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紅文
摘 要:過去的幾十年,由于種種原因,我國不少可移動文物流落到地方機關企事業單位被當作一般的固定資產來使用,一些不可移動的遺址、舊居被用作辦公場所。近些年來,這些文物、遺址等缺乏有效的管理和保護,被忽視、閑置甚至丟棄,現狀堪憂。保護好、利用好這些文物、遺址不僅是一件極其重要的事情,更是文博工作者的責任。
關鍵詞:機關;事業單位;文物固定資產;保護利用
早在建國初期,我國對文物保護重視不夠,以致文物流失、損毀非常嚴重。20世紀60年代,由于系列政治運動,大部分散落民間的文物或被損毀或收歸國有。在十年“文革”時期,中國的大多數不可移動文物遭到前所未有的浩劫。20世紀80年代后,地方博物館陸續成立,收歸國有的大部分文物移交到了博物館和專門的管理部門,但仍有一些文物遺落在地方政府部門及企事業單位和民間,其中絕大多數以老式家具、字畫等可移動文物為主。當時,我國經濟相對落后,大家對文物的重要性及價值認識不足,人們的文物保護意識普遍薄弱,古舊的家具、桌椅等文物只是被當作一般的固定資產來使用,并一直保留到現在。
目前,除各級文物局下轄的博物館、紀念館、考古所、文管所等文物收藏管理職能機構收藏并掌管著全國主要的文物外,各級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也擁有一部分文物資源(不可移動的遺跡、遺址,可移動的字畫、古籍及其他文物等)。這些文物的直接上級管理機構為國資委,它們屬于各級地方政府、機關企事業的非經營固定資產,并以固定資產來進行統計的。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各級政府機關、事業單位辦公條件不斷改善,部分遺址以及老式家具等不斷被閑置、丟棄,相關人員未對其進行有效的管理和保護,現狀堪憂。保護好、利用好這些文物、遺址等,將收藏于各機關企事業單位的可移動文物,不可移動的遺跡、遺址、舊居等,向公眾進行有效的展示,充分挖掘其文化價值,發揮其應有的社會效益,是文博工作者的責任。
地方機關企事業單位的文物固定資產,因其所有權歸屬的不同,想做到有效地管理利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為了更好地整理、保護、利用好祖宗留下的文化遺產,筆者結合自己幾十年的文物工作經驗,建議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第一,對地方機關企事業單位文物的管控要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為了規范我國的文物管理工作,2003年5月,國務院頒布了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根據第三十七條規定,國家機關和國有企事業單位組織等收藏、保管國有文物的,應當履行下列義務:①建立文物藏品檔案制度,并將文物藏品檔案報所在地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備案;②建立、健全文物藏品的保養、修復等管理制度,確保文物安全;③文物藏品被盜或者丟失的,應當立即向公安機關報案并同時向所在地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門報告。根據《文物保護法》的具體實際,建議各行政機關、企事業單位應該根據實際,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加大博物館文物系統建設的同時,也要做好民辦博物館如民俗生態、工業遺產、鄉村以及社區等文博系統的建設和政策支持,形成鮮明特色、合理布局的文博體系,以此來推動文物固定資產的有效保護利用。
第二,需要明確責任人。有了相關的法律法規的制度保障,地方機關企事業單位文物固定資產的有效保護利用還必須落實到責任人,才能使之得以很好地貫徹落實。各文物收藏單位應該建立領導者管理制度,落實具體的文物固定資產責任人,尤其是第一管理責任人必須明確,才有可能保護好這些相關的文物安全。明確收藏的文物固定資產的權責,避免“三不管”現象的出現,將保護好本單位所屬文物放在工作第一位。
