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圖書館的主要職責是傳播歷史文化,有力支持大學生的文化學習與科學研究,促進當代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最近幾年,我國信息技術與互聯網技術得到了迅猛發展,當前已經深入到高校圖書館的應用當中,為圖書館的快速發展創造了有力條件。尤其是隨著我國“互聯網+”模式的不斷涌現,高校圖書館發展不可同日而語。本文主要研究了“互聯網+”時代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活動,提出了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活動的主要措施,希望有利于推動高校圖書館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互聯網+”;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活動
高校圖書館的主要服務對象是學生,其主要職責是為大學生提供閱讀研究。隨著我國互聯網技術的快速崛起,圖書館傳統閱讀推廣模式已與時代發展不相適應,不能為大學生閱讀提供針對性服務。因此高校圖書館必須及時創新發展理念,轉變圖書閱讀推廣模式,充分借助互聯網技術,宣傳閱讀推廣活動。
1 “互聯網+”閱讀推廣的概念
1.1 閱讀推廣
閱讀推廣指的是在為大學生提供傳統閱讀服務的同時,極大擴充閱讀范圍、閱讀群體、傳播途徑,使圖書館資源彰顯自身效能,為更多的大學生提供豐富的知識。閱讀推廣主要包括下面意義:第一,傳播途徑多元化。圖書館的傳播途徑要力求實現多元化,如在線閱讀、知識推送、創建討論群等,讀者可以結合自身閱讀需求選擇合理的閱讀方式,有利于傳播更為豐富與完整的知識;第二,為大學生開展個性化閱讀創造條件,在深入研究大學生個性化閱讀需求的前提下,對圖書館進行合理分類,針對不同大學生群體推薦不同的種類[1]。第三,遵循大學生的閱讀習慣,實現個性化閱讀推廣。由此表明,基于“互聯網+”平臺,圖書館服務與大學生閱讀需求實現了深度融合,使圖書館資源發揮了最大作用。
1.2 “互聯網+”
最近幾年,我國互聯網技術得到了迅猛發展,人們的生活生產已經離不開移動互聯網的支持,傳統產業與服務不能順應社會發展。在這種情況下,有關產業必須進行改革與創新,實現傳統行業服務與互聯網的深度結合,由此出現了“互聯網+”的概念,當前已經得到了國內外大量專家學者的廣泛關注。我國學者于揚關注“互聯網+”理論較早,2012年,于揚在第五屆移動博覽會上第一次提出了”互聯網+”的概念。明確提出,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將會改變傳統行業的發展模式,他認為在不遠的將來,社會產業格局都將在”互聯網+”的影響下重新組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國務院正式會議上提出了”互聯網+”行動的意見,表明我國”互聯網+”與實際應用正式走向融合。可以這樣理解,“互聯網+”指的是互聯網技術與傳統行業生產相結合,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一種新的經濟發展形式。在實際運行中,二者并不只是簡單地結合在一起,而是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在傳統產業發展中融入信息技術與通信技術,實現傳統產業的創新發展,改革生產與服務模式,創造新型產業發展形態,”互聯網+”發展的過程就是傳統產業改革創新的過程,實現二者的深度融合將會創新人們的生活生產方式與社會經濟發展形勢。
1.3 “互聯網+”閱讀推廣
“互聯網+”閱讀推廣指的是利用互聯網技術,高校圖書館實現大范圍推廣閱讀服務,達到閱讀推廣目地。結合互聯網技術的引入,利用大范圍推廣移動終端APP,可以將圖書閱讀服務推廣到QQ群、微信群與朋友圈[2],從而有效豐富了閱讀途徑,傳統意義上的固定場所閱讀已成為過去;可利用大數據技術對讀者的閱讀習慣進行深入分析,也可以利用設計問卷開展調查活動,使圖書館服務與讀者閱讀習慣相契合;創建閱讀討論群,全面研究大學生的閱讀心理,實現閱讀服務的針對性推送。
