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常偉 徐婷婷
摘 要:防范和治理高校網絡謠言是凈化校園環境的重要保障。本文通過分析高校網絡謠言管理結構單一、體制僵化的突出問題,提出發揮大學生管理主體意識,提高大學生防范意識和辨別能力,同時鞏固和提升校園文化軟實力和校園治理硬實力,積極探索防范高校網絡謠言的新路徑,從而構建高校網絡管理長效機制。
關鍵詞:網絡謠言 大學生 防范與治理 網絡誠信
中圖分類號:D4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08(a)-0247-02
1 建立網絡誠信制度,發揮大學生管理主體意識
誠信制度是規范高校網絡秩序的道德支撐手段,“有章必循,有諾必踐”這是網絡誠信制度建設的基本原則。網絡謠言與客觀事實往往是相伴而行,然而謠言終將被事實所否定,周而復始,而每當網絡謠言被揭穿后,人們通常會質疑網絡的可信度,但更為嚴重的是造成人與人之間可信度的缺失[1]。因此為了避免網絡謠言所帶來的人與人之間的信任缺失,甚至道德淪喪等負面影響,大學生在掌握第一手資料時,應該立足于客觀事實,充分進行社會調研,同時積極履行網絡誠信制度,發揮大學生網絡管理主體意識,以主人翁的身份去凈化網絡環境。2014年,海南大學傳播學研究中心主任畢研韜認為“建立網上行為信用制度是值得期待的新探索,網絡運營商可視用戶的信用情況區別對待。”實現線上線下雙管齊下多方防控體系,實現政府、社會、個人誠信主體建設的多元化。網絡空間中的主體自由應該是建立在道德法律為支撐的自由,而良好的誠信體系的建立能夠有效地防控網絡謠言。讓大學生秉承誠實守信原則,堅持自己的立場,堅定自己的信仰,在網絡謠言的亂象中及時發現新的輿論跡象,消除網絡謠言和主觀偏見的束縛。2012年11月17日在社會引起強烈反響的網絡謠言“于丹在北大被轟下臺”事件迅速發酵傳播,但是鑒于北京大學校方不便于就此類事件發表官方聲明,北大學生親歷者通過發表微博“關于于丹被哄——北大昆曲雅集上發生了什么?”來還原事實的真相,讓公眾在短時期內獲知事情的真實經過,維護了北大師生形象。因此,高校大學生要積極發揚勇于探求真理的勇氣,努力提高信息辨別能力,提高其在網絡世界中的自我管控意識,堅持適度原則,注重質量互變規律。讓假象寸步難行,讓真理告白于天下,履行網絡參與主體的應盡義務,充分發揮學生管理主體意識,加強自我防范凈化網絡開放平臺,負責任地對社會公眾進行“廣播”,這是促進網絡媒體健康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2]。因此,大學生在辟謠的過程中應該努力堅定自己的立場,秉承誠實守信的原則,勇于探索真理,拿出不為謠言所動的魄力,提高自己心理認知和感悟能力,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鞏固和提升校園文化軟實力。
2 完善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服務平臺
網絡謠言在校園的傳播對大學生自身素質的成長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就防范和治理網絡謠言總體趨勢而言,重在疏而不在管,治理過程應集政府主管部門、學校的校長、學管隊伍、思政工作者、學生干部等多方面的合力[3]。尤其要發揮教師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導作用,應努力提高教師隊伍的網絡素質培養,幫助大學生提升大學生防范意識和辨別信息真偽的能力,尤其是在高校網絡環境的治理中結合大學生自身和校園文化雙重維度提高大學生的防范和治理意識,建立網絡咨詢、網絡心理培訓機構,形成網絡監管快速反應機制,營造健康網絡環境。構建“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多元化的教育新路徑,以社會實踐為載體,以大學生思想政治為主線,以優化高校校園網絡環境,提升學生素養為重點。積極開展“共建網絡安全,共享網絡文明”為主題的各種校園活動,努力地提高宣傳網絡辟謠宣傳力度,培養學生能夠透過事物現象把握事物本質規律,探尋事物的本來面目,理性地接收和發布每一則消息,不盲目跟從和轉發,打破網絡謠言的虛假外衣,避免網絡謠言在高校肆無忌憚地傳播。通過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媒介透析事情的真相,借助互聯網平臺,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4]。