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們世代承襲的活態文化遺產,強調的是以人為核心的技藝、經驗、精神,但因為它自身的脆弱性和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破壞下,非物質文化遺產急需保護。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到大學英語課堂中,就是將保護工作與教育相結合,與英語專業培養緊密相連。本文簡要講述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狀,并分析了如何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英語課堂教學中去,通過這種方式延續了民族文化的生命記憶,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
【關鍵詞】英語;課堂教學;非物質文化遺產;方式
【作者簡介】孫雪峰(1978.03-),男,重慶文理學院國際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英語教育。
【基金項目】本研究得到重慶市高等教育學會2017-2018年高等教育科學研究課題(項目編號:CQGJ17107B)和重慶文理學院2016年校級科研項目(項目編號:Y2016FY55)的資助。
一、英語課堂教學引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
1.英語課堂是大學必修課程,通過英語課堂教學的方式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引入學生的學習生活中,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了一定的接觸。有些院校或是專業已經開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工作,但是局限于自己的專業。英語課程相較于其它專業課程來說,有更廣闊的平臺,英語是每個大學生都要學習的課程,而且英語對于學生來說未來的發展需求更大一些,相對應的它也比較受學生的關注一些。通過英語課堂給學生們引入非物質文化遺產,能直接打破專業的界限,比如理工科的學生便很難接觸到此類,給學生們更直觀的接觸到非物質文化遺產,能有效地全面、深入滲透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2.把非物質文化遺產引入英語課堂的重要性還體現在英語課堂教學面臨的諸多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上,從上課效果上看,很難引起學生聽課的興趣和深刻的印象;從上課方式來看,注重知識講授而輕視師生互動和實踐載體運用,難以達到優質的教學效果,因此,引入一個新的內容到英語課堂中去,既能增強學生的上課興趣,架起師生互動平臺,又能吸引學生關注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問題。
二、英語課堂教學引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方法探究
課堂教學是高校人才培養的主要手段和方式,非物質文化遺產要融入到英語課堂教學中去,就需要拓展教學模式,創新教學方式,開發相關課程內容,改進校本教材。
1.英語教師需要有足夠的知識儲備,提升教學能力。
(1)教師需要增加知識儲備。英語教師是英語課堂上的主講者,是整個教學的組織者。教師在課堂上講授文化知識,指導學生專業課程的學習時,要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教學時,就需要教師本人有充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儲備,掌握學生的學習規律、思維特點、情趣愛好等。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發揮自己的個人魅力,掌握傳播知識的技能、技巧,因材施教,合理的安排教學課程,做好課堂上專業知識與“非遺”知識的調控,使課堂的重難點得以突出。
(2)安排好合理的教學,做好教學設計。教學課程中巧妙地運用好素材,教學也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不能零散的知道“非遺”,而是要系統地了解“非遺”,明確它的價值,將專業教學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適當的相結合,構建良好的教學設計,不能過于側重英語教學而忽視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樣達不到效果,同時也不能偏重非物質文化遺產,而忽視英語本專業的學習。
2.學生開展自主探究,在英語基礎上學習非物質文化遺產。在英語課程教學中,學習某一個板塊內容時,教師可以提前做好相關“非遺”資料的查找工作,以“非遺”的某個內容放一個視頻或是英文資料,讓學生們對此提出問題或展開討論,進行英語之間的對話練習。由此并可以深入探討,用英語講述自己身邊或是小時候的相關經歷或見識,不僅達到了英語教學的目的,同時也起到了擴展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教師在進行此類活動時,可以分成幾個小組討論,帶動學生積極性,進行自主探究。將“非遺”與英語課程學習相結合也能鼓勵學生上課時積極發言,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3.運用信息技術,增添課堂色彩。
(1)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現代教育技術學相結合。社會經濟發展帶給教學的便利也有很多。它提供了新的教學方式,在英語課堂上,使用電子課件講授知識,音頻、視頻、圖片的運用能大大提高教師的教學效果,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學習也可以運用這些手段,在教學中用信息技術再現“非遺”,這樣才能帶給學生以更大的沖擊力,直觀的帶給他們試聽方面的感受,比枯燥的口頭講述更能提高他們的興趣。
(2)注重網絡教學,建立“非遺”資源庫。信息網絡的普及為教學提供了便利,英語教師在課堂之外,可以給學生們提供一些外文非物質文化遺產網站,方便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也能增加英文閱讀量。同時,根據課程的需要,也可以搭建網絡平臺,將課件、知識拓展、資料共享,安排部分人員搜集“非遺”的相關文章,上傳到英語班級群中,也可以進行適當的分類。
4.營造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學習氛圍,提供學習保障。
(1)英語教師在進行英語課程教學中,可以搜集一些“非遺”的外文視頻,有針對性的訓練他們英語聽力的同時也能增強他們的知識儲備,在放松之余還可以提高他們的上課積極性,這對于當代高校英語課堂現狀也不失為一個有效的解決方法;讓他們觀看一些紀錄片,更能直接地促進他們對“非遺”的了解,增強他們的綜合素質。
(2)在布置作業時,教師可以選擇一些以介紹“非遺”為主題或觀看相關影片之后的感想這類的作文,既能直接促進學生去搜集了解相關知識,也能在繁雜的英文翻譯中得到本專業課程的訓練。同時,英語教師也可以進行專題演講或講座,讓學生參與其中,用自己的思維去品味知識,進行學術交流與探討,能夠促進“非遺”的有效傳播。
參考文獻:
[1]董亞芬.我國英語教學應始終以讀寫為本[J].外語界,2003(1).
[2]謝章華.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互動研究[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 2006(6).
[3]張衛民.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新路向——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研究[J].民族藝術研究,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