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毅博
摘 要:徽州古民居建筑的外部美體現在自然環境風水理念的運用,呈現出依山傍水的居住環境;徽州古建筑以黑、白二色為建筑外部的主要色彩,仿佛是一幅中國水墨畫;外部建筑結構中獨具特色的“馬頭墻”的設計;徽州古建筑中獨具特色的磚、木、石“三雕”藝術,使之富有細部審美要素;內部空間的建筑構件和陳設擺件不僅具有裝飾美的價值,還蘊涵著深刻的人文思想。古徽州的民居建筑自然環境與人文景觀相得益彰,體現了良好的生態文明。
關鍵詞:徽州;古民居;建筑風水;徽州三雕;美學特征
明代湯顯祖的一句“一生癡絕處,無夢到徽州”讓我對徽州留下了難以磨滅的記憶。安徽的“徽”字即取自“徽州”的徽。把“徽”字拆開來看,左邊是雙人旁,右邊是“文”,上方是“山”,下方是水系的“系”,所以“徽”字集山水、人文于一身。在徽州可以縱觀山水、橫看人文。記得第一次走近徽州,指尖劃過早已斑駁的白墻,腳下踏著濕潤的石板小路,仿佛是到了戴望舒筆下的雨巷。推開屋門的一剎那,只記得各種雕刻充斥著我的眼球。我開始慢慢體會湯顯祖詩中的意蘊,潮濕中透著濃濃的木香,也讓我對徽州產生濃濃的愛戀。
受到地理環境限制,明清時期很多徽州人選擇外出經商。積累了大量的財富之后,在外打拼多年的徽商衣錦還鄉,光宗耀祖的觀念使他們會回到這里建一所屬于自己的房屋,或出資修建宗祠、修繕祖宅、妝點門楣,家中擺設、日常用具等也都變得精巧、細致起來。徽州人崇文重教,血脈中流淌著儒家氣韻,這種氣韻自然也體現在徽州建筑中。建筑與人文、自然、藝術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構造出民居的徽派特色,又從各個方面展現徽州建筑美的與眾不同。
1 徽州民居的外部美
徽州為山崗丘陵地貌,溪流、水塘遍布,一座座黑白分明的古建筑在自然環境的映襯下,每個季節變幻不同,宛如一幅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畫長卷,吸引著一批批學者、畫家、攝影師和國內外游客走近。曲徑通幽,柳暗花明,置身其間有一種悠然自得的感覺,仿佛走入了陶淵明的桃花源。
1.1 徽州民居的風水理念
古徽州人在村落選址和建設中強調美學的意義,風水觀念深入每一個家族,盡管已依山傍水坐擁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優勢。徽州古村落在建筑房屋具體選址時“依山傍水”是一個基本原則,水是生命之源,山有豐富物產。除此之外,還要因地制宜,呈現出枕山環水的格局,建筑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農耕社會中,因為文化水平有限,人們總是把一些禍福吉兇牽強附會到神靈和自然的力量上,于是產生了崇尚自然力量的思想,在這種思想崇拜中堪輿風水就應運而生了。風水學長久以來因一些民間江湖人士的影響,使原本具有一定科學原理的古代環境工程變成了封建迷信,讓本身有值得借鑒的經驗變得撲朔迷離。清人范宜賓為《葬書》作注云:“無水則風到而氣散,有水則氣止而風無,故風水二字為地學之最,而其中以得水之地為上等,以藏風之地為次等。”這就是說,風水是古代的一門有關生氣的術數,只有在避風聚水的情況下,才能得到生氣[1]。
很多徽州民居都建造了照壁,也就是面屏,這也是受風水理念的影響,雖然要依山傍水,但不能開門見山。民間風水中的風即導氣,氣如果直沖廳堂或臥室,會被視為不吉利。所以在房屋等建筑門外或門內建造一堵獨立的墻,起到遮避視線、阻擋穿堂風的作用。皖南徽州古村落講究整體的布局,在選址布局時會結合所處地理環境的地形、地貌、輪廓,使之有豐富的內涵和寓意。為了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他們細心觀察自然,也用心利用自然。一些典型的徽州村落在布局上呈現不同空間形態,形成諸多風水村,如“臥牛形”的宏村、“船型”的績溪龍川、勢如“棋盤形”的西溪南村等。龍川村“東聳龍峰,西峙雞冠,南有天馬,北繞長溪”,宛如穿行于山巒碧波間的航船。