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巖
摘 要:交河故城是新疆吐魯番地區的一處景點,其獨特之處是它的建筑方式。它曾經是重要的軍事堡壘,也曾是輝煌的佛教中心,但最終毀于戰火,淪為荒涼的殘墻破壁。這片土地上發生過許多曲折動人的故事,令人唏噓不已。它還成就了許多永垂青史的英雄,他們為中華民族的團結興旺立下了永世的功勛。如何向更多的人介紹交河故城,保護好歷史的遺產,是我們亟待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交河故城;下挖;佛教;戰爭
交河故城是吐魯番一處著名旅游景點,經過多次開發和維護,交河故城景點初具現代景點特征。但是交河故城景區給人們展示的主要是生土街巷,以及下挖式生土房屋的殘骸。關于交河故城的前世今生,它所蘊藏的歷史文化內涵,則交代不多。每當游人踏上這塊土地,就想探索故城歷史的塵埃,感受故城的滄桑歲月。
1 交河故城的形制布局
整個交河城猶如一只巨艦,昂立著艦首向東南行駛。它又像一片柳葉,漂流于交河之間。交河城的形成,是因雅爾乃孜溝上游的河水不斷沖刷,從兩側沖出了兩條河流,繞過故城又匯集到一起,于是形成了一座柳葉狀的孤島。全城以一條南北大道為中軸線,城中有一座面積5000多平方米的大寺院,似乎是交河故城的“中心”。它東依居民區,西靠小寺院,南傍官署區,北臨墓葬區,街巷清楚,院落分明。
交河故城有三個“門”即南門、東門和西門。南門的用途是運送糧草,建有吊橋,戰時收起,與對岸隔絕,糧草進入時放下吊橋,這是交河城的“陸路”。東門建在崖壁之上,是進入河谷東岸的取水之門。西門因為是建在西側的斷崖隱蔽處,最近幾年才被發現,據說是古代凱旋將士們的進入之門,這是交河城的“水路”。
交河故城令人驚嘆的地方有兩個,一是因為其獨一無二的建筑方式。整座城主要是靠“挖”出來的,類似于窯洞又不同于窯洞,窯洞都是側挖,而交河城多是頂挖。窯洞只是挖“洞”,但交河城的路也都是挖出來的。二是故城的規劃。故城的規劃初始于公元前3世紀的姑師,形成于9世紀的唐朝。全城的大部分建筑物不論大小高低,都經過一致的規劃,寺廟、官署、集市、民宅等都規劃得很嚴密。
交河故城的建筑方式在世界上獨一無二,其建筑構筑工藝有壓地夯土法、起凸法和垛泥法等,顯示了建筑功能的不同及時代特色。其中減地留墻(壓地起凸)法使用最多,就是在原來的生土臺地上向下挖掘。先挖出墻與臺基,再挖出宅院房屋、街巷大道等,這種方法主要用來建筑民居。
交河城遺址的形制和規模,與唐代中原城市結構相仿。較之唐代以前,改變主要是圍繞道路、街巷區和寺廟區來展開。唐代以前的交河城中軸偏東,之后中心西移。由于用“減地留墻法”建筑的墻無法拆除重建,街巷區的改建是在原有基礎上繼續下挖。但是對寺院的改建卻是拆墻重建,當然不能再“減地留墻”了,而是改用“垛泥法”。唐代以前,交河城基本以皇宮為中心,寺院偏少,交河故城的主要作用是作為軍事堡壘。唐代之后,以寺廟、中央大道為中心,居民增加,寺廟發達,在中軸大道北端的佛教寺院區,規模就占全城的三分之二大小。可見,唐代后交河故城逐漸成為宗教圣地。
2 交河故城的興衰
交河城原來是一塊天然的、地勢險要的黃土臺地,約在公元前3世紀左右,姑師人在這里定居下來,自此起交河城經歷了6個階段。第一階段從公元前3世紀到張騫出使西域(前140),交河城是車師前國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的中心。《漢書》記載:“車師前國,王治交河城。戶七百,口六千五十,勝兵八百六十五人。”
