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我國物流業已步入轉型升級的新階段,急需大批復合型、應用型的物流人才。解決物流人才輸送的根本問題在于教育,以高職院校物流管理專業為例,在教學實踐中對“物流案例分析與實踐”課程進行探索與剖析。目前“物流案例分析與實踐”已為物流管理專業的核心課程,為了更好地提高課程的教學質量水平,對該課程教學模式進行探索,一方面可為社會輸送合格的應用型人才,另一方面可為教學的發展積累經驗。本文將對“物流案例分析與實踐”課程教學模式進行探索與分析。
【關鍵詞】教學模式 物流案例分析 課程探索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9-0219-02
一、物流案例分析與實踐在高職教學中的現狀
高職物流管理專業教學中,物流案例與分析實踐這門課程是基于案例為基礎、教師引導與學生參與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作為一種傳統的案例教學法,該教學模式在教學中有一定的優勢,例如學生通過參與到整個案例中來,能夠激發其獨立思考、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有助于培養與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堂并能推動教師教學的順利開展。同時,教學中給定的物流案例企業就有一定的局限性、滯后性。
目前常用的教學方法都是以教師講授為主或者小組討論為基礎并派代表進行PPT匯報模式的案例分析無法讓每一個學生都真正參與其中,例如案例的敲定是以小組組長選定還是遵循小組多數人的決定、如何調動每個學生在小組任務中的參與度、案例報告到底是由誰來匯報等問題處理不好將會降低學生的參與度,甚至會造成“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的局面。
二、轉變教學模式,全面提升學生的參與度
1.由小組討論轉變為單一匯報。為加強對學生主體地位的重視,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每個同學根據教材自由或其他途徑來選擇自己喜歡的物流案例進行演示,可以盡量避免出現小組討論模式中可能出現的缺點,學生通過收集案例資料、分析與討論、匯集成自己的成果進行演示,從而達到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的專業知識分析問題、發現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2.課堂學時分配。按照一個學期16周64個課時標準進行案例教學為例,其中1-4周(16個課時)為教師講解案例所用,在對典型案例剖析過程中重點將分析案例的方法、思路、側重點等基本要素告知學生,6-16周(48個課時)為學生自己講解各自準備的案例。
3.制定統一的評價標準。參考所教班級學生對專業知識掌握的熟悉程度來制定一個標準性評價方案,方案主要從四大模塊進行制定,包括:案例選擇、案例準備、案例內容、學生基本素質,在標準性評價方案上,結合班級的實際情況,靈活調整評價模塊的分值比例。
4.推行示范效應,以好帶新發揮好“傳幫帶”作用。為了能夠更好實施與推進課程的改革與探索,建立一個學習型、互助型班集體尤為重要,組建一個由成績優秀的“傳幫帶”團隊,通過任課教師事前指導,先由“傳幫帶”團隊進行示范案例剖析展示,任課教師通過觀察,指出不足、糾正錯誤。然后“傳幫帶”團隊分別指導后續作案例分析展示的同學,同學們彼此之間相互交流心得與看法。通過“傳幫帶”的作用,倡導“傳”出示范、“幫”出成長、“帶”出進步。
三、物流案例分析與實踐課程教學模式探索中注意的問題
1.對學生演示案例選擇的敲定。任課教師需要對學生選擇的案例進行逐一審核,如是否具備行業代表性、學生自身知識基礎與案例難易程度是否匹配等,避免出現專業基礎扎實的學生選擇較為簡單的案例,則無法給學生帶來挑戰性;反之,則會打擊學生的積極性與學習的信心。
2.避免學生直接拷貝網上現成案例,應付了事。任課教師需要對學生演示的案例內容與分析要點是否為學生自身通過思考、討論、制作得來的還是參考別人的成果進行甄別,避免出現直接網上復制。否則單一匯報就是流于形式,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3.任課教師需要對學生演示的案例進行深入、全面的了解與掌握。教師在對案例進行備課時,需要對相關知識點做到了然于胸,同時還要對案例進行全面的剖析,對要點、重難點進行歸納,便于在學生案例演示過程中,發現其不足并及時提出糾正,也便于解決其他學生提出的問題。提高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物流案例分析與實踐課程創新實踐教學模式探索與改革的效果奠定基石。
參考文獻:
[1]鄧超群. “現代物流案例分析”課堂教學實踐與體會[J]. 科教文匯(上旬刊), 2010(11):53-54.
[2]宋良杰. 高職院校開展研究性學習的理論與實踐探索[J]. 現代物業(中旬刊), 2010(6):96-97.
作者簡介:
陳蒙鉻(1989.05-),男,壯族,廣東懷集人,本科,中級經濟師,研究方向:供應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