村前有蜿蜒起伏的龍須山,村后鳳山云霧繚繞,如十八只金龜上水,視為村之“龍脈”。登源河水徐徐而來,如縹緲玉帶聚萬山精氣。呈坎村內屋舍建筑與自然山水的結合以及植物的種植都是與風水、易經、八卦緊密相關,陰(坎)陽(呈)二氣統一,天人合一,形成二圳五街九十九巷[2],同時也是一幅活生生的八卦圖。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中國古代村落規劃思想獨特的文化特色,給人帶來了極佳的人居環境美學上的設計理念,蘊涵著合理的生態環境理念和濃郁的生活情趣。
1.2 色彩搭配的美
徽州古民居素面無光、樸實無華的外墻與內部極其精美的三雕作品形成鮮明的對比。古代封建統治社會重仕輕工、重農抑商,富甲一方的徽商雖然具有強大的經濟基礎,但大都不愿意對外露富,體現了徽商“財不外現”“藏富于宅”的理念。而這恰巧形成了徽州民居的濃郁地方特色、獨特的色彩搭配。
色彩是審美活動中的一大要素[3],徽州古建筑色彩搭配特點顯著,粉墻黛瓦是白色的墻和黑色的瓦“黑白”撞色,對比強烈給人印象深刻。黑色和白色在色彩學里屬于無彩色,它們分別是明度的兩極端。在繪畫中白色和黑色顏料的混合可以得到灰色,而灰色也是時下最流行的色彩。身處徽州時,印象深刻的便是黑色的房頂和馬頭墻與大面白墻的結合。黑色的屋脊仿佛是一幅畫作的輪廓勾邊,白色的墻仿佛是中國水墨畫中的留白。徽州建筑連成片、聚成群,結合著連綿的群山、碧波蕩漾的湖水,呈現出一幅氣場宏大的水墨山水畫(圖1)。中國畫的主要特點是運用墨的濃淡變幻與留白,即“水墨色”,而水墨色用現代色彩學的術語就是“黑白灰”,這也許就是“中國畫里鄉村”的由來。
如果一定要做比較的話,也只有地中海的藍白小鎮西迪布薩義德能與之媲美,但因歷史文化等差異所表達的又是別樣的性格。相較中國古代宮廷建筑的金碧輝煌,或是大量運用的明亮色彩的建筑物,徽州古建筑的黑白灰運用也體現出徽州人低調內斂的性格。
1.3 馬頭墻高
馬頭墻是徽派建筑的重要特征之一,它的功能價值更是多方面的。馬頭墻也叫封火墻或“風火墻”。因徽州古建筑都以木質結構為主,容易著火,且徽州地處山區,徽州人會選擇地勢相對平坦的地方聚族而居,房屋密度較大,一旦起火就會造成火燒連營的慘劇。高大、堅固的馬頭墻可以阻斷火勢蔓延,同時又能分散風力、抵抗風威。高昂翹首的馬頭墻還具有防盜的功能,因墻高堅固,加之馬頭高昂仿佛能洞察四方,在心理上給盜賊以震懾。馬頭墻除了諸多實用價值還具審美價值。馬頭墻高低錯落,一般為兩疊式或三疊式,較大的民居因有前后廳,馬頭墻的疊數可多至五疊,俗稱“五岳朝天”。馬頭墻的“馬頭”通常是“金印式”或“朝笏式”,顯示出主人對“讀書做官”這一理想的追求[4]。原本樸實無華的靜態而又稍顯生硬的白色封閉墻體因為多了馬頭墻的裝扮而多了一分動態的美感。余輝在《畫馬兩千年》中說,法國將人類對馬的馴服稱為“最高貴的征服”。在古代中國,馬不僅是六畜之首,還被視為行走于地面的龍。在冷兵器時代,馬匹一直是重要的戰爭和國防工具,皇帝出征、軍隊凱旋,馬匹天然具有強烈的象征意味。在它身上人們寄予了對國富民強、盛世繁華的追求。“可以說,好馬在那個時代就相當于坦克和核武器。馬作為國家重器的重要性,延續到19世紀上半葉。”除軍事功能外,馬匹還是皇家和官方的生活工具,如官員驛道、皇家節慶和出行等都要用到馬。余輝說,馬相對于牛更高貴,一般人家役使不起,因此具有強烈的等級意味。南宋蕭照所作的《中興瑞應圖》、清代楊晉等精繪的《康熙南巡圖》等具有史詩特點,充分反映了馬匹對于皇家貴族生活的重要性[5]。這也許就是徽州人為什么要將這種多功能的高墻叫做“馬頭墻”的原因吧。一眼望去,粉墻黛瓦,高低錯落起伏的馬頭墻,在視覺上給人一種“萬馬奔騰”的動感,體現了徽州人對宗族生氣勃勃、興旺發達的期許(圖2)。endprint
徽州古民居的外部空間美主要運用色彩藝術和中國古代的風水理念,風水的宗旨就是引水導氣。尋找風水好的地方就是要有生氣,而有生氣的地方通常為山清水秀、流水潺潺、向陽避風、草木繁盛、鳥語花香之處。現代社會中有專門研究人類建筑環境與自然生物共生關系的學科,叫生態建筑學。這些沿襲了幾千年的中國傳統風水文化理論也正巧與我們當代社會所說的生態建筑有著很多異曲同工之妙,產生了共鳴。