第二階段從公元前140年(張騫初到車師)到公元450年(車師前國滅亡)。在此階段,漢朝與匈奴在交河城進行了5次大的戰役,史稱“五爭車師”。戰爭對交河城造成了相當嚴重的破壞,勝利的天平逐漸向漢王朝傾斜,在公元前60年,漢在西域設置了西域都護,交河城第一次歸屬于中央王朝的管理。此階段結束時,車師(前)國滅亡,車師國余部并入高昌國。第三階段從公元450年到魏晉南北朝(約640),交河城成為高昌國一個陪都。第四階段從公元640年開始的到公元840年,是交河城建設的最重要時期。此階段高昌不再是一個國家,而是唐朝的一個縣。此階段漢人的建筑方法應用到交河城,重新規劃設計了交河城,并進行了大規模的建設。現存的交河城遺址,就是這個時代留下來的,這個階段也是交河城佛教發展的鼎盛時期。第五階段從公元840年到13世紀。公元840年,居住在漠北的一支回鶻人西遷到了高昌,建立了高昌回鶻國,交河城被設立為回鶻國的一個州,交河城又成為了一個重要的軍事重鎮。回鶻人就是今天的維吾爾人。第六階段,從13世紀至今。1269年,蒙古貴族發動叛亂,已歸順蒙古的高昌回鶻國被其攻破,交河城也未能幸免。蒙古人強迫當地人信奉伊斯蘭教,放棄傳統的佛教。元末,連年的戰火徹底毀滅了交河城。從此,交河故城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3 交河城著名的人物和事件
與交河故城有關的名人首數張騫。張騫,字子文,西漢成固(今陜西省城固縣)人。建元二年(前139),為聯合大月氏共同抗擊匈奴,張騫率隊經河西走廊前往西域。不料中途被匈奴所俘,滯留匈奴10年之久。后張騫逃出匈奴,不忘使命,繼續西行,來到車師,然后輾轉前往大月氏。張騫是第一個將車師介紹給中原的漢人。
對交河故城影響更大的漢人是趙破奴。趙破奴,西漢太原人。漢武帝元封三年(前108),趙破奴和王恢率兵攻破姑師,改其國名為車師。趙破奴改寫了車師國的歷史。
與交河故城淵源更深的漢人是鄭吉。鄭吉,西漢會稽(今浙江紹興)人,鄭吉打垮車師,拆分車師國,召降匈奴日逐王,威震西域。鄭吉先屯田于渠犁,后在交河故城任西域都護,行使對西域的鎮撫。漢朝號令于西域的宏圖,開始于張騫,而成功于鄭吉。
發生在交河故城的事件,首推“五爭車師”。從趙破奴改“姑師國”為“車師國”的公元前108年開始,到公元前62年,這50多年里,在車師國發生了五場漢匈戰爭。
一爭車師:公元前99年,漢武帝征召樓蘭國軍隊攻打車師。匈奴右賢王率數萬騎兵前來救援,漢兵人少不敵,引兵后撤。endprint
二爭車師:公元前89年,漢武帝發重兵進攻匈奴,同時征樓蘭等六個國家的軍隊攻打車師。車師王投降,臣服于漢朝。到了漢昭帝時,匈奴派出四千騎兵來到車師,趕走原車師王另立了一個新車師王,并且向漢人學習,屯田種地,駐軍不走了。
三爭車師:宣帝即位后,于公元前71年派五路大軍圍攻車師,僅西路烏孫軍隊就有五萬之眾,在車師種地的匈奴騎兵望風而逃。
四爭車師:匈奴人扶持的車師國太子烏貴繼承王位之后,娶匈奴人為妻,并和匈奴人一起與漢人為敵。公元前68年,鄭吉征發車師周邊國家一萬多聯軍,攻下交河城,烏貴投降。之后由于糧草用盡,鄭吉又撤軍回渠犁屯田種地去了。漢軍撤退,匈奴再入,烏貴逃入烏孫。匈奴人另立烏貴的弟弟兜莫為車師王,率領部分逃難出來的車師人向東遷入匈奴地盤。
五爭車師:公元前64年,匈奴派六千兵馬,攻擊在車師種地的漢軍。鄭吉聞訊后,率領全部1500人馬增援車師。匈奴這邊也派出大量援軍,見敵軍勢大,鄭吉退入交河城憑險死守。最艱難的時候,漢軍僅剩30余人,吃棉絮喝馬尿,寧與交河城共存亡!并一直堅持到第二年。漢宣帝派遣常惠援兵殺至車師以北,見后路被斷,匈奴只好撤出圍困交河城的大軍,交河城順利解圍。
4 交河故城的宗教
交河城始建為軍事堡壘,歷經幾百年戰亂,逐漸成為佛教中心。前涼建興年間(約327),高昌設郡,佛教開始傳入交河城,唐朝時達到鼎盛,在歷經1000多年后,終于元末。中央大道的盡頭是規模宏大的大佛寺院,以它為中心,東北小佛寺、西北小佛寺、塔林等形成北部寺院區,交河城現存佛教遺址共53余處之多。
交河城雖然整體上采用“減地留墻法”修筑房屋,但大佛寺高聳的圍墻采用的卻是“垛泥法”修筑,垛泥法是從潮濕的地上挖出類似于城磚大小的泥塊,將這些泥塊一層層堆砌并夯實,達到所需高度并半干后,再進行鏟削形成平整的墻面。這種建筑方式簡單方便,至今還有地方在使用,這種建筑普遍存在于交河城的寺院、佛塔等宗教建筑中。