2 “互聯網+”對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活動的影響
2.1 出現了新型閱讀方式
在過去較長時期內,大學生閱讀對象主要是紙質作品,進入互聯網時代以來,高校圖書館結合互聯網技術推出了大量數字閱讀產品,大大豐富了閱讀種類與閱讀內容,數字閱讀已經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數字閱讀有效借助各種移動終端,為讀者提供個性化內容,大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與學科需求選擇合理的閱讀方式。如借助手中的智能手機、平板電腦與電子書閱讀器等[3]。再有,傳統閱讀將大學生固定在圖書館中,大學生閱讀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進入互聯網時代以來,涌現出各種各樣的移動閱讀模式,突破了時間與空間的影響。當代大學生人手一部手機,善于研究社會中出現的新興事物,而且要求在不同場所開展閱讀活動,因此在互聯網的有力支持下,當代大學生的閱讀形式更為多樣。
2.2 涌現出各種各樣的閱讀對象
在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過程中,網絡中出現了大量數字閱讀資源,而且這些信息具有明顯的時代特點。大學生是網絡應用的主體,大多熟練掌握著互聯網應用技術。因此,進入互聯網時代以來,適合大學生閱讀的文字形式不斷涌現,如網絡當中紛繁復雜的電子書與網站,均對閱讀資源設計了專題,大學生可以在閱讀當中學習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提高自己實際操作技能,同時還能夠了解一些就業知識。網絡中存在著大量新聞網站,在娛樂、政治、經濟等各個方面均出現了專業網站,大學生可以結合自身閱讀興趣進入相關網站開展閱讀。因此表明,互聯網時代大學生擁有各種各樣的閱讀對象。
2.3 閱讀內容碎片化
筆者在調查中發現,成人平均每天利用手機閱讀二次,每天用于微信閱讀的時間高于40分鐘。在大量微博閱讀用戶中,70%以上的用戶均對其中的新聞內容感興趣。65%以上的用戶對微信朋友圈的文章感興趣。21%以上的用戶對閱讀公眾號中的內容感興趣。但用戶在不同層次的閱讀中,大多開展碎片式閱讀,有的只會對一篇文章中的一部分感興趣,有的采取大概游覽的方法開展閱讀,而深入研究每一篇文章的用戶很少[4]。如有的大學生對就業信息感興趣,在閱讀內容中會積極尋找與就業有關的信息,并選擇自己認為有價值的內容開展閱讀,通常情況下不會閱讀整篇文章。
3 “互聯網+”時代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的方法
3.1 重視完善基礎設施
在互聯網技術出現以前,圖書館在存儲書籍時需要充足的空間,要求投入大量的人力與設備,對國家資源造成了較大浪費,同時也得不到有效利用。而進入”互聯網+”時代以來,由于大量大學生在手機中下載移動閱讀APP,使閱讀不再受時間與空間的影響,知識傳播實現了即時性與及時性,為圖書館發展創造了有利機會。所以,圖書館發展離不開計算機與網絡設備,而且還需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更新,才能促使信息快速傳播。擁有完善的、先進的基礎設施,讀者可以根據自身閱讀需求采取不同形式開展閱讀,使圖書館的個性化服務成為現實。再有,個性化服務還能夠實現共享,用戶只要利用移動終端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推送到朋友圈,就實現了大范圍擴散,并由此出現了大量閱讀新用戶。圖書館為讀者提供專業指導與閱讀評價服務的同時,實現了知識資源的多方向、高速傳遞,提升了圖書館的傳播能力。
3.2 提高網絡安全水平
