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小學低年級階段是兒童從幼兒生活向小學生活過渡并逐步適應學校生活的重要時期,也是兒童品德和行為習慣、生活態度、認知能力發展的重要時期。因此,道德與法治課程要著重打造“充滿探究與創造樂趣的童年生活”為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做人打下基礎”,要突顯課程“生活性、活動性、綜合性、開放性”的基本特征。在課程的落實中,要不斷強化“兒童的知識是通過其在生活及活動中的直接體驗、思考、積累而逐步建構起來的”觀念才能創造“豐富多彩的生活實踐”引導兒童通過參與與外部環境積極互動而逐步發展。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健康成長
在一年級下道德與法治的學習中,筆者以《春天來了》主題活動為重點,開發延伸出許多生動有趣的課程,實現“教學與兒童的生活世界相聯系”,從而“真正促進兒童的成長。”
一、 未雨綢繆,打亮活動響炮
自上學期《美麗的秋天》主題活動中,學生收集到許多秋天的種子,老師和孩子們都翹首而待,希望春天早日到來,好在一年之計播種下自己的收獲和喜悅。隨著孩子們吟誦的“春風吹,春風吹,吹綠了柳樹;吹紅了桃花;吹來了燕子;吹醒了青蛙……”春天踏著輕盈的腳步走來了,悄悄地如期而至。為此,在春天的主題活動中,道法老師醞釀了好久好久,做足了準備。
1. 總結借鑒《校園里的秋天》的參觀活動的經驗,《春天來了》主題也將開展尋找校園春天活動,將發現與秋天的景色相比較,感受春天到來,校園里別樣的清新美,并做好部署安排。
2. 立足班級實際,以春天特色動植物為組名,選取組長代表,協助老師管理參觀活動的秩序,最大程度避免“零亂、吵鬧、無序”的參觀狀態,以便發揮最好的參觀效果。
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教師要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兒童活動的指導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其教學主要任務在于努力創設適宜的活動環境與條件,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活動和組織形式,結合實際地培養兒童的品德和習慣,保護兒童的好奇心,引發兒童探索的欲望,讓他們能夠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身心健康地成長。
二、 內外結合,拓開課堂陣地
在帶領學生參觀校園、尋找春天后,老師開發另一個課堂機會利用小組合作繪畫的方式,呈現校園的春天,一來杜絕資源的浪費,二來讓學生在交流中分享校園美、體會春天趣。
隨著“春天來了”主題活動的開展,老師在課堂中學生在書中展開了對春天的認識:吐綠的柳枝、日漸上升的氣溫、呢喃的燕子、蘇醒的小昆蟲,在孩子的腦瓜里根植對春天的印象,然而對春天的認識局限在課堂中是遠遠不夠的,教師立足課本又放開教學范圍,引導學生從野外郊游、家庭起居、市場搶先上市的瓜果蔬菜、日益熟悉的校園中尋找春天的足跡……
課標指出:道法課程在開展活動時,要創設條件,力求讓每個學生都能平等地體驗、經歷活動過程,讓所有學生都能夠獲得參加學習活動的機會和權利。因此,道德與法治的學習手段放開范圍,讓孩子成為家校的一個重要鏈接口,帶領的家人“脫下棉襖、沖出家門到野外去尋找春天”并請孩子和家長合作將春游照片利用PPT的方式帶進課堂與老師同學共享,為每個孩子創設參與學習、積極展示的機會。課堂上,孩子介紹了一次次和家長愜意的踏青里尋找到的春天:有十里藍山的五彩花帶、有軟件園新抽芽的綠枝,有野外繽紛的色彩、池塘里的蝌蚪、更有家中置換的棉襖服裝和市場里新鮮的枇杷、出土的春筍……孩子帶來一點點春的足跡,更帶來一份家庭的溫馨與濃情。
三、 動靜相宜,妙趣橫生笑聲連
《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考慮周全,在教學過程的注意點中提醒老師:“教學應引導兒童通過觀察、調查、討論、參觀、訪問、制作、種植、飼養、交流等多種方式進行學習,與環境互動、與同伴合作,來獲得對自然與社會的親身體驗和感受,獲得豐富的知識或經驗,獲得創造性和實踐能力的發展。
“春天來了”主題把握3月12日植樹節的契機,借助網上視頻及教師演示的直觀教學讓學生明確植樹的重要意義及動手實踐的步驟,通過對比種子成長所需的條件,讓孩子認識種子發芽所必須遵循的客觀規律,做好理論學習的鋪墊。最后引導學生將秋天收集的種子和自制的環保花盆帶進課堂,手把手帶著孩子:挖坑、培土、種植、澆灌讓春天駐留在孩子手中。并延伸擴展多樣的不同植物的栽種方法,如:地瓜須利用藤生而土豆利用塊種長得更快更好;區分土種、水培等不同種植的方式,豐富孩子的認識。
都說“一年之計在于春”,春天不僅是播種的好時節,也是運動健康的好時機。春天氣溫適宜、氣候涼爽,是個游樂的好時節,道法課堂也不容錯過。課前要求學生帶好:卡紙、紙杯、膠布、剪刀、線、棍等環保用品,親手打造風車、飛機、飛盤等游戲道具與春天一起玩,讓春天的氣息鐫刻在孩子們的一張張笑臉之中。
四、 展示提升,春色永駐校園
“春天”這一主題在道法課堂里師生互動和豐富有趣的活動中日益豐滿,對春天的認識也日漸清晰。因此在系列活動結束之際,老師下足力氣做好活動的總結,加深學生對春天的認識。
活動后期,老師利用課堂帶動學生梳理春天里活動的成果,共同策劃“一場春天的盛會”。活動里,孩子們回憶著一張張甜甜笑容后的春天的故事:有的是為發現春天而驚奇,有的是收獲的種子順利播種而快樂,有的是暢游在春風里而幸福而滿足……孩子們在春天里笑開了。
都說“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只有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機會去自主活動,才能使學生在活動中得到發展。”《春天的盛會》一課中,老師極力引導兒童采用多樣化的活動方式,如語言、繪畫、音樂、動作、表演等,表現與分享孩子對學生的認知。學生不但能用自己喜歡的各種方式留住春天,創造性地表現自己對春天的喜愛,并能在大家面前得以機會展示自己的特長愛好,體驗課堂的樂趣,收獲活動的成功感,一舉多得。
參考文獻:
[1]《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
[2]一年級《道德與法治教師教學參考用書》.
作者簡介:
黃敬欽,現就職于福建省廈門市何厝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