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故事教學法是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僅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還能夠強化學生對歷史事件的印象。本文研究則從歷史微故事角度著手,對其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的運用進行分析探索,希望能夠提升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歷史微故事;運用優勢;基礎課程改革
故事教學法主要是指將歷史故事作為教學素材,以再現、分析和評價故事為核心環節的歷史教學方法。故事教學法能夠更好的展現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讓學生更加深刻的感受歷史,分析歷史。基于歷史課堂教學時間有限的緣故,為能夠最大限度的發揮歷史故事的功效,本文則從歷史微故事角度著手,希望能夠豐富歷史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一、 歷史微故事的內涵
歷史學科,主要包括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諸多歷史事件。
歷史故事則屬于文學體裁,傾向于對歷史事件的描述,情節生動,內容形象。
歷史微故事,也可以稱之為“歷史小故事”。歷史微故事的核心在于“微”,短小精悍之意。歷史微故事主要是指符合歷史課堂教學實踐的,高度濃縮的,思想精煉,且能夠激發學生想象能力的歷史故事。
二、 歷史微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的優勢
1. 符合初中學生身心發展特征
眾所周知,歷史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必須考慮學生的身心發展特征和個體發展差異,并根據其身心發展特征選擇適宜的教學方法。初中學生處于青春期,較為敏感,浮躁心理、叛逆性格開始凸顯,容易接受新事物,好奇心理強烈。但初中學生同樣渴望求知,往往會在課外閱讀中涉獵歷史知識。初中學生大都希望閱讀歷史故事,同樣善于記憶與教材內容相關的歷史故事。教師教學實踐過程中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甚至讓學生自己來進行講述。以“玄武門之變”為例,如果僅僅是簡單的引入時間、地點、事件和原因,學生會感覺枯燥,但如果引入相關微故事,學生會興趣大增。
2. 適合初中歷史教材的編寫特征
初中歷史教材編寫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傾向,既有學生需要重點掌握的主體部分,也有部分擴展學生視野的“小故事”、“課外閱讀”等,還包括大量的圖片資料。在此其中,“歷史小故事”占據大量內容,既使得教材內容通俗易懂,更使得知識體系更加完整。以歷史教材《西晉的滅亡》為例,教材就引入“石崇與王凱攀比”的故事,盡管內容了了,但卻形象生動的展示出統治者的奢華腐敗情況。再以《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帝國》為例,羅伯斯庇爾使得法國大革命走向高潮,但卻又被后人推翻。教材主體部分雖有涉及,但僅僅簡要論述。在此情況下,教材引入“羅伯斯庇爾的墓銘”,將恐怖政策的情況進行詳細說明,學生就會非常清晰了解。
3. 符合基礎課程改革的實際需求
新一輪歷史課程改革的目的在于改變學生傳統學習模式。傳統歷史教學主要關注學生歷史具體知識的背述,評價更是側重于具體知識的記憶。但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歷史學系更加注重培養學生歷史核心素養,提升學生歷史思維。歷史微故事運用于歷史教學過程中,符合基礎課程改革的實際需求。
首先,學生根據相關主題,自己收集歷史微故事,“知其然”,這能夠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其次,學生對歷史微故事進行篩選、分析、解釋,即從知識整理到知識建構的過程,最終“知其所以然”。最后,學生將歷史微故事與教材內容相結合,達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可以說,歷史微故事僅僅是教學改革中的小小環節,但其在整個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運用卻會讓學生受益終身。歷史教學實踐應該靈活運用歷史微故事,提升學生歷史學科素養。
三、 初中歷史課堂運用歷史微故事的具體方法
(一) 課前導入
“好的開始等于成功的一半”,歷史課堂導入能否抓緊學生注意力,提升學生學習興趣,直接關乎整節課堂的教學效率。歷史課堂課前導入可以采取趣味性強烈、帶有懸念的歷史微故事來吸引學生,例如以《明朝的建立》為例,如果簡單羅列明朝建立者、建立時間、定都地點等,這節課堂會非常枯燥乏味。教師可以選取趣味性強烈的微故事導入新課,例如“放牛娃的春天”、“朱重八的奮斗”等,將學生學習興趣注重到朱元璋人物上。初中學生會非常好奇,朱元璋在當上皇帝后是如何鞏固自我統治的,如此就會轉移到君主權利強化角度。
(二) 課堂誘導
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平鋪直敘的講述固然能夠切中要害,強化主體,但卻無法激發學生的想象。教師在講述新課過程中,可以恰如其分的引入相關歷史微故事,引發學生思考。一般而言,這部分歷史微故事要結合歷史教材內容,較難以操作,一般而言主要由教師進行講述。例如在學習西安事變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大膽想象,猜測張學良和楊虎城兩人控制蔣介石后,國民黨內部會有哪些主張?中共主導和平解放西安事變后,學生可以再次猜測蔣介石會如何對待張學良和楊虎城。可以說,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合理想象,不斷猜測,既能夠激發對張學良、楊虎城兩位將軍的敬佩之情,又能夠實現歷史知識自我建構。
(三) 課尾探究
歷史課堂教學實踐結束的時候,同樣可以引入歷史微故事來激發學生探究,或者承前,或者啟后。承前的目的在于總結課堂教學內容,強化學生歷史理解。比如在學習《羅斯福新政》后,教師就可以講述羅斯福爐邊談話微故事,讓學生更加全面的了解羅斯福身殘志堅,力挽狂瀾的情況。通過歷史微故事的講述,升華歷史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歷史情感。啟后的目的在于激發學生想象,讓學生在課下探究下一內容。例如學習南北戰爭后,學生會非常敬佩林肯總統。美國南北戰爭再次維護了國家統一,促進經濟發展。在課尾,教師則可以引入關于林肯的歷史微故事,讓學生思考,提升學生歷史分析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價值理念。
四、 結語
歷史故事應用于初中歷史課堂的優勢在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從而便于學生知識建構。國內外相關研究已經證明,將歷史故事作為學習切入點,的確能夠激發學生的探究活動。不過歷史故事與歷史課堂并不等同,教師在教授過程中必須分清主次,發揮歷史微故事的優勢,展現歷史學科的基本魅力。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歷史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6-7.
[2]趙士祥.“神入”歷史與理解力培養的教學研究——以歷史故事的教學價值為例[J].歷史教學:中學版,2012(6):6-13.
作者簡介:
李玲,重慶市第三十二中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