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芳
【摘要】隨著高等教育的發展,貧困大學生群體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尤其是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更是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重視。受經濟因素影響,多數貧困大學生存在自卑、封閉、不善交往等特點,這一個性特征極不利于其成長與發展。有效破解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成為當務之急。本文通過提供經濟救助、重視心理疏導干預、優化校園成長環境的干預措施,有效干預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
【關鍵詞】貧困 大學生 心理健康 干預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9-0175-02
隨著高等教育的蓬勃發展,貧困大學生群體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尤其是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更是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重視。近年來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頻發,嚴重影響了學生自身的成長與發展,并且對社會發展也帶來了極為不利的影響。重視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成為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
根據對河南某高校350名大學生做的關于家庭經濟狀況的調查顯示,將近70%的學生來自普通家庭,其中,有近30%的學生來自貧困家庭或者特困家庭。研究發現,當代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主要表現為自卑心理嚴重、性格敏感且行為拘謹、自我封閉以及人際交往能力差幾大方面。針對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重視對其進行心理健康干預成為重中之重。
第一,加強經濟救助干預。一方面,政府、社會與高校應重視對貧困大學生的經濟扶持。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健全學生資助制度,使絕大多數城鄉新增勞動力接受高中階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據《2017年中國學生資助發展報告》顯示,2017年,政府、高校及社會設立的各項高校學生資助政策共資助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學生4275.69萬人次,資助資金1050.74億元。2017年,各類助學金共資助全國普通高校學生982.63萬人次,資助金額312.03億元,占高校資助資金總額的29.70%。另一方面,政府、高校與社會應構建三位一體的經濟救助體系。高校內部成立貧困生資助機構,健全貧困大學生經濟資助制度,完善貧困生救助“綠色通道”。2017年秋季,通過“綠色通道”入學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127.66萬人,占當年報到新生總人數的15.11%。此外,應充分發揮社會團體與個人的作用,設立“愛心基金”來資助貧困生。對貧困生的經濟扶持應注意保護其自尊。
第二,重視心理疏導干預。多種形式的心理疏導是解決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重中之重。一方面,高校應做好心理健康建檔工作。對新入學的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普查,對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分類歸檔,并建立動態心理檔案。同時,應重視對貧困生定期進行心理健康普查,以便于及時發現問題并治療。另一方面,高校應重視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注重貧困生的人格健康培養,日常關注貧困生的學習及生活,提升其自信心;重視開設心理健康課程與講座,通過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其自我調控與抗挫能力。此外,重視貧困生的心理咨詢與疏導工作,可通過團體及個體輔導的形式對貧困生進行情緒與交往心理調節。
第三,優化“環境解困”干預。學習及生活環境對于貧困大學生有極大的影響,及時優化成長環境有助于幫助貧困生擺脫危機心理。一方面,優化學校心理環境,為貧困生提供平等的交往平臺。良好的成長環境有利于學生的成長與發展。高校應積極建設健康、積極的校園文化,為貧困生心理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良好的校園文化應給予貧困生更多的人文關懷,注重人格平等。同時,高校應重視班集體的文化建設,營造溫馨和諧的人際交往空間,注重師生與生生交流,消除貧困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的戒備心理。另一方面,高校可借助豐富多彩的文體與學術活動,擴大貧困生的交際范圍,使其感受集體的溫暖,培養其樂觀向上的積極心態。
當前,社會的多元化發展使得心理健康問題日益突出,尤其是貧困大學生更是被列為心理問題多發的群體。相對艱難的成長環境在讓其自立自強的同時,更是培育了其敏感多疑、自我封閉的個性特點,這極不利于貧困大學生健康的成長與發展,甚至會引發惡性社會問題。因此,關注貧困大學生群體,通過多種途徑對其心理健康進行干預成為當務之急。破解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困局,既需要政府、高校以及社會多方提供有力的經濟支持,也需要高校內部營造積極健康的成長環境,更需要高校重視貧困大學生心理疏導工作。通過多方聯動、多管齊下的有效干預,切實解決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培養其積極樂觀的心態。
參考文獻:
[1]祝文明.大學貧困新生心理健康問題誘因及干預研究[J].廣西教育,2018(07).
[2]胡卓理.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6.
[3]童偉忠.論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危機及預防干預機制的構建 [J].浙江理工大學學報,2006(12).
[4]樊超.高校大學新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干預研究[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