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娟
【摘要】根據ESP(專門用途英語)理論,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英語教學具備ESP特性,可稱為“漢語國際教育英語”。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培養的學生需要具備將來進行對外漢語教學的技能,其中包括與非漢語母語的學習者用英語溝通的能力。該專業英語課的教師應根據此專業特點做好在語音、文化、詞匯、教學法等方面的教師準備,以期培養出適應新時代要求的面對雙語學習者或多語學習者進行對外漢語教學的人才。
【關鍵詞】ESP 漢語國際教育 英語教學 教師準備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9-0103-02
1.ESP概念
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概念是1964年Halliday在《語言科學與語言教學》(The Linguistic Sciences and Language Teaching)中提出的,原書中指出ESP即:“English for civil servants, for policemen, for officials of the law, for doctors and nurses, for specialists in agricultures, for engineers and fitters”,即指與某種特定職業、學科或目的相關的英語, 即“專門用途英語”, 并提出要根據學習者的具體需要來決定教學內容與方法。
2.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英語課特點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即原來的對外漢語專業,在高校的設立可以看出漢語在當今世界舉足輕重的意義。該專業的畢業生應具備良好的文化傳播技能、跨文化交際能力,適應漢語國際推廣工作,應是勝任多種教學任務的高層次、應用型、復合型、國際化專門人才。據此,跨文化交際能力、復合型、國際化的要求都證明了該專業的畢業生需要有對外交際并得體交際、教學漢語的能力。因此該專業的英語課就應該是屬于ESP教學的一種,可稱為“漢語國際教育英語”。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英語課的教師應充分考慮該專業學生將來要面臨的教學對象,即非漢語母語的雙語或多語學習者,從而來進行教學上的重點以及教師準備。Belcher & Lukkarila(2011)認為,教學效果的好壞與教師對學習者身份的了解程度有關,因為教師必須要知道學習者想成為什么的人。
3.漢語國際教育專業英語教學的教師準備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英語教師應在語音、詞匯、文化、教學法方面做好了解研究前沿、豐富自身知識、不斷提高專業素養的教師準備。
英語是世界語言,英語學習中的語音語調非常重要。如果沒有正確的發音,會導致教學的錯誤進行,從而嚴重影響教學效果。因此,作為漢語國際教育專業英語教師自身就需要有非常標準的英語發音,盡力提升音準音美,向地道的英語本土語言者的發音靠齊。
詞匯是語言的基礎,詞匯量的具備才能遣詞造句,有效進行聽說讀寫的溝通。漢語國際教育專業英語教師自身要有海量詞匯量儲備,才能輸出給予學生“一杯水”。詞匯量的海量具備可以讓教師在教學中給予學生詞匯對比,新舊詞替換等方式加深印象。其次,還應根據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將來對外漢語教學的特點,專門輸入漢語教學中英語輔助教學時常用的英語詞匯和課堂用語。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在教授語言的同時,不可避免要進行文化的輸入。但與過去普通英語教學不同的是,由于漢語學習者多是來自亞洲其他各國,而不是英美為主,所以漢語國際教育專業英語教師在文化知識的輸入上就應當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多以“一帶一路”沿線的亞洲其他各國如越南、泰國、緬甸等的文化輸入為主,從而讓學生更多了解這些國家的文化風俗,避免文化休克現象的出現,更好地進行將來的對外漢語教學。
教學法是任何教學中都需要注意和修養的。面對不同的教學對象,英語和漢語同作為第二語言的身份,在其教學法上亦是相通并可以相互借鑒的。漢語國際教育專業英語教學實際是可以屬于TESOL(對外英語教學)的,由于TESOL起源于美國,并已有相當豐富的研究和成熟可借鑒的教學方法,因此,如果在漢語國際教育專業英語教學中教師運用TESOL中有趣有效的教學法,實際正是潛移默化地給予學生教學法的傳遞和啟示。
4.結語
根據ESP理論,英語教學應從學生的實際需求和特點出發。ESP教學是必然的發展趨勢,高校中的各學科都可以研究開設ESP與學科結合的專門用途英語課程,更好地為培養國際化、復合型人才服務。
參考文獻:
[1]熊川武.反思性教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2]文秋芳.大學英語面臨的挑戰與對策課程論視角[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2(02).
作者簡介:
馮娟(1982-),女,漢族,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雙語及TESOL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