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彩琴
【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護理專業病理學教學方式有了很大的變化。其中微課教學模式被廣泛應用于病理學教學中,其不僅能優化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兩者之間的形態學課程,還能提升學生早期臨床思維能力,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傳統教學模式帶來的不足。因此,將微課教學理念融入到病理學課程教學中具有較為深遠的意義,并在創新授課模式,促使醫學教育革新中發揮重要作用。本文以“血栓形成的條件和機制”為例,探討微課在高職高專護理專業病理學教學中的應用。結果發現,使用微課教學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以及促進教師業務水平的提升。
【關鍵詞】微課 病理學 護理 教學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9-0216-02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我們已經進入了“微時代”,微博、微信已經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微課也掀開了教學改革的新篇章,得到了廣泛的普及和應用。傳統教學模式只限定于教室內以教師為主體的大班填鴨式講授,學生自主學習能動性差,教學效果不理想。而微課打破了這種陳舊的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中心,把教學地點從室內延伸到室外,讓學生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自由地學習,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思考的能力,因此把微課引入到病理學教學中,對提高教學效率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微課的起源、概念及其特點
(一)微課的起源、概念
微課又稱為微課程,在國外最先起源于美國北愛荷華大學(University of Northernlowa)LeRoyA.McGrew教授提出的60s課程和英國納皮爾大學(Napier University)T.P.Kee提出的1min演講。在國內,微課的概念最先由廣東佛山教育局胡鐵生根據教育信息資源的發展角度提出。“微課”是指按照新課程標準及教學實踐要求[1],以視頻為主要載體,記錄教師在課堂內外教育教學過程中圍繞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而開展的精彩的教與學活動的全過程。“微課”的核心組成內容是課堂教學視頻(課例片段),同時還包含與該教學主題相關的教學設計、教學反思、練習測試及學生反饋、教師點評等輔助性教學資源,它以一定的組織關系和呈現方式共同“營造”了一個半結構化、主題式的資源單元應用“小環境”。因此,“微課”既有別于傳統單一資源類型的教學課例、教學課件、教學設計、教學反思等教學資源,又是在其基礎上繼承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教學資源。
(二)主要特點
1.教學時間較短:教學視頻是微課的核心組成內容。“微課”的時長一般為5-8min左右,最長不宜超過10min。
2.教學內容較少:“微課”主要是為了突出課堂教學中某個學科知識點(如教學中重點、難點、疑點內容)的教學,或是反映課堂中某個教學環節、教學主題的教與學活動,“微課”的問題聚集,主題突出,更適合學生的需要。
3.容量較小:“微課”視頻及配套輔助資源的總容量一般在幾十兆左右,師生可流暢地在線觀摩課例,査看教案、課件等輔助資源:也可靈活方便地將其下載保存到終端設備上實現移動學習。
4.微課視頻格式多樣(如FlV、RM、WMV等),多種播放軟件支持播放,讓學生隨時隨地在電腦網絡或移動手機、ipad上自由學習,從而達到一對一的教學。另外,微課的使用次數不受限制,學生可以反復多次觀看,這樣方便學生在學習之后的復習與鞏固。
二、病理學教學現狀
(一)學生情況
高職高專學生的基礎知識不扎實、學習能力較弱,學生渴望掌握專業知識,但是卻沒有較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難以把握重點、難點,不能靈活運用專業知識,因此學習效果不佳。
(二)教學資源情況
高職高專院校教學配置、實驗室設備、科研經費相對較匱乏,而病理學是一門形態學科,教學過程中需要豐富的教學模型、標本、切片,學校很難配備與學生數量相當的教學資源,進而影響教學效果。
(三)教學現狀
大部分高職高專學制為3年,在校學習兩年,實習一年。由于學習專業課的時間明顯比本科院校少,因此課堂教學任務繁重,教學進度較快,導致學生不能很好地消化和運用所學知識。師生交流機會少,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難點得不到及時解決。
三、以“血栓形成的條件和機制”為例闡述微課在護理專業病理學教學中的應用
(一)病理學多媒體教學的不足
目前,由于絕大部分的醫學院校病理學教學中是采用PPT多媒體教學,授課時間長(一般是40min或45min),授課內容多,授課形式是大班授課,學生人數多,學生注意力不夠集中,課后沒有針對性的輔導,從而使教學效果不理想。針對上述病理學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以及微課的特點,在病理學教學中采用微課教學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血栓形成的條件和機制”微課的制作