2 徽州民居的雕刻美
徽州民居無所不在的三雕藝術,即磚雕、木雕、石雕。徽州的三雕可以稱作民居中的精華,位于建筑的華板、柱棋、蓮花門、天井四周、上方檐條、沿口、下方石墻裙、屏門隔扇等處,內容包括人物、山水、花卉、飛禽、走獸、云頭、回紋、八寶博古、文字楹聯以及戲文故事等,可謂“物必飾圖,圖必有意”。
2.1 徽州磚雕
磚雕是在特制的、質地細密的土磚上雕刻花紋或物象的工藝。磚雕主要用于建筑構件或大門、照壁、墻面的裝飾。可供雕刻的磚在選料、成型、燒成等工序上,質量要求很嚴,所以堅實而細膩,適宜雕刻。在藝術上,磚雕遠近均可觀賞,同時有實用性,具有完整的效果。在題材上,磚雕以松柏、蘭花、竹、山茶、菊花、荷花、鯉魚等寓意吉祥和人們所喜聞樂見的內容為主。磚雕的雕造工藝都經過制胚、燒煉、雕刻幾道工序。用來燒造雕磚的泥土要比普通磚細,一般還要經過水洗、沉淀之后再使用,提高純度和粘合力[6]。
徽州民居中的大門上是最早能看到磚雕的地方。如果把大門看做“眼睛”,那么大門上方“眉毛”位置的凸起構件就是門楣,門楣的作用是防止雨水積雪打濕院門。在門楣與大門的中間“睫毛”位置就是精美的磚雕門罩,門罩是屋主人身份地位和財富的象征。徽州民居幾乎家家有門罩,儼然成為入戶的一種標識符號。一般門罩磚雕最上方四小塊雕刻“漁樵耕讀”,表示徽州人所追求向往的四種生活方式。邊飾會雕刻“南瓜”,因南瓜多籽,期望能夠多子多福。下方主體部分多會雕刻人物故事等,如《游春圖》人物故事(圖3),這個題材雕刻主要描繪徽州人騎馬踏春的場景。在這幅雕刻作品中,為了突出主題山石樹木和亭臺樓閣都成為人物活動的背景,形成了“人大于山”的藝術效果。最下方兩側多會雕刻“獅”造型。獅子本為猛獸,與中國人們崇尚威武的心理相符合。“獅”與“師”同音,古代官名有“太師”,大小獅子在一起稱為“太師少師”,寓意高官輩出[7]。雄獅滾繡球寓意“好事在后頭”。這些雕刻的獅子身軀健壯、姿態靈動,已經不再是對自然界真獅子的簡單臨摹,極具裝飾審美效果。
徽州磚雕主要用在門樓、門罩(圖4,馮仁鏡宅門罩·局部)、飛檐和柱礎等上面。雕刻的技藝和題材多種多樣,明清時期有著明顯的區別。磚雕因材質比石料酥松,更易于雕刻得玲瓏剔透、毫發畢現,藝人們也抓住這種優勢,在精雕細刻上下足功夫。
2.2 徽州木雕
徽州木雕始于宋代,清代達到高峰,在古建筑中多用在梁柁、撐拱、雀替、欄板等,形成了徽州古建筑“無處不雕花”的建筑風格。這些藝術題材的雕刻作品除了有常見的花卉鳥獸圖案,還有倫理教化的內容。“百忍堂”木雕窗欄板就是其中的一種(圖5),希望家庭和睦。窗欄板裝窗戶下1/3處,起女眷遮羞和保護兒童作用。《舊唐書·孝友傳·張公藝》記載:“鄆州壽張人張公藝,九代同居……麟德中,高宗有事泰山,路過鄆州,親幸其宅,問其義由。其人請紙筆,但書百余‘忍字。”當時張公藝還詳細說明了“百忍”的具體內容:“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外人欺,妯娌不忍鬧分居,婆媳不忍失孝心……”[8]高宗備受感動,即封張公藝為醉鄉侯,并親書“百忍義門”。張公藝死后,后人修建“百忍堂”以紀念。“劉海戲金蟾”撐拱,用在梁與柱間,起到支撐承重的作用。“劉海戲金蟾”這個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宋代詞人柳永有“貪看海蟾狂戲”的句子。一傳說劉海的父親是貪官,閻羅令變其為蟾蜍放逐到穢海,劉海為救其父上山學道,鑄金錢系繩法寶救出父親,此為“孝道”;另一說為劉海戲金蟾,金蟾口吐金錢,用于施舍窮人,體現“樂善好施”。
徽州木雕主要用在室內,不僅起到房屋結構承重的作用,又具有非常高的藝術觀賞性。
2.3 徽州石雕
