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醴
摘 要:大數據理論與技術正不斷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中,在充分挖掘大數據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由依靠教師感性經驗向“用數據說話”方式轉變的過程中,也要深入分析研判當前在大數據視閾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特點。通過提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大數據素養、加強大數據視閾下對大學生的人文關懷、創新大數據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完善大數據收集處理運用規章管理制度等大數據視閾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徑、新方法和新策略,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煥發新的活力和生命力,同時這也是大數據視閾下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由之路。
關鍵詞:大數據;思想政治教育;路徑創新
基金項目:2016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青年項目(項目編號:AHSKQ2016D05)
1 大數據應用于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和社會背景
2015年,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2016年,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在《大數據白皮書(2016)》中指出,大數據應用尚未成熟,還需要較大努力;2017年初,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正式印發《大數據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把提升大數據行業應用創新能力作為“十三五”期間大數據產業發展的三大重點之一。對大數據在應用層面逐漸重視的這一時代和社會背景也給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新的研究點和觀察視角。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因此,在依靠教師感性經驗向“用數據說話”方式轉變的過程中,深入分析研判大數據視閾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特點,提出大數據視閾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徑,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煥發新的活力和生命力,是大數據視閾下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趨勢。
2 大數據視閾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變化
2.1 把數據作為信息采集的重要來源和理性思政的重要依據
自2016年下半年以后,隨著國務院《關于促進大數據發展的行動綱要》的發布,大數據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用多涉及到對現象問題的分析和具體辦法的舉措上。通過挖掘、梳理、分析大學生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產生的大量數據,可以理解掌握大學生在校期間的心理變化、情緒波動和行為模式。例如,當前高校普遍使用的校園一卡通基本實現了身份認證、學籍管理、生活消費、圖書借閱等多種功能,成為記錄大學生行為數據的天然載體,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大量有價值的信息。通過對源自于大學生日常隨機行為的數據分析,既可以描繪教育對象的“真實”畫像,有效避免教育工作者人為主觀的情感性傾向,還可以探究大學生的個性化需求,“精準滴灌”而不是“大水漫灌”,根據他們的特定需求量身打造并使用有針對性的方法。同時,根據大量數據分析的結果,我們可以對大學生行為和心理趨勢進行科學預測,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夠提前預判,把工作做到前面,從而有效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2.2 大數據挑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引導力
首先,在傳統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有著絕對的權威性,起到了很強的思想引領、價值引導作用,尤其是在知識傳授的過程中可以自由選擇教育內容和教育方式。而在大數據的背景下,網絡信息的普及化與多元化,大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僅僅依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他們追求平等的教育主體地位,反感硬性強迫的理論灌輸和政治說教,而是自由選擇感興趣的相關知識點進行學習、理解和接受。這些都對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戰和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工作難度。其次,大數據的收集存在真實性可靠性的現實難題。隨著社會對大數據的依賴越來越強,確保大數據的真實性可靠性逐漸成為越來越嚴峻的挑戰。如果采集到的大數據的質量存在瑕疵,那么對數據的分析勢必存在很大的誤導性甚至錯誤,數據分析很難確保結論的可靠性。不客觀和非真實性的數據會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正確教育和引導。
2.3 大數據的過度依賴忽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關懷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和對象者是“人”,如果忽視“人”的因素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關懷,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盲目崇拜大數據的真實性和判斷力,而缺乏對學生的有溫度的情感關愛顯然違背了大數據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應用的初衷。大數據在一定程度上威脅了大學生的隱私空間,忽略了大學生的安全需求和情感訴求。首先,由于大數據具有關聯性,在采集大學生學習或生活某一方面的數據信息時,必定會連帶其他一些涉及隱私的其他信息。大數據的采集和使用者并不能預測或者控制所獲數據的使用范圍和去向,如若處理不當,數據可能會被一些不法網絡分子所利用,侵犯大學生的個人隱私權。其次,數據不能代替人的思想。如果在數據處理時過度依賴數據,缺少對大學生的關心和關愛,未能很好地結合大學生在日常生活和行為中的感情因素,那么出現誤判的可能性將會非常大。
2.4 大數據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尚有難度
