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文睿
摘 要:唐代是中國歷史上文化空前繁榮的一個時期,在這一段時期內,科技、宗教、藝術、哲學、史學以及文學等領域都獲得了巨大的成就,有效地促進了整個唐代時期社會的發展。本文主要從唐代文化繁榮的原因出發,從四個方面進行了闡述;隨后論述了唐代文化繁榮對民生政策的影響,選取了三個角度進行了詳細的分析;敘述了唐代文化繁榮分別對當時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等政策的影響,從而為唐代文繁榮對民生政策的影響分析探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唐代文化;民生政策;教育事業
唐代的統治者思想非常開放,大力推行不同的制度和政策,有效地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和發展;積極引進國外的宗教思想和藝術文化,極大地促進了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唐代文化的繁榮,對當時的民生政策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尤其是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出臺了大量的有效政策,為不同行業和不同階層的人提供了大量的發展機會,有效地促進了政治的穩定,繁榮了社會經濟,為唐代的社會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幫助。
1 唐代文化繁榮的原因分析
1.1 國家統一為文化繁榮提供了社會基礎
中國從東漢末年開始便處在很長一段時間的割據分裂時期,盡管在西晉時期出現過短暫的統一,但是并沒有改善南北之間的分裂狀況。直到隋朝時期,中國才再一次形成全國的統一,改變了割據分裂近400年的中國。到了隋二世時期,整個中國又一次處在危急時刻,而李唐王朝再一次將整個中國歷史回歸到正常的道路上。尤其是開元盛世和貞觀之治時期,整個唐朝處在最具代表性的治世時期。整個國家的統一,有效地帶動了社會政治和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從而為整個唐朝文化繁榮提供了有效的發展環境。
1.2 文化政策為文化繁榮營造了良好的氛圍
唐代的整個社會處在經濟高速發展時期。首先,統治者大力提倡實施科舉制度,并且推動學校建設,為大量的人才提供了實現抱負的機會,打破了以門第出身選拔人才的限制,同時積極豐富考試的科目,有效地擴大了人才選拔考核的范圍。其次,統治者推崇的文化政策具備兼容和開明的精神,有效地豐富了整個國家的文化內容。例如,引進的佛教文化和國內的道教文化,當時的統治者對它們采取了兼收并蓄的政策,充分體現了唐代對文化的兼容和重視。為國家培養了大量文化方面的人才,為該時期的文化繁榮營造了一個良好的氛圍。
1.3 民族融合政策有效促進民間文化的交流
唐朝邊關的少數民族非常多,其中包括吐蕃、南詔、靺鞨、回紇以及突厥等,為了靈活地和周邊民族保持良好的關系,唐朝實行了多種方法,其中包括和親、管轄以及冊封等。盡管唐朝和周邊的部分少數民族也發生了一些爭斗,但是通過這幾種方法,唐朝政府和這些少數民族一直保持一種友好往來的關系。在這種良好的融合政策下,有效地促進了民間文化的交流,大量少數民族的文化和器物引進到了內地,對整個中原文化內容進行了豐富,使得中華文化表現出了多種民族文化的特征。
1.4 對外開放政策的實施促進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在唐代,國家經濟發展迅速,整個國家的國力比較強大。在這種基礎前提下,唐朝積極地實行對外開放政策,有效地擴大了唐朝在世界上的聲望,并積極地學習其他國家的文化、經濟成果,極大地豐富了唐代的文化內容,為整個唐代文化繁榮提供了巨大的發展動力。例如,唐朝人非常喜歡高麗樂;為了獲取天竺的制糖技術,唐太宗曾經指派專人去學習;還有人們耳熟能詳的高僧玄奘法師,他有效地促進了中國和印度的文化交流。同時,中國的大量文化和技術也傳播到了其他國家,如造紙術等。
2 唐代文化繁榮對民生政策的影響
2.1 唐代文化繁榮對文化事業發展產生的影響分析
首先,唐代朝建時期,逐漸開始重視文化事業,極度重視知識分子的力量。唐朝的歷代統治者對知識分子都非常尊重,比如李世民設置了崇文館,積極招攬全國的文學人士,并且還設立了翰林院,容納各種文化學士。這些翰林院的文人學士幾乎成了唐代統治者的智囊團,在國家政治、經濟、文化以及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大的作用。其次,唐代的統治者為了招攬更多的文人學士參與到國家政治建設當中,積極實行科舉制度,對整個唐朝時期的社會價值改變產生重大的影響。唐代實行的科舉制度和后期的人才選拔制度有所區別,不是專門的儒家經義取士的方式,其涉及的科目非常多,不僅涵蓋了儒學的知識,還涉及了道教經典、史科、明算、明學以及明法等,有效地促進了不同領域文化的發展,極大促進了文人學士探究藝術等領域知識。[1]最后,唐代的統治者除了出臺一系列的政策外也積極參與到文化事業的建設當中,比如中國古代早期的大量文獻在傳承至隋唐時期時,因為種種原因導致喪失了很多,對此,唐太宗派魏征去搜集散落的文獻,并派專門的文人學士繕寫總結,唐玄宗為此還專門設立了訪異書史和修圖書史,同時,唐政府還大力支持對天文歷法、地圖地志以及佛經翻譯的探究,有效促進了文化知識和技術的發展。