徽州石雕由于材料堅固耐腐,適用于房屋下部的承重和外部裝飾,多用在柱礎、基座、欄板等構件。雕刻題材受雕刻資料自身限制,不及木雕與磚雕復雜,但是動植形象或祥云博古等也充分體現了石雕莊重、質樸、大方的特點。如“十鹿圖”石雕刻畫了十只形態各異的梅花鹿在林間悠閑嬉戲的景象(圖6)。“鹿”在漢語中諧音為“祿”。圖案中除了有鹿之外,還有現代藝術作品中很少用的“蝙蝠”的形象。“蝠”諧音為“福”,在此處有“福祿雙全”的美好寓意。植物形象是松樹,《論語》贊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松樹四季常青,歷經嚴冬而不衰,象征青春長駐、青春不老。松樹是百木之長,經冬不凋,取其能頂風傲雪、四季常青的特征,寓意長壽。人們常把福與壽、祿組合在一起表達一種美好愿望。
徽州人把蒼松與怪石搭配組合,比喻自己不屈不撓。為蒼松設置了一個極其惡劣的生存背景,但是蒼松依然扎根巖石、挺拔青翠,可見其生命力之強。兩者互為映襯更顯蒼松的堅強質樸、不屈從權貴、耿直廉潔的錚錚鐵骨。
徽州古民居的三雕技藝,明清時期因時代背景的不同,所使用的技法和紋飾題材也有所不同,但都是在兼具實用性的同時又有著很深的藝術文化價值。
3 徽州民居的裝飾美
徽州古民居的外部白墻黑瓦,大都素面無光、樸實無華。但屋內無論是建筑構件上的“三雕”,還是空間環境及家具陳設,都有非常精美獨特的裝飾,在裝飾美的背后也映襯出了徽州人的歷史人文。
3.1 四水歸堂
“有堂皆設井,無宅不雕花。”這個“井”指的就是天井。徽州人常說“家有天井一方,子子孫孫興旺”。天井是徽州古建筑中采光通風之處。大自然的光線通過天井的二次折光漫反射入室內,變得柔和,也增添了一分靜謐。明與暗的運用也表達了徽州人“暗室生財”的風水理念。坐在室內通過天井,可感四時之氣、一日之變,晨沐朝霞、夜觀星斗,親近自然、融于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再次得到彰顯[9]。天井能將住宅屋面的雨水匯于一處,猶如水簾洞的美景。徽州商人在傳承中又逐漸將理水藝術與發財致富聯系起來,把天井看成是聚寶盆,賦予一種象征意義。“有水斯有財,遇水則發。”水是財富的象征,四水歸堂而匯聚四方之財源源不斷地流入家中。明代天井較深,之后變淺、變平,與房屋下水道相通或修暗渠通入后院池塘,意為“肥水不流外人田”。endprint
水體入宅不但可以美化室內環境、營造氛圍,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室內的濕度和溫度,調節居所的小氣候。“水因氣起,氣由風生”,一個良好的水循環也會帶來一個良好的居住環境。
3.2 含隱蓄秀的室內裝飾
徽州人十分注重室內的陳設裝飾,“程朱闕里”的古徽州,封建禮教在這里有著特別深刻的影響。在這濃郁的禮教氛圍中,許多人自覺地把禮教的那一套套規條奉為人生準則,規范自己的行為。典雅莊重的室內裝飾,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
徽州古民居一般會在廳堂高懸匾額和書畫楹聯(圖7)。楹聯不同于現代過年時張貼的對聯,也不是炫耀門庭、歌頌功德的,而是一種教化式的、彰顯屋主人個性追求的道德規范和言行準則,閱后直叫人安詳知足、心平氣和。還能以書畫會友,體現徽州人的儒雅風度。中堂設有條案,一般會在條案中間置放座鐘(長鳴鐘),象征“長命百歲”,鐘的左右兩邊還有花瓶和鏡子,東平(瓶)西靜(鏡)天下太平,連在一起就是鐘聲瓶鏡諧音“終生平靜”。長鳴鐘兩側會擺放一對柱形的瓷器,名為“帽筒”,是用來放男主人帽子的,其正對大門。若有人來拜訪,從門外看到帽筒上有帽子則說明男主人在家,方可進門;若帽筒上無帽,則需避嫌。條案下方的座次男左女右,左為上,后方花瓶是希望男主人在外平(瓶)安;右方女主人座位后的鏡子是暗示在家里要心靜(鏡)。
徽州古民居習慣在樓層檐柱之間置座椅,弧形靠背欄桿向外彎曲,位于檐柱外側,在二樓圍繞天井一周,叫飛來椅或美人靠(圖8)。古代閨中女子輕易不能下樓外出,只能倚在天井四周的椅子上,默默遙望外面的世界,或悄悄窺視樓下往來的應酬,故雅稱此椅為“美人靠”。
從古民居的裝飾上也看出古代徽州女人身上中華民族五千年的傳統道德根深蒂固。即使是偏僻山村文化不高的農家女眷,也多能秉持“勤、樸、仁、愛”的理念,堅守“忠、孝、節、義”的信條。不少古代徽州女人,社會地位卑微、生存條件艱辛,但卻依然勤勞堅毅、仁愛慈善、恪守本分,留下眾多貞烈故事。
3.3 師法自然的庭院
