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外漢語教學作為我國對外交流、弘揚中華文化的重要途徑,長期以來一直受到政府和民間組織的廣泛重視。其對我國文化和中國形象的宣傳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一直以來對外漢語教學還存在著一系列問題,影響了對外漢語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因此加強對外漢語教學研究,提出有效的教學策略建議,對促進中外文化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積極意義。
關鍵詞:對外漢語;教學;同義詞;辨析
一、 同義詞辨析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 教師缺乏同義詞辨析意識
現階段,從總體上看,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同義詞辨析環節還存在很大問題,教師講解不能滿足學生需要。而通過調查發現,很多老師都表示自己教學過程中十分重視詞義辨析這方面內容,但學生反映的情況是,教師不太關注詞義辨析教學。筆者認為,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可能是:對外漢語教師一般都能夠重視同義詞辨析,知道這是教學難點,但并沒有從外國學生角度出發來考慮問題,使得課堂講解脫離學生實際需要,老師花了大量精力來講解同義詞辨析,但學生還是認為內容比較淺顯或者聽不懂,這很大程度上還是由于教師缺乏同義詞辨析意識。
2. 本土教師與母語教師分工不明確
本土教師和母語教師沒有明確分工,缺乏相互交流合作,造成漢語教學工作脫節,一方面難以調動教師教學積極性,另一方面也影響學生學習效果,產生一種惡性循環。很多本土教師往往只專注于學術研究,學生忙于應付考試,在漢語同義詞辨析教學方面,教師大多只停留在思想認識上,而沒有真正落實到行動中。同時母語教師忙于對學生的母語教學,缺乏對同義詞辨析教學方面的研究,很少對此領域進行教學指導。雙方教師的協調不當和疏忽,導致學生對漢語同義詞辨析認識不夠,學習不深入。
3. 缺乏系統的工具書
現行的同義詞工具書大多采用清單式或者是線性式的列舉方法進行編輯的。如楊寄洲、賈永芬在《1700對近義詞語用法對比》一書中,收錄1718對同義詞和近義詞并進行辨析。雖然書中同義詞的數量比較大,但是很難真正將一類同義詞進行完全的闡述。像書里把“減弱”和“減輕”作為一組同義詞,而實際教學中又出現另外一個詞“減少”;將“明明”和“分明”作為一組同義詞,而教學中又加入了“鮮明”一詞。一個詞可能有多個同義詞,如果對同義詞采取線性排列,勢必顯得零散。
我們應當認識到,對外漢語教學同義詞庫不能只是簡單列舉同義詞,還要注明詞語含義、讀音,提供一些例句解析,分析字形、構詞等,按照HSK等級順序來編排,嚴格遵循“對外漢語教學大綱”要求。
4. 同義詞辨析講解重點不突出
漢語中的絕大多數同義詞并不完全相同,它們往往只是在某一概念意義上相同或相近,它們之間總是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差異。同義詞的“同”和“異”是相輔相成的。可以說,“同”是相對的,“異”是絕對的。所以,很多對外漢語教師都試圖從各個方面對一組同義詞進行分析,旨在讓學生全面了解和認識同義詞,這樣一來很容易造成講解重點不突出,學生容易糊涂。外加留學生的漢語水平有限,可能會給留學生的學習帶來更大的難度,并且又占用了大量的課堂時間,容易導致目的語學習者對學習產生厭惡,對教學者產生抵觸情緒,影響教學的進行。
二、 同義詞辨析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對策
1. 教師應加強同義詞意識
對外漢語專業的老師要形成同義詞思維,開展教學活動時要將新課和舊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預先把握住相關的近義詞內容。就拿《漢語教程》這本教材來講,其在不同的位置分別講到了“總是”與“一直”這兩個詞匯,在學習時,需要將二者放在一起加以對比和區分。若教師未能在此問題上下功夫深究,而學生也不跟老師探討相關的疑惑,那么在實際使用的時候,學生就會很容易將兩個詞混為一談,這時再來對其加以辨析,就會令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2. 結合語境進行同義詞辨析
語境是指語言單位出現時的環境,可以分為情景語境和上下文語境。情景語境指說話時的背景、人物、處所、時間以及社會環境的輔助性交際手段。人們在日常對話中總是結合情景語境來選擇詞語、理解詞語。而上下文語境則是指出現在該詞、短語、句子前后的其他語言單位。任何詞都會出現在語境中,甚至直接可以在語境中得到解釋,因此從語境中考察是辨別同義詞最重要的方法。在具體詞匯辨析時考察他們可能出現的上下文語境,設想替換的可能性,不能替換的顯示出同義詞的差異,能夠替換的顯示出相同之處。通過替換并對替換情況的歸類指出同義詞的異同。
3. 多角度講解
教師在對近義詞進行對比區分時,可按照上文提到的規則與手段來展開。近義詞區分包括詞語含義、詞性、感情色彩和對立意思這四點內容,而現實生活里,同義詞的不同點是具有多樣性的,所以教師不僅要將核心差異進行明確地闡釋,也需讓學生充分了解其微觀差異。不然就無法避免學生用錯詞匯。不過,這并不代表教師要把詞匯的全部含義告知學生。從漢語詞義性質可知,每個詞會根據語境差異呈現出豐富的內涵,若對其進行窮舉,則會讓留學生更難抓住重點。對于教師來講,僅需辨析近義詞在同類場合下的主要區別即可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4. 結合“精講多練”原則辨析同義詞
應當認為,對外漢語教學活動的關鍵就在于“精講多練”,這對于同義詞的對比區分教學來講,也是一樣的。開展教學活動時,教師的授課量、難易程度及水平都要符合學生自身的能力和發展的實際需求,就是要保持在學生奮斗后能上升到的區間里。這里所說的“精”,指代簡練的教學用語及經典、實用性強的詞匯、句型;由此一來,就能夠使學生將關注的焦點集中于關鍵知識點上,從而提高教學效率,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成效。
講解知識并非是教師的最終目標,而僅僅是達成此目標所使用的方式,此外還要將練習滲透到教學活動的每一個環節中,針對各個知識點來設計相應的習題,并在學習結束后,令學生反復進行練習,打牢基礎,從而能夠熟練地運用于實際生活中。
參考文獻:
[1]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施春宏,趙金銘.作為第二語言的漢語概說[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3]曾立英.關于對外漢語詞匯教學系統性的探討[J].民族教育研究,2010,(2):124-128.
作者簡介:
王云飛,現就職于河南省登封市嵩山少林武術職業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