2.2 唐代文化繁榮對教育發展影響分析
第一,在唐朝時期,當朝的統治者對教育事業非常重視,并積極實行了一系列鼓勵政策,有效地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例如,積極普及鄉村學校教育,極大地促進了偏遠地區的教育發展,這些措施對后代的文化建設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同時,唐太宗還委派專門的博士教授其嫡系部隊宣武門屯營飛騎,使得很多出身行伍的將士轉入了仕途,極大地穩定了當時的軍事環境。第二,在繁盛時期,唐代開始出現了私家辦學的現象,國家積極地實行鼓勵政策,讓唐代的私家之學非常盛行,同時實行科舉取仕的政策,讓大量在私學學習的知識分子能夠參加科舉考試,和官學學生享有同等的待遇。因為這些私學的存在,讓知識、文化能夠廣泛地在社會不同階層進行傳播,極大地促進了社會文化的發展。第三,唐代的統治者除了鼓勵廣辦學校以外還積極對農學、醫學等文化進行推廣。比如在開元十一年(723),唐玄宗發布了一項政策,讓每個州都安置一名醫學博士,并在同年頒布了《光濟方》,在開元二十七年(739),提高了各州的醫生安置人數,并積極普及醫藥衛生知識。在武則天當政時期,組織專門的人員編寫農業方面的書籍《兆人本業記》,對當時的農業生產技術和生產經驗進行了系統的歸納,同時還將編寫的書推廣至整個天下,有效促進了農業的發展。endprint
2.3 唐代文化繁榮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唐代文化繁榮有效地推動了不同行業的發展,為許多領域提供了專業的技術和知識,有效地改變了社會的生產關系。第一,在唐代,政府實行租庸調制和均田制,并規范了不同層次人的授田方式,對當時的貴族也設置了相應的規范。如果要進行土地買賣,也要遵循相關的規定來實施,有效促進了庶族的發展。比如實行的均田制規定,當男子滿18歲,可受永業田20畝,口分田80畝,如果是老年人或者殘疾人,則可有40畝的口分田。對于從事工商業的人員以及官員,其受田要比平常的百姓少一半。第二,在水利農業方面的發展也得到了有效地推動,依照相關史料記載,在唐前期130年,修建了160多項水利基礎工程。為了幫助農民更好從事農業生產,當時的灌溉工具也得到了豐富,如水輪、桶車、連筒、翻車等,能夠幫助農民將水引向地勢較高的農田中。第三,唐代文化繁榮對當時的手工業發展也產生了重大影響,通過對不同知識內容的豐富,燒瓷、冶鑄以及紡織等行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尤其是絲織行業,出現了大量的新品種和花式,其中包括仙鶴、孔雀、獅子、麒麟以龍鳳等花式[2]。文化的繁榮還大大帶動了商業的發展,特別是長安和洛陽,市場非常繁華。根據相關的考古資料顯示,長安周70千米,有東市和西市,分別占據著兩坊之地,在市場當中,分布著大量的商業街,其中涉及的行業高達200多種,極大促進了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第四,在唐代,整個國家的交通網絡非常發達,其中包括陸路和海路,當時的陸路交通有效地連接著整個國家的不同地區,甚至能夠連接到印度支那地區。水路主要以大運河為主,連接著南北的水系網絡,比如當時的長安和潼關由槽渠連接,中間設置了大量的路驛站和水驛站,大小加起來高達1600多所。而當時聞名的海上絲綢之路和陸上絲綢之路是世界上東西水陸的重要通道。
綜上所述,隨著唐代的全面開放和積極實施不同的開放政策,和中外不同地區的藝術、文化、經濟等進行交流,有效促進了唐代的政治開明,為文化的昌盛和經濟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文化的繁榮為當時社會的不同階層和領域的人提供了機會,有效地促進了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等領域的發展,即使是放到當今的社會當中,很多政策都非常具有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劉暢.唐代中原文化在嶺南地區的傳播方式——以《六合堅固大宅頌》和《智城碑》為例[J].今傳媒,2017(10).
[2]段曙霞.唐代樂舞的異域化及其影響研究[J].西安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