圖書館借助互聯網開展閱讀推廣活動,要為大學生提供全面的、具有代表性的與內在聯系的知識,并分為不同種類進行推送。所以,展現在大學生面前的閱讀內容要同時具備完整性與核心性的特點,同時還要結合圖片、視頻等不同形式開展傳播,使閱讀內容更具吸引力與趣味性。這種形象直觀的閱讀內容能為大學生帶來與眾不同的閱讀體驗,大學生可以結合自己興趣與研究需求選擇個性化內容,知識推送達到了個性化,為大學生開展科學研究提供了大力支持。但互聯網技術中也存在著一定的不足,圖書館管理員要做好網絡安全工作,在為大學生提供閱讀內容要謹慎操作,防止出現黃賭毒等不利用青少年成長的內容,提高網絡安全管理水平,保證大學生閱讀信息的安全性,創建穩定、安全、和諧的網絡閱讀環境[7],推動圖書館互聯網閱讀推廣的深入開展。
3.3 充分借助社會媒體進行推廣
在過去較長時期內,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只存在于學校的宣傳欄、讀書會當中,因此,閱讀推廣收不到明顯的效果。進入互聯網時代以來,高校要充分借助各類社會媒體進行推廣,如QQ群、微信群、QQ空間、微信朋友圈、微博等[5],鼓勵大學生在手機中下載有關APP開展閱讀。再有,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活動還可以利用公眾網絡與社交網絡進行,如人人網、播客等各類新媒體,這些媒體都是當代大學生應用較多的閱讀形式,大學生均可以熟練操作上述各類媒體,喜歡閱讀其中的時點新聞與網絡熱點內容,高校圖書館也可以根據大學生的閱讀類型,將針對性內容推送到大學生面前,為大學生提供有效的閱讀服務,激發大學生的閱讀興趣。大學生完成相關閱讀后,還會隨手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在文章下面寫出自己的評論,與其他閱讀者交流意見,有效開拓了大學生的閱讀視野。
3.4 創建多元化推送欄目
當代大學生都喜歡使用微信,并且喜歡閱讀微信公眾號中的內容。因此,高校圖書館可以創建自己的微信公眾號,在其中設計不同內容的專欄,大學生就能結合自身興趣選擇合理的閱讀欄目,快速閱讀到自己感興趣的內容[6]。如在微信公眾號中設計文學經典、政策宣傳、新書瀏覽等欄目。針對不同欄目上傳有關文章,如文學經典以上傳民族傳統文化內容為主,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民族意識。新書瀏覽欄目可以上傳圖書館新購置的圖書內容;政策宣傳欄目則上傳國家有關政策。不同的學生具有不同的閱讀興趣,利用設置不同的閱讀專欄才能為大學生提供針對性內容,切實提升高校圖書館的閱讀推廣效率。
4 結束語
總之,進入互聯網時代以來,高校大學生的閱讀形式與閱讀內容出現了復雜變化,而且閱讀內容呈碎片化發展,這是應該引起高校圖書館大力關注的現象。高校圖書館引入互聯網技術開展閱讀推廣活動時,鼓勵大學生嘗試數字化閱讀,充分利用各種社會媒體進行推廣,針對大學生閱讀需求設計不同的閱讀欄目,著力實現閱讀的專業化發展,為大學生提供高質量的閱讀服務。
參考文獻
[1]孟欣.“互聯網+”環境下的圖書館服務轉型與發展探討[J].長江叢刊.2018(25)
[2]王秀艷.“互聯網+”環境下圖書館的信息服務[J].科技與創新.2018(17)
[3]杜靜靜.“互聯網+”思維下的圖書館服務創新研究——以青島濱海學院圖書館為例[J].山西青年.2018(15)
[4]景愛霞,黃雙林.“互聯網+”時代下圖書館跨界服務的創新探索分析[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18(07)
[5]時習之.“互聯網+”時代下基層公共圖書館發展策略探討[J].才智.2018(18)
[6]申勵,唐毅敏.“互聯網+”環境下的圖書館服務轉型發展[J].傳媒論壇.2018(04)
[7]洪莉莉.“互聯網+”背景下中學圖書館服務的創新路徑[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18(04)
作者簡介
侯婷婷(1985-),助理館員,河南水利與環境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