水與人們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臨水而居的人家多在自家庭園中修砌一個小水塘,塘中放養觀賞鯉魚,并結合庭園中的樹木、花卉、假山,使房舍掩映于樹影水波之間,造就了徽派私家庭園水景的獨特景觀。庭園水塘均為活水水體,水塘或與貫穿村落的水圳相通,或與流經宅院一側的小溪相連,以保持水體長年良性流動循環,創造一個良好的居住環境[10]。
徽州女人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男主外女主內,家里的后花園就成了家中女眷唯一休閑娛樂的場所。后花園民居配套設施一應俱全,有假山、有魚池,在家中也“依山傍水”。坐在涼亭里透過漏窗能看到院里種下的芭蕉樹,能聽聽“雨打芭蕉”,也別有一番滋味。小孩子也會在后花園玩耍。為了防止失足跌落井內,特意把井口建造成立三個圓形的眼。三眼井除了考慮到安全因素,還可以供三個人同時打水。徽州人家里人丁興旺,吃水、用水時間集中,這樣可以避免因小事發生爭執,而且換成小桶也方便力氣小的女人提水。最主要它有“連中三元”的美好寓意,這也是徽州人對讀書的一種期望。
徽州古民居中的水塘、魚池等設施在庭園中是很重要的景觀。水不但可以單獨成景,還可以調和、軟化磚木石構筑的硬重感,與園中的房屋、花草樹木、山石等構成完整的庭園景觀。
結語
作為明清時期偉大杰出的商幫“徽商”,創造了當時經濟上的繁榮,形成了“賈而好儒”的特色。他們富甲一方的同時濃濃的家族觀念讓他們回到家鄉建設房屋。徽州民居與青山綠水融為一體,表達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是傳統文化背景下勞動人民的創造,在技藝層面也代表了中國明清時期民間建筑的最高水平。徽州古民居建筑的外部美體現在自然環境風水理念的運用,呈現出依山傍水的居住環境;徽州古建筑色彩的搭配以黑、白二色為建筑外部的主要色彩搭配,仿佛是一幅中國水墨畫;外部建筑結構中獨具特色的“馬頭墻”的設計;徽州古建筑的獨具特色的磚、木、石“三雕”藝術,使之富有細部審美要素;內部空間的建筑構件和陳設擺件不僅具有裝飾美的價值,還蘊涵著深厚的人文思想。古徽州的民居建筑自然環境與人文景觀相得益彰,也體現了良好的生態文明。雖然經歷數百年的風雨滄桑,但蘊含著深厚的價值,也承載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徽州民居的美學品質在今天也有獨特的借鑒價值。
參考文獻
[1]詹鄞鑫.中國古代相地術[J].文史知識,1988(03):51.
[2]若無.呈坎過去時[J].中華民居,2008(Z1).
[3]徐岱著.美學新概念[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1.
[4]吳永發.徽州民居美學特征的探討[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01).
[5]余輝.畫馬兩千年[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4.
[6]張馭寰.中國古建筑裝飾講座[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
[7]王一婷.皖風徽韻(上)[M].合肥:安徽美術出版社.2014..
[8]劉子立.從張公藝“百忍”軼事看中古社會的情態與變遷[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11).
[9]趙焰,張揚.徽州老建筑[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1.
[10]歐陽剛,歐陽樺.理水藝術在徽州私家庭院景觀中的獨特作用[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1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