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建承 于波
【摘要】本文首先從學理上厘清小學生短跑中步頻和步長的辯證關系,然后進一步討論合適步頻與步長最優組合對小學短跑教學的作用,重點研究獲得最優組合的策略,具有理論和實踐意義。
【關鍵詞】步頻與步長 小學短跑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9-0201-02
1.引言
步頻是指單位時間內所跑的步數,步長則指每步跨越的距離,這二者的乘積即是單位時間內所完成的位移,用公式表示為:距離s=步長d×步頻f×時間t。時間和位移既定的情況下,要保持等式恒成立,步頻和步長之間必然是此消彼長的關系。小學生的步長不可能超過兩腿長腿之和,受身體機能所限,步頻也不可能無限大。實際上,這二者之間必然有一個最優組合。結合短跑體育項目的實際,我們以50m短跑為例,位移為定值,要求時間越小越好,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將步頻和步長之積假定為一個值,只有當這個值取得最大值的時候,跑完50m所花費的時間才是最短的,此刻前述公式變形為s=ut,其中u=df,是速度,t是時間,進一步變形為:t=s/u,即,t=50/u,顯然,t要最小,則u必須最大。如何在充分考慮小學生身心發育和成長的階段性特征的基礎上,尋找出一個既遵循小學生成長規律,不揠苗助長,又能提升小學生短跑成績的教學模式,這便是本研究要討論的核心議題。
2.合適的步頻與步長對推動小學生短跑教學工作的作用
教學規律是客觀存在的,體育教師若不想淪為只會照本宣科或是照搬理論的教條主義者,就必須要去學習和研究教育教學規律,特別是學生成長規律。孟子講“制天命而用之”,這里的天命就是自然規律。以小學生的短跑教學而言,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者尤其是以一線體育教師們首先要做的必須是學習掌握這一年齡段的學生的身體發育狀況和心理成長情況,最好是對其相關的身體和體能指標數據來一個相對全面的測試,并且做數據的深度處理和分析,一方面為制定相應的教學方案選擇教學方法和教學進度做支撐,同時也是在今后開展教學工作過程中做到胸中有數,不瞎指揮,亂教學。眾所周知,短跑是一項短時間內急劇耗費人體能量的體育活動,一次短跑下來,由于供氧不足,能量不夠,有的學生甚至可能出現短暫性休克的情況,可能小學生精力旺盛,恢復也較快,但時作為教學工作者,我們有義務也有必要做最少的運動,達到最佳的訓練效果[1]。一句話,短跑教學工作的教學目標就是要讓受訓者在力爭在最短的時間內跑完既定距離。
3.找到合適步頻與步長的策略
策略方面,就是要討論如何獲得“合適的步頻和步長”。可以綜合運用筆者將提出的三個策略。第一是理論借鑒策略。這里所說講的理論,既可以使權威學者的研究結論,也可以是同行也就是其他教育教學工作在的經驗之談,還可以是從學生體能體質指標檢測所得數據推論而得。由于學者的研究多半源于實踐教學切自身理論水平相對較高,因此參考價值相對較高,建議更多地選擇權威學者或是核心期刊上發布的學術研究成果,當然所謂“盡信書則不如無書”,為了防止出現偏聽偏信的可怕現象,我們必須增加閱讀量,以盡可能提升信度。同行的經驗也是如此,必須做吸收消化再斟酌,才足以采信,相較而言,通過科學檢測而來的體測數據反而是最可靠的理論源泉,但是并非所有的體育老師都有能力對數據進行整合、處理、分析和挖掘,因此我們提出策略二。策略二實際上就是實驗觀察法。教書是一個長久的工作,因此以一個學期作為實驗期,選取兩個班級作為實驗組和對照組來開展觀察教學,做好相應的數據記錄,并建立學生個人檔案。一個學期之后,對相應的數據進行整合,然后做數據處理。由于數據具有線性特征,因此主張采用線性規劃這一數學工具來開展研究。令y=s/t,則y=df,分別以d和f為常量,f和d為變量,則可以得兩個線性條件[2],再加上取值范圍的控制,可以建構起比較規范的線性規劃區域,以每次課時實測作為數據組,可以得到多組坐標數據,然后求最優解,即為最合適的步頻和步長組合值。最后就是將前述策略綜合起來運用,取長補短,獲得最優效益。
4.結論
合適的步頻和步長是最優組合,這個最優組合可以幫助我們獲得二則最大值,從而實現小學生短跑成績的最優。這個組合的取得,不僅教育工作者要投入巨大的精力進行研究和實踐,學生家長、教學部門、社會各個階層也應該加以重視,因此小學段的體育教學是奠定祖國未來人才綜合素質的基礎性工作。
參考文獻:
[1]袁方毅.淺談100米跑中步頻與步長的辯證關系[J].商,2015.
[2]鄧曉東,劉懷金.青少年短跑運動員步長與步頻的辯證關系[J].田徑,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