同為回鶻人的喀喇汗王朝在滅亡于闐王國后不久,就發動了對高昌回鶻的“圣戰”,稱信仰佛教的高昌回鶻人是“最兇惡的敵人”。《突厥語詞典》里描寫伊斯蘭進軍高昌時寫道:“我們如潮水而至,攻陷了大小城池,佛像廟宇全搗毀,給菩薩拉屎撒尿。”交河城自然也不能幸免。但隨后同樣信奉佛教的西遼攻打并滅了西喀喇汗王朝,暫時遏制了伊斯蘭教在高昌傳播的勢頭。
14世紀末,黑的兒火者發動圣戰,占領了交河故城,強迫居民信奉伊斯蘭教,伊斯蘭教從此進入交河城。到了15世紀中葉,最后一批回鶻居民被迫信奉伊斯蘭教,交河城千年佛教信仰滅絕,為伊斯蘭教所替代。
5 交河故城的幾點思考
5.1 沖刷交河城的水源
據資料介紹說交河城是河水沖刷而成,吐魯番地區年降雨量只有30多毫米,怎么會有如此大水呢?
交河城確實是水沖刷出來的。沖刷交河城的洪水并不是來自交河城地區的降雨,而是來自東天山。天山的降水和雪融形成了洪水,通過大河沿、塔爾朗兩道河溝沖至環繞交河的雅爾乃孜溝。據吐魯番水文資料初步統計,自1955年起的40年間,大河沿地區較大的洪水就發生過19次。每年夏季7、8月間交河故城的河谷里都要發生幾次不同程度的洪水,其中1958年的洪水水量達80立方米/秒。
洪水不僅沖刷形成了交河城,也給交河城帶來了破壞。洪水沖走了河谷的樹木,沖塌了交河城崖體的泥土。由于圍繞交河城東西兩邊的河道走向和深淺不同,導致只有城東河道洪水頻繁,而城西河道卻未發生過洪水。游覽交河城時,可以看到城西河道是干涸的,還被種上了農作物。
5.2 交河故城戰亂的原因
首先因為交河故城是重要的交通樞紐,是吐魯番盆地的門戶。它處于鹽山與火焰山交界處,控扼著兩山之間的天然豁口。它向南經托克遜通達焉耆,向西去往烏魯木齊,北上可抵吉米薩爾,東面為吐魯番盆地腹地,這是連接內地與西域的門戶。
其次,交河城是一個重要的軍事堡壘。它四面環水,是天然的護城河。它高聳的陡峭崖壁,在冷兵器時代是難以逾越的障礙。它水源充足,只要備足糧草,就是一個攻不破的要塞。
5.3 交河故城的數字化保護建議
無論怎樣保護,交河故城上的黃土遺物都會逐步消失。游客即使步行在交河故城里,也不能清楚了解交河城的一切一切。向世人展示故城的全貌,包括它的歷史,與它有關的故事,一個比較好的辦法就是把交河故城數字化。類似于敦煌莫高窟保護那樣,把它做成數字化圖像,建設交河故城數字網絡,讓沒去過交河城的人也能很好地了解它。
還可以把它拍成高清紀錄片,游客在踏上交河故城前,必須先觀看此影片,先系統的了解交河城。對那些不能親往參觀的人,也可以通過影片“游覽”交河故城。
參考文獻
[1]班固.漢書.西域傳[M].北京:中華書局,1963.
[2]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中國代表處,新疆文物事業管理局,新疆文物考古.交河故城:1993、1994年度考古發掘報告[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
[3]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吐魯番交河故城溝北1號臺地墓葬發掘簡報[J].文物,1999(06).
[4]孟凡人.交河故城形制布局特點研究[J].考古學報,2001(04).
[5]孫滿力,王旭東.交河故城衰落的原因分析[J].敦煌研究,2005(06).
[6]周君秋.淺談高昌地區佛教與伊斯蘭教[J].高等函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12).
[7]古麗拜克熱·買明.共同保護交河故城——交河故城國家和民間保護的民族志記錄[D].烏魯木齊:新疆師范大學,2013.
[8]于沙沙.吐魯番車師人經濟發展研究[D].石河子:石河子大學,2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