在辟謠的過程中,一方面大學生努力堅定自己的立場,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秉承誠實守信的原則,勇于探索真理,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拿出不為謠言所動的魄力,提高自己心理認知和感悟能力,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鞏固和提升文化軟實力。同時努力整合高校網絡道德自律意識,保障網絡道德實踐活動質量,規范社會治理體系,凈化網絡環境,提升校園治理硬實力,為高校大學生提高道德自律教育提供優越的校園環境。
3 增強校園網絡治理硬實力,凈化校園網絡環境
首先,凈化校園環境要完善網絡法律法規,即通過硬性規定要求網絡參與主體要恪守自己的道德準則,做到表里如一,言行一致。這反映出主體與其言行及其責任的高度對應性[5]。通過對應法則整合高校大學生網絡道德自律意識,保障網絡道德實踐活動質量,規范社會治理體系,凈化網絡環境,要通過完善網絡法律法規進一步提升校園治理硬實力,規范網絡謠言的制造者和傳播者,為高校大學生提高道德自律教育提供優越的校園環境。近年來,網絡信息傳播的法律體制得到快速發展,但是仍然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如法律、法規對現實問題覆蓋范圍相對狹窄,沒有對造謠者、傳謠者等主體進行全面的、系統的規范[6],缺乏對于捏造、散布虛假事實的網絡信息服務提供者的行為進行約束。某些學生為了提高“知名度”,借助于網絡媒體,在未核實信息準備性的前提下,盲目發動虛假信息,并造成不良的社會影響,其行為必然遭到行政處罰,甚至法律嚴懲。2017年2月3日,違法行為人王某蓄意編造《大連某高校學生在青島被綁架,報警被敷衍》的網絡謠言,因構成散布謠言,故意擾亂公共秩序被發布虛假信息的網站已通報屬地公安機關依規處理。在充分發揮法律對優化網絡環境保障作用的同時積極發揮道德約束的作用,努力實現對高校網絡謠言法律保障和道德支撐雙管齊下的約束體制。
其次,推廣實行網絡實名制,彌補網絡虛擬弱項特征。網絡環境的虛擬性成為網絡謠言產生的溫床,網絡參與主體為了宣泄自己的情緒忽視了道德和法律的約束。2015年2月4日,國家出臺《互聯網用戶賬號名稱管理規定》“賬號管理按照‘后臺實名,前臺自愿的原則,充分尊重用戶選擇個性化名稱的權利,重點解決前臺名稱亂象問題”。進一步規范了互聯網、用戶的服務和使用行為。防范和治理高校網絡謠言應通過積極推廣實行高校網絡實名制克服網絡虛擬性特征,揭開網絡世界中到處是自由行動人的神秘面紗,2012年“北大學生實名舉報學生會”在平息“夢桃源奸淫事件”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可見,網絡實名制在踐行的過程中旨在完善校園網絡管理職能,凈化校園網絡環境,履行網民應盡義務,承擔應盡職責,構建和諧校園網絡文化。
網絡謠言表面上受偶然性的驅使,實則有其內在的必然性。筆者通過對高校大學生群體與網絡謠言內在聯系的研究,分析了大學生網絡謠言產生的誘因、高校網絡謠言的危害,與高校大學生的具體實際相結合,通過建立網絡誠信制度,發揮大學生管理主體意識,實現多元化的治理體系,使得“互聯網+”朝著有利于學生的方向發展,避免異化現象的出現。
參考文獻
[1] 方建宏,楊芳.網路謠言中大學生公民責任缺失現狀及成因分析[J].西南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5 (3):101.
[2] 邊寶林,楊開云.網絡謠言對高校大學生影響問題研究[J].山西青年,2013(22):129.
[3]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258.
[4] 王亞玲.關于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若干問題的思考[J].理論前沿,2007,495(6):26-27.
[5] 羅湘香,石卉.社會管理視域下網絡謠言治理[J].今傳媒, 2014(10):29.
[6] 張琛,王小平.群體視域下網絡謠言結構探析[J].山西師大學報,2015,42(9):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