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偉 胡彥宏 焦長凱 頓春垚 陳偉 陳貝貝



摘要:測定了湖北恩施富硒區7個樹勢好、產量高的本地種源群體自然散生核桃堅果的主要物理性狀。結果表明:各實驗組果徑有較大差異,其中E5組縱徑最大,平均達42.31mm,E6組橫徑最大平均為40.40mm;各實驗組殼厚及出仁率有較大差異,E5組殼最薄,平均為1.18mm,E5組出仁率最高,達到0.55。對比分析了各實驗組主要物理指標,對未來該地區核桃栽培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核桃恩施富硒物理性狀分析
中圖分類號:S6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8)05-0107-02
1 引言
核桃(Juglans regia)又稱胡桃,羌桃,為胡桃科胡桃屬植物,是重要的堅果和木本油料樹種,在我國廣為分布。核桃堅果是人類取食利用核桃植株的主要部分,營養價值豐富,富含蛋白質、脂類和糖類,其中86%的脂肪是不飽和脂肪酸,其富含多種微量元素和維生素B6、葉酸和維生素B1等多種維生素,對人類健康價值很大。其堅果的品質與土壤、氣候、核桃品種等多種條件有關。不同硒賦存條件土壤對植物生長發育有影響,而當前關于核桃的相關文章主要集中在核桃種源的探索Ell、栽培技術對生長特性的影響[2-3]、核桃自身生理學特性的表現[4]、育種技術的探索[5]以及屬內親緣關系[6]的研究上,僅杜登科[7]簡略闡述了核桃富硒生產技術,指出在核桃富硒生產過程中,科學施硒及采收處理等栽培技術手段的采用可明顯提高核桃堅果品質和產量。本文以恩施富硒區自然散生核桃堅果為研究對象,以影響堅果品質較大的部分性狀為主要測定因子,對比分析不同散生區域核桃單株堅果品質的差異,以期為富硒區核桃品種選育和栽培研究提供參考。
2 材料與方法
2.1 研究區概況
湖北省恩施市位于湖北省西南邊的武陵山區,是知名的富硒區。屬亞熱帶季風性山地濕潤氣候,境內年均氣溫16.2℃,年平均降水量1600mm,平均海拔5001000m。土壤以水稻土為主,主要有紅壤、紫色土、黃壤、石灰土和黃棕壤。土壤成土母巖以石灰巖為主,伴有頁巖、石英砂巖、紫色頁巖、第四紀粘土(高嶺土)、河流沖積物等。土壤全硒含量1.28~10.78mg/kg,有“世界硒都”的美譽。采集地土壤含硒量為0.4~3mg/kg。
2.2 實驗方法
本實驗通過恩施市核桃主產區資源調查與種質資源收集,采集了7個樹勢好、產量高的本地種源群體自然散生核桃堅果,對其進行了主要農藝性狀與形態標記觀察。實驗材料依次編號為E1-E7,并將每個樣品中大小介于平均水平的核桃堅果500g放入烘箱中在80℃條件下烘干,用于物理性狀的測定。
2.3 數據測定
以游標卡尺測定核桃縱徑Z(平行于果實經線)與橫徑H(果實中部垂直于縫合線平米最寬位置)、殼厚K(內果皮厚度),以分析天平測定果殼G(內果皮)與果仁重量R。通過計算可得出仁率C=R/(G+R)。
2.4 數據分析
以Excel軟件對數據進行前處理,以Oringe軟件分析核桃堅果物理性狀參數與目標變量間的函數關系。
3 結果與分析
3.1 不同散生群體核桃堅果縱橫徑差異比較
將實驗各組核桃果徑測定數據差異進行顯著性分析,結果如圖1,E2、E3、E4、E5四組核桃縱徑顯著大于E1、E6、E7三組,其中E5組縱徑最大,均值達42.31mm,E1組縱徑最小,均值為36.18mm。E2、E6組核桃橫徑較大,其中E6組橫徑最大,平均為40.40mm,E2組橫徑平均為mm,其橫徑與其他各組相比較差異較顯著;E1組核桃橫徑最小,平均為32.97mm。
3.2 不同散生群體核桃堅果縱橫比差異比較
根據數據分析結果(表1),不同組橫徑與縱徑并不成比例,以核桃縱徑Z與核桃橫徑H之比來進行計算縱橫比,E1、E2、E6、E7四組核桃縱橫比接近1,即其縱徑與橫徑差別較小,但E3、E4、E5三組核桃縱橫比偏離1較遠,縱徑與橫徑相差較大,E6組較其余各組有顯著區別,其橫徑大于縱徑。核桃橫徑與縱徑大小是其單果重的參考指標,為提高單位產量,應選擇果徑較大的核桃母樹進行繁殖。
3.3 不同散生群體核桃堅果果殼厚度差異比較
殼厚是評價核桃堅果品質的主要參考指標之一,對實驗各組核桃堅果殼厚的測量結果如表2,綜合分析各組E2、E5、E6三組果殼較薄,其中E5組最薄,平均為1.18mm,與E1、E3、E4、E7存在顯著性差異;E1、E3、E4、E7四組果殼較厚,其中E3組最厚,平均為1.33mm。
3.4 不同散生群體核桃堅果出仁率差異比較
出仁率高低直接影響核桃可食用部分重量,是核桃堅果品質的主要參考指標之一。實驗各組出仁率進行測算結果如表2,E3、E4、E6、E7四組出仁率較低,其中E3組出仁率最低,平均為0.48,與E1、E2、E5存在顯著性差異;E1、E2出仁率較高,其中E1組出仁率最高,達到0.54。
4 討論與結論
根據研究結果,本區域核桃品質與國內其他地區區別不大,根據《核桃堅果等級標準》在橫徑指標上,實驗區全部7組核桃均可達到特級水平。本實驗E1、E5組出仁率可達國家標準的特級水平,其余各組均在工級水平。由此可見,在恩施富硒區種植核桃,品質較好,可以進一步開發。E5組果徑、殼厚及出仁率指標均突出,值得進一步研究利用。
恩施富硒區不同的自然散生核桃果樹所產堅果,果徑大小、殼厚、出仁率均有較大區別,這說明本地核桃的栽培品種有較大的改良空間,應對適宜本地栽培的核桃種質資源進行收集和篩選,通過連續選育本地優良核桃單株進行擴繁推廣,使核桃栽培的整體產量與品質有大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郗榮庭.中國核桃(Juglans regial)起源考證[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1990(1):89~94.
[2]王明臣,黎世杰,馬云攀,等.核桃生長特性及栽培技術[J].中國園藝文摘,2013(9):190~190.
[3]馮連芬,呂芳德,張亞萍,等.我國核桃育種及其栽培技術研究進展[J].經濟林研究,2006,24(2);69~73.
[4]張志華,高儀,王文江,等.核桃光合特性的研究[J].園藝學報,1993(4):319~323.
[5]韓華柏,何方.我國核桃育種的回顧和展望[J].經濟林研究,2004,22(3):45~50.
[6]吳燕民,裴東,奚聲珂,等.運用RAPD對核桃屬種間親緣關系的研究[J].園藝學報,2000,27(1):17~22.
[7]杜登科,鄧正春,吳仁明,等.核桃富硒生產關鍵技術[J].作物研究,2015(s1):792~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