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艷霞??
摘 要:人教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下冊)第六單元《曹劌論戰》一文,取自春秋戰國時期魯莊公十年(公元前684年)春季的齊魯“長勺之戰”;全文寥寥二百余字,不僅記述了該戰的全過程,還就該戰的核心與關鍵,闡釋了鄉野凡夫曹劌助力魯莊公準確選擇反攻時機的個中緣由;曹劌雖非居高位、食厚祿的“肉食者”,但其軍事謀略思想卻遠非“肉食者”能與之同語的。
關鍵詞:曹劌論戰;軍事謀略思想;要點
戰爭不僅是政治、經濟、軍事的較量,更是統帥者意志與謀略的博弈。無數戰例印證:即便是強敵壓境、寡不敵眾,只要謀略得法,仍能以少勝多、以弱勝強、以劣勝優。人教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下冊)第六單元《曹劌論戰》一文,至少蘊含了如下軍事謀略思想。
一、 避敵銳氣,后發制人
避敵銳氣,是指面對優勢之敵的進攻,盡量避其銳氣,暫取守勢,再伺機出擊。《孫子兵法·軍爭篇》:“故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避敵銳氣”,并非避而不打,而是暫避不利條件下的決戰,常常表現為以退求進、以曲求伸、以守求攻。古代作戰,力量的對抗主要表現為人的體力和精力的對抗,士氣、情緒受時間影響較大,正所謂“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通常情況下,初戰之際士氣都比較旺盛,但廝殺一段時間后就會逐漸怠惰。防御的一方,如在敵方士氣旺盛的時候與其交戰,顯然與己不利。因此,明顯劣勢的一方,只能暫取守勢、先讓一步,待敵軍懈怠疲憊、鋒勢頓挫、士氣低落,再乘機打擊、后發制人,無疑是上乘之策。曹劌的睿智在于:“齊軍第一次擊鼓時士氣正旺;第二次擊鼓攻擊又不得手時,士氣開始衰落;到第三次擊鼓攻擊沒有成功,就完全泄氣了。敵人氣竭力衰,我軍士氣旺盛,所以能夠戰勝它。”
二、 以逸待勞,轉守為攻
以逸待勞,意指暫取守勢,待敵疲勞后再轉守為攻,也是伺機破敵、扭轉戰局的策略之一。《孫子兵法·軍爭篇》:“以近待遠,以佚(同逸)待勞,以飽待饑,此治力者也。”《三十六計》將“以逸待勞”列為“勝戰計”第四計:“因敵之勢,不以戰,損剛益柔。”意指處于防御的一方與強敵作戰,迫使敵人處于困境,不一定采取直接進攻的手段,可按剛柔轉化原理,面對強敵的剛銳鋒芒,充分依靠有利地形,暫取守勢,積極防御,靈活用兵誘敵深入,使敵懈怠,再逐漸消耗、疲憊敵人,使敵由強漸弱,我則伺機后發制人、轉守為攻。“以逸待勞”,關鍵在于調動敵人,使之疲憊,再一舉殲滅。用此謀略,防御時應保持一定的空間,爭取必要的時間,坐待地形之利,也不排除特殊情況下的“以勞攻逸”。曹劌的“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故克之。”即為“以逸待勞”的經典范例。
三、 審時度勢,超前預見
審時度勢,是指指揮員必須冷靜而準確地觀察時機,正確估計敵我戰場態勢。《孫子兵法·計篇》:“計利以聽,及為之勢,以佑其外。勢者,因利而制權也。”《蔡松坡集·(曾胡治兵浯錄)序及其按語》:“戰略戰術,須因時以制宜,審勢以求當,未可稍事拘滯。”“審時度勢”要求指揮員,不僅要有審時辨機的慧眼,還要有駕馭形勢、果斷決策的魄力和應變力。須知,戰爭形勢錯綜復雜、瞬息萬變,指揮員必須善于“審時度勢”,根據戰爭中出現的新情況,及時調整作戰策略與計劃,使之適應新的形勢。惟其如此,方能在具體的戰役戰斗中不失時機地殲滅敵人。毛澤東曾言:“要從戰役戰術上研究敵勢、我勢、地勢,進而作出正確的判斷和決策。”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即為其成功運用“審時度勢”謀略的典范。“長勺之戰”,魯莊公未待敵人疲憊,就要擂鼓出戰,被曹劌勸止。直到齊軍擊鼓三次進攻受挫,曹劌才瞧準時機,果斷建議:“可矣。”結果大敗齊軍。可見,曹劌在審時度勢上確有超群的謀略支撐。
四、 因敵制變,靈活作戰
因敵制變,指作戰首先要偵察和判明敵情,視敵情變化而采取相應策略。《孫子兵法·虛實篇》:“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能否做到敵變我變,巧妙運籌戰勢,靈活運用戰法,是決定戰爭勝敗的重要因素。因此,指揮員必須根據敵人的實際情況,決定制勝對策;依據敵情之虛實變化,調整應戰方略,且不可拘泥一格。否則,以不變的戰法應付變化了的情況,必然會受到戰爭的懲罰。欲做到“因敵制變”,必須先摸清敵情,摸清敵之變。只有摸清敵方的各種情況,才能有針對性地采取制敵之策。劉伯承認為:《孫子兵法》最可貴之處,就是能從戰爭實際出發,在了解敵情的基礎上制定戰略戰術。孫武主張:對敵方地域的廣狹、人口的眾寡、糧物的庫存等情況,都要查個明白。當然,“因敵制變”并非要求指揮員放棄主觀努力,跟著敵人轉,而是針對敵情的變化,采取敵變我變的方法和謀略。《曹劌論戰》中,正因為曹劌“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才有了“故逐之”的果斷決策。
結語
旨在奠定初中生文言文閱讀基礎的《曹穢論戰》,雖全文不過二百余字,但從中國古代軍事謀略思想的視角審之,該文至少蘊含了“避敵銳氣、以逸待勞、審時度勢、因敵制變”等軍事思想。初中語文教師如能通讀《孫子兵法》《吳子》《六韜》《黃石公三略》等兵法巨著,必大有裨益于類此戰例的深度解讀,尤其是結合教學培植學生的軍事謀略思維及謀略意識。
參考文獻:
[1] 袁德金.中國古代軍事謀略思想探討[J].軍事歷史研究,1990(04).
[2] 帥昌培.《曹劌論戰》賞析[J].初中生輔導,2006(15).
[3] 李玉平.《〈曹劌論戰〉句讀解惑》商榷[J].語文知識,2014(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