第三,建立有效的文物檔案管理。文博單位及文物管理部門是專業的機構,有明確的管理規章制度且具有極強的專業性。但是,機關企事業單位往往由于專業人員、專業經驗的缺乏,不能對所屬的文物固定資產進行專業管理,無法有效地建立起檔案管理制度。因此,地方機關企事業單位應向文博單位學習規范的文物建檔經驗,并配合文物管理部門做好本機構藏品的拍照、登記、造冊等檔案管理事宜。只有這樣,才能相對減少藏品流失和損毀的可能性,從而保護好文物固定資產。文物檔案管理的核心工作是文物“四有”,文物“四有”是我國不可移動文物保護與管理的基礎工作,富有中國特色。近幾十年來,此項工作雖取得了較大的成績,但是目前仍然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不可移動文物重視程度相對不夠,說明牌制作工作也相對滯后;“兩線”傳統劃定方式與城市規劃工作也互相脫節,急需改進;檔案利用率低下,日常文物監管力量不強等。這些問題在擁有文物固定資產的機關企事業單位顯得尤為嚴重。為此,各擁有可移動文物和不可移動文物的地方機關企事業單位,應該加強文保說明標志的建設工作,做好城市遺產指引標識,建立起適應本工作單位的文物事業管理的新“四有”工作模式。
第四,建立完全的修復保護措施。文物保護責任重大,不僅僅是文博職能部門的職責,也是各地方機關、企事業單位的職責。只有打破與專業的文博單位之間的屏障,整合資源,與時俱進,做好文物固定資產的有效保護,才能讓這些承載著不同文化歷史信息的文物得以傳承,讓地區文化得以延續。其中,收藏有文物固定資產的地方機關企事業單位應以“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為基本工作方針,積極配合文保部門對屬下的文物資產進行保護和修復。在文物修復時,盡量遵循修舊如舊的原則,盡可能利用原物,在保證文物本體的原來形制和結構不變的情況下,適當使用現代材料,堅持運用原來的傳統工藝對其進行修復。
第五,科學估價,正確定級。博物館的文物藏品作為一種特殊資產,其價值較為容易確定,除收購和征集取得的文物藏品有會計原始入賬憑證外,大量的文物藏品來自考古發掘、移交、撥交、交換、揀選、舊藏、捐贈等。目前,專業博物館對文物固定資產的管理利用較為專業,而地方機關企事業單位的所藏文物登記、核算工作問題多多。這些單位企業在進行固定資產登記時,只對文物藏品的數量和品級進行簡單的登記管理,沒有進行財務核算,在入賬登記時無法體現文物藏品的經濟價值,造成財務信息真實性、完整性的缺失。各地方機關企事業單位為對所屬的文物固定資產進行有效的管理利用,在進行文物固定資產登記時,應對其進行正確的定級和估價。在定級和估價時,應該由專業的文物專家在規范的程序下公開進行。在文物估價時,要用科學的方法鑒定其歷史年代,并結合市場行情準確評估其市場價值。同時,還要對同種類型遺存的文物進行排查,確定遺存文物數量。物以稀為貴,數量越少越珍貴,估價也就越高。當然,文物的材質、品相也是評估其市場價值時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
第六,建立有效利用機制。各地方機關企事業單位應該充分發揮所屬文物固定資產的社會價值,避免其閑置,造成資源的浪費。文物固定資產的利用,應堅持“保用并重”的原則,將文物的保護放在首要位置,在做好充分的保護工作的前提下才能做到合理的利用。要將保護與利用相統籌落實到文物保護項目的管理中,在制定文物保護工程方案時,同時制定開放利用展示方案,如通過遺址公園、博物館展陳等多種方式及手段來提升文化效應,帶動地方旅游。
第七,完善交流機制。形成國有文物資源共享是目前文博單位的共識,打破博物館地域、級別限制,開展借展、聯展等形式來形成博物館文物資源共享機制是目前文博單位的普遍做法,這同樣也適用于收藏、擁有可移動文物和不可移動文物的地方機關企事業單位。建議各機關企事業單位通過調撥、交換、借用等方式,把可移動藏品流通起來,充分發揮其應有的價值。
目前,專業的文博機構與擁有文物固定資產的企事業單位之間的交流較少,相互間的合作幾乎沒有。由于一些企事業單位忽視所屬的文物固定資產的管理保護工作,較少進行展示和宣傳,這些文物的相關信息也就不為外界所知。博物館想辦反映相關歷史文化的展覽,很可能無法找到相關的文物,或很難找到,或借展不易,這就使得不少文物無法充分發揮自身的價值。當然,相關的企事業單位有義務配合和幫扶博物館進行相關的文博展覽,由于文物固定資產的歸屬和權責問題,往往成為不可突破的障礙。為加強文化項目交流,建議不管是專業文博單位,或是文物固定資產的擁有單位,應當建立起對應的合作機制和平臺,擴大雙方的藏品展示機會,從而使許多在博物館內無法見到的文物、遺址等重見天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