌成,室內皆以磚鋪地。后室后壁用大石板封墻,其左右以磚砌成。從整體結構來看,此墓較大,居室較多且排列章法,類似于生前的住宅房屋,和現今的幾室幾廳有異曲同工之妙。2011年在江西發掘的西漢海昏侯墓,結構完整,功能布局清晰,其方形木結構槨室呈居室化傾向,有錢庫、糧庫、樂器庫、車馬庫等,完全還原墓主生前的生活。漢代“事死如生”的社會觀念可見一斑。
大沈劉莊畫像石墓現存畫像石共21塊、29幅畫面,有車馬出行、神話故事、人物、龍虎、鳥獸等,集中反映了漢代人民的生活以及濃厚的鬼神思想。其中突出的人物形象有伏羲女媧和西王母。伏羲女媧是漢畫像石中最常出現的人物,在山東、河南、四川、江蘇和甘肅等地域的畫像石上均有發現。莒地出土的一塊立柱畫像石三面刻畫像,右側畫面中央是人身蛇尾的伏羲和女媧,手執規、矩,兩者尾巴分離,造型保守,形象準確。規和矩的出現符合“天圓地方”的理念,同時兩者形象的多次出現,也說明了漢代對伏羲女媧之神的尊崇。伏羲和女媧又代表了陰陽結合,說明了漢代信奉道家的陰陽哲學觀念。另一個西王母的形象,或者一人端坐,發冠特異;或身側有一羽人和人首鳥身的侍者,其旁有玉兔搗藥,以仙人的角色呈現在漢代畫像石之中。據《淮南子·覽冥訓》載:“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嫦娥竊以奔月,悵然有喪,無以續之。”可見在古代傳說故事中西王母掌管著長生不老藥,是仙人化身,其可以讓人永世長生,羽化成仙的功能滿足了漢代人民追仙的內心需求。
1.2 齊家莊漢墓出土的玉衣片
莒地齊家莊漢墓出土的玉衣片有200余片(圖2),造型別致,制作精美。參考同時期墓葬中出土的玉衣來看,齊家莊漢墓出土的玉衣片并不完整,缺少較多。如河北滿城陵山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妻竇綰墓出土的兩套金縷玉衣,劉勝玉衣全長188厘米,共用玉片2498片;劉勝之妻竇綰玉衣長172厘米,共用玉片2160片。江蘇徐州獅子山楚夷王墓雖已盜掘,但是仍然出土了玉衣片4000余片。可見一件玉衣至少要上千塊玉片組合而成,并且兩者均是王侯墓。從莒地復原金縷玉衣來看,其包裹部分為頭部、上衣、褲、手套和鞋五大部分組成。其中頭部由臉蓋和頭罩組成,上衣和褲都是左右對稱的兩部分,手部作成五指形,足部成靴狀。山東臨沂漢墓出土一套僅有頭部、左右手套、左右鞋的金縷玉衣,也可說明其玉衣的基本結構。從齊家莊漢墓出土的其他隨葬品來看,墓葬年代為西漢晚期,墓主很有可能是一代城陽王。此外在莒地還出土有玉璧、玉握、玉豬等玉器。綜合以上推測,漢代用玉葬玉已經到達一定的層面,并且較之民間,在帝王、諸侯間流行活躍。
1.3 隨葬陶器
從莒地出土的漢代隨葬陶器來看,陶器隨葬品豐富,品類多樣,如莒地馬家石槽出土的陶樓,城陽東關出土的陶灶臺,沈劉莊出土的釉陶熏、釉陶燈等,還有大量陶俑的出現。陶樓、陶灶臺等的出土是大量仿制了生前的建筑和生活用具,和現代一些農村的墓葬習俗有類似的意義,比如現代農村中給死去的人購買紙扎的電視機、冰箱、汽車等,希望在另一個世界仍然可以享受生前或者想要的生活。隨葬的陶俑身穿漢服,有的兩手相抄,顯示出規規矩矩的儀態;有的側體折膝,雙袖翹起;有的呈跪坐姿態,揮動長袖,舞姿似弱柳臨風。這類文娛文物的出土反映了漢代豐富的娛樂活動。同時由于漢代生產的發達,使得平民階層也負擔得起,促進了陶質隨葬品的流行。
2 漢代墓葬現象反映的社會風俗及原因
2.1 重孝厚葬
漢代從漢文帝開始就確立了“以孝治天下”的理念。此后漢代每一位帝王去世,都要在謚號前加一個“孝”字,如孝文帝、孝景帝、孝武帝等,以標榜每一位皇帝都是實踐孝道的楷模。由于統治階級的高標倡行,孝道觀念深入人心,影響了當時的喪葬習俗,大肆實行厚葬。裝飾精美的畫像石和畫像磚墓的大量出現證明了這一點,隨葬品更是精品紛呈,令人目不暇接。
2.2 崇玉用玉
經過文景之治,在漢武帝初年,漢王朝經過休養生息,社會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統治階級的生活日益腐化,以至于“木土衣綺繡,狗馬被繢罽,宮人簪玳瑁,垂珠璣”“興造甲乙之帳,落以隨珠和璧”,并大量佩戴玉飾、玉帶鉤、玉璜、玉玦等,以彰顯自己的身份地位。用玉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習俗。同時,玉是祥瑞之物,與德一體,提倡“古之君子必佩玉”,甚至達到了“君子無故玉不去身”的程度,希望借助玉器滋身養體。玉衣的使用是為了保護死者尸體,守護靈魂。另外古代人們認為玉屬陽性,可以驅鬼辟邪、祛除陰氣,佩戴于死者身上可以繼續生活下去,超度靈魂,飛天升仙。
2.3 事死如生
《荀子·禮論》有云:“喪禮者,以生者飾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事死如生,事亡如存。”漢武帝時期極力推崇儒家“孝”思想以及董仲舒的“天人感應”,后加之黃老思想、神鬼學說、巫術等觀念的影響,形成了一套比較具有實踐可能的神仙體系。東漢時期讖緯思想開始興盛,與之前的神仙體系逐漸合流,強化了神仙理論。對死者采取“事死如事生”的態度,為了能夠使死者在死后繼續享受人世間的一切美好的東西,也為了升仙,追求靈魂不滅,在殉葬中絕不能“厚其生,薄其死”。
傳教士德·格羅特《中國的宗教制度》曾寫到:“在中國人那里,像與存在物的聯想不論在物質上或精神上都真正變成了同一。特別是逼真的畫像或者雕塑像乃是生命的實體的另一個我,乃是原型的靈魂之所寓,不但如此,它還是原型自身。”這就是中國漢代風俗觀念的最好表達,死就是生的另一種延續。
3 結語
莒地漢代墓葬是漢代生活的縮影,從出土的畫像石、玉衣和大量陶器讓我們窺探到漢代繽紛的社會生活以及由此表達出的重孝厚葬、崇玉用玉、事死如生的社會習俗,讓我們見證了真實的漢代場景,也由此發現了當時社會習俗和現代生活觀念、儀式的若干關聯。
參考文獻
[1]蘇兆慶,劉云濤等.莒縣文物志[M].濟南:齊魯出版社,1993.
[2]劉云濤.莒縣博物館[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5.
[3]吳想.漢代墓葬習俗研究[J].藝術時尚旬刊,2013(3).
[4]盧兆蔭.試論兩漢的玉衣[J].考古,1981(1).
[5]黃攀.淺談漢畫像石中伏羲女媧形象[J].北方文學(中),2015(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