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幸
摘要:經過多年改革發展,以國有商業銀行為代表的中國銀行業已經搭建起完整的公司治理架構,在風險管理理念、風險戰略、風險偏好、風險管理技術等多方面,初步實現了與國際接軌,風險管理能力也獲得明顯的提升。但部分商業銀行、特別是中小銀行在風險管機制建設中仍存在一些突出的問題與不足,還不能充分滿足復雜的經濟金融環境的客觀要求。
關鍵詞:商業銀行,風險管理機制,公司治理架構和體系,主要問題
一、基礎不穩固,公司治理有效性有待提升
雖然我國多數商業銀行已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公司治理架構和體系,但治理實效有待提高,風險管理的基礎有待進一步鞏固。一是公司治理“形似而神非”。大股東在公司治理中占據主導地位,中小股東參與公司治理的保障機制不健全,普遍存在“搭便車”的心理,難以在董事、監事等人員選任以及公司發展戰略等事項中發揮作用。董事、監事在履職過程中也普遍存在類似情況。二是董事會的風險管理職能不足。董事會履職主要集中于一般的信息披露事項,局限于審議報告和總體風險數據,對商業銀行的風險特性缺乏實質性了解和前瞻性判斷,難以結合本行實際制定科學有效的風險管理戰略。三是監事會的監督作用不夠。監事會在履行職工作中普遍存在履職時間少、專業能力不足、獨立性較差等問題,難以有效履行對董事會和高管層的監督職能,加劇了“內部人控制”現象。四是激勵機制出現偏差。股東和管理層對風險管理的重要性和風險管理的價值認識不到位,片面追求短中期凈利潤和經營績效,忽視風險管理和長期利潤,使得商業銀行的經營管理行為出現一定的異化。
二、認識不到位,風險管理理念尚未深入人心
我國多數商業銀行成立時間較短,風險管理起步較晚,對風險管理的重視程度尚顯不足,并呈現出自上而下逐級弱化的趨勢。一是對風險管理的作用認識不到位。長期以來,我國處于存貸款利率管制的狀態,商業銀行有較為穩定的利差,雖然近年來存貸款利率逐步市場化,但市場化程度依然較低。在商業銀行的利潤來源中,規模因素對利潤的貢獻較大,導致商業銀行擴大規模經營的沖動較為強烈,搶占市場、擴大規模、忽視風險管理反而成為商業銀行的理性行為。一方面對風險的隱蔽性、長期性認識不到位,忽視集中度、流動性等基本的風險管理要求,難以有效貫徹落實風險防控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對風險管理的經濟價值認識不到位,片面的將風險管理工作視為經營成本,將風險管理作為被動防范風險的措施和手段,尚未真正樹立主動管理風險和經營風險的意識。二是過分追求當期利潤指標,忽視風險管理基礎工作。在業績考核的引導下,當期利潤成為商業銀行各級經營機構的主要任務目標。銀行內部對風險管理重視程度自上而下呈現逐級弱化趨勢,尤其是部分基層營業機構,將經營和風險管理對立起來,片面認為風險管理阻礙了業務發展的效率,在日常工作中對風險管理不重視、不配合,不能有效落實風險管理的主體責任。三是對合規管理要求認識不到位。合規要求是監管部門對商業銀行風險管理提出的底線要求,是對商業銀行長期風險管理經驗的總結。但部分商業銀行對合規管理的理解存在偏差,片面認為其是對商業銀行具體業務經營的限制,對監管部門的合規要求持抵制或消極應對態度。
三、知行不一致,風險管理戰略和風險偏好難以有效實施
一是目標不明確。多數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戰略目標和風險偏好偏重于定性描述,僅是一種口號式的表述,停留在文件層面,缺乏定量控制目標,難以有效指導具體的經營和風險防控工作。二是缺乏一致性。風險管理戰略目標和風險偏好,與自身的業務戰略定位、市場地位等相脫節,缺乏一致性。如部分中小銀行的風險偏好基本與大行一致,與其自身的實際發展情況明顯不符。三是同質化突出。多數銀行的實際控制人為各級政府,高管人員選配主要由政府部門決定,其對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和持續擴大市場份額的需求強烈。股東和高管的風險偏好和戰略目標趨同且趨于激進,同質化問題突出。四是穩定性較差。部分銀行的風險管理戰略目標和風險偏好變化較為隨意,易受董事長、行長等主要高管人員變動的影響,難以持久穩定。五是落實不到位。風險偏好描述與實際管理情況明顯不一致。如多數中小銀行在風險偏好陳述中明確為“審慎”,但在經營指標制定上仍較為激進,無法將風險偏好目標通過分解、傳導,內化為各職能部門、業務單元和分支機構的行為目標。此外,在風險偏好和風險管理戰略出臺后,配套措施也較為有限,難以有效保障和支撐目標的落地實施;而且,多數銀行缺乏評估反饋機制,對風險偏好和戰略實施情況的監測跟蹤不到位,導致風險偏好和戰略對基層經營機構的約束有限,難以有效評估風險偏好和風險管理戰略的有效性。
四、引導功能弱,風險管理文化有待培育
一是部分銀行風險管理文化尚未成型。風險管理文化主題不突出,對基層營業機構和員工的教育和引導作用不明顯,難以與其日常經營管理活動形成有效結合。二是對風險管理文化的宣傳教育不到位,基層員工對風險管理文化了解有限,尚未真正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三是風險管理文化的考核導向作用缺失,對員工的約束效果有限。部分銀行對違規違紀行為處理不嚴格,難以發揮懲戒作用。四是合規文化相對弱化。部分商業銀行對合規要求重視不夠,存在主觀上“踩紅線”,合規要求讓位于階段性業務發展訴求的情況。
因此,我國商業銀行需要借鑒國外主要銀行的經驗,建立以風險管理能力為核心的商業銀行競爭力評價體系,加強風險管理機制建設,不斷優化風險管理機制的構成要素,提升各要素的整體協同能力,提升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水平。
參考文獻:
[1]劉曉勇,商業銀行風險控制機制研究,金融研究,2006年第7期,81-88。
[2]徐秀華,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機制研究,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
[3]楊軍,風險管理與巴塞爾協議十八講,中國金融出版社,2013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