為了讓護理專業學生更形象、直觀地理解掌握這一知識點,本知識點采用微課教學,其教學過程如下。
1.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方法與護理工作密切相關的2個問題為切入點,引入學習內容。2個問題分別是:護士在靜脈穿刺時為什么不能反復穿刺同一個部位?護士為什么鼓勵術后患者要盡早下床活動?根據病理學教科書設計教學視頻內容,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觀看學習8min的“血栓形成條件與機制”微課視頻,提高學生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微課視頻中包含有問題導入、正文講解、總結,病例分析,視頻中插入了圖片、Flash動畫,把抽象內容形象化,使學生容易理解記憶。
2.視頻觀看結束后,讓學生思考片頭的2個問題,隨機抽取部分同學回答問題,檢測教學效果。在回答問題環節,學生的表現是主動熱情的,而且絕大部分學生的回答是準確的。由此可知,微課教學在病理學教學中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分組病例討論,鞏固知識。為了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以及團隊合作能力,活躍課堂氣氛,5-6人一組,分組討論病例。病例的選取緊密聯系臨床護理工作,突出護理專業特色,緊緊圍繞微課視頻的重點內容,把病理學科與護理學科融合起來。病例討論結果由小組長輪流匯報,同組其余同學可以補充,其他組的同學可以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見或者辯論。最后,由教師對討論結果進行總結分析,正確的給予認同和鼓勵,錯誤的要及時糾正,從而達到鞏固知識的效果[1]。微課在教學中受到師生的普遍青睞,對病理學教學改革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四、微課在護理專業病理學教學中的應用和優勢
(一)微課的合理使用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自主性
1.由于微課屬于網上小視頻,可以實現多人同時學習同一門課程,由此產生的規模效益明顯。其所產生的優勢就是可以幫助主講教師準備課程、設計課件、輔助教學等。因此與面授相比較,微課的教學效果應該會更好。
2.傳統的照本宣科,必然會逐漸喪失對學生的吸引力,對于教師來說,吸引力的喪失,損失是巨大的。然而反過來,對于學習者來說,如果微課制作精良,就會有很強的吸引力。所以,微課的產生給那些不重視教學的教師帶來了巨大的危機感,而應對危機的方法則是將更多的精力用于教學,提高課堂的質量和吸引力。
(二)提高教學效果,“微課”主題突出、內容具體
一個課程就一個主題,可以是教學內容中的難點突破、或是重點強調、或是學習策略等具體的可以幫助學生解決的問題,如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病機制、調亡與壞死及細胞老化的區別都是常見病理學難點。因此,微課雖然短小,但它的的知識內涵和教學意義非常巨大,有時一個短小微課比幾十節課都有用。一個微課講解一兩個知識點,看似很慢,但穩步推進,實際效果并不慢,對學生有積少成多、聚沙成塔的作用[2],通過不斷的微知識、微學習,從而達到明顯的提高學習效果的目的。
(三)合理使用能有效提高教學質量
病理學的實踐性很強,而且非常抽象,難以理解,所以,傳統的醫學課堂,教師的課堂灌輸不僅比較簡單粗暴,而且由于時間的限制,與學生的互動較少,對于知識的深入講解難以做到,造成教學質量難以保證。然而,如果能夠在傳統的教學方式下,輔助以微課形式,則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在課前將短視頻提供給學生供其自學,使其對章節的重點難點進行預習;也可以在課堂上一起觀看短視頻,并進一步組織小組討論,講解臨床經驗,從而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運用,實現融會貫通;還可以將短視頻下載,在課后需要的時候不斷進行復習,這樣就可以大大提高對病理學重點和難點的掌握程度,有效的提高教學質量。另外優質的、精美的微課會對學生產生強大的吸引力,也會促使傳統課堂的授課教師進行教學改革和創新,提高教學質量。
(四)促進同行教師交流
交流與應用也是微課建設的一個重要目的。一般而言,大部分教師經常只能和該教研室教師或本地區相關專業人員進行交流,明顯受到了時間、地點的限制。通過開展集中展播微課教學、專家點評和共享交流等方式,向廣大師生推薦、展示優秀獲獎微課作品;定期組織教師開展基于區域“微課庫”的觀摩、學習、評課、反思、研討等活動,對于推進全國甚至是國外相關專業人員進行自由的交流,加速自身的成長速度,提高專業水平非常有幫助。
微課的到來,不僅成為教師和學生的重要教育資源,而且也構成了學校教育教學模式改革的基礎。它無論是對學生的學習、教師的教學實踐以及教師的專業發展,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而且,微課的發展也必定引發新一輪的基礎教育數字化教學改革。
總之,微課“位微不卑”、“課微不小”、“步微不慢”、“效微不薄”[3]。如何使微課和病理學課程更好地結合,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需要廣大病理學教師在教學中不斷總結、探討和實踐。
參考文獻:
[1]張一春.微課建設研究與思考[J].中國教育網絡,2013,(10)
[2]王立偉.微課在病理學教學中應用的探索[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16(5):30-32.
[3]肖安慶.關于微課教學的幾點思考[J].青年教師,2013,(2):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