對大數據視閾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進行應用方面的創新與優化,對思想政治工作者來說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海量的數據信息往往會降低教育者通過尋找和分析可靠信息來進行更好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沒有真懂大數據、有能力用好大數據、能結合實際分析大數據的人,大數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應用就難以實現、無從談起。此外,很多通過經驗和觀察搜集到的數據信息,很可能由于數據庫的格式不兼容問題,在計算機處理或數據集成時失去意義,依舊需要教育者人工完成。所以,要想使大數據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無縫融合,利用大數據對大學生的思想行為發展進行引導和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僅要具備大數據意識和運用大數據的能力和技巧,還要具有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術,能夠克服大數據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技術應用難題。
3 大數據視閾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徑創新
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對大數據的著力點由樹立理念轉向實際應用。在努力破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數據應用中“數據崇拜”的誤區,回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為本”的宗旨和為黨的事業和學生成長謀發展的“初心”,是大數據客觀理性應用研究的未來趨勢,對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空間和實踐空間都具有重要的價值。不忘思政工作的初心,強調“人”的因素及人文關懷,是適合我國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際情況的必須牢記的工作方法。
3.1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大數據素養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有大數據意識。當代大學生既是數據的生產者,也是數據的記錄者。除了在微博、微信、飛信、QQ 上收發信息有記錄之外,學生上課、吃飯、進出宿舍、刷卡、網上購物等,都會產生大量的數據信息。這些信息的獲取有助于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日常生活情況和行為趨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該對這些數據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善于在大量的數據中及時準確地掌握學生的學習生活狀態、關注的時事熱點、興趣點和行為愛好等準確又真實的信息。其次,增強主體處理數據能力。在提升教師的數據利用能力、數據智慧的同時,還要重視教育主體主動思考和靈活處理的能力。這當中就不僅包括利用數據獲取認知的能力,還包括數據使用的技術和能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學習數據采集、篩選、分析、處理和運用等相關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提高自身思想政治教育的業務能力以及心理學、教育學等相關學科知識,將大數據中的思想信息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起來。這既可預防更嚴重的問題出現,又能及時發現大學生的異常情況,第一時間進行教育、引導和解決。只有加強教師的數據使用意識、培養教師的數據思維習慣、提高教師的數據處理技能,才能營造大數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應用的環境氛圍,真正地推動大數據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實際應用。
3.2 加強大數據視閾下對大學生的人文關懷
舍恩伯格提出的“大數據”思維有著鮮明的實用主義色彩,認為只要盡可能掌握足夠多的數據就可以解決很多問題,沒有必要去了解、理解大數據背后的意義。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不能簡單化模型化,單純依賴、過度使用數據。將大數據思維實際應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就必須要對傳統的大數據思維進行優化處理。首先,我們要真正踐行思想政治教育“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和工作理念,真正的關心學生、愛護學生、尊重學生,從學生的需要出發,這樣才能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文主體性回歸,彰顯思想政治教育的初心,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其次,要牢記思想政治教育的培養、教育全面發展的人的目標,只把大數據當作一種工具和手段,多探求背后的因果關系,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全面地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個整體的全過程來看,才能合理規范地使用大數據,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務。
3.3 創新大數據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
一是建立多部門協調機制。大數據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數據收集、篩選、分析、存儲、管理和使用,單純依靠輔導員和馬克思主義學院專業教師等思想政治工作者是難以完成的,所以我們要樹立立德樹人和協同育人理念,探索構建以學工部、馬克思主義學院為主體,宣傳部門、團委、宿管后勤、網絡中心、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等相關職能部門協同配合的運行機制,整合各相關部門的思想政治教育數據資源,確保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數據系統有效運轉。二是創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大數據協同平臺,合法合規地挖掘搜集大學生信息,并根據大數據提供的信息流,及時準確地進行動態預測和數據追蹤研究,進而建立起大數據長效工作機制。同時,還可以積極組建跨學科研究課題組,充分發揮高校多學科多專業的優勢,形成研究合力,增強疊加效應。
在這個數據驅動的時代,對大數據視閾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創新已成為高校的發展趨勢。除了以上所述的幾種路徑,就學校的管理層面而言,我們還必須完善大數據信息收集和分析應用的管理制度。高校應根據本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需求,一要建立并完善學生個人信息數據收集和使用的權限范圍、應用原則制度;二要構建并完善數據從搜集挖掘到清洗裁剪,從分析整合到使用應用的一系列標準化工作流程;三要制定嚴格的數據安全保密制度,謹慎防止學生個人隱私的泄露,真正提高對虛假數據的甄別能力。
參考文獻
[1][英]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肯尼思﹒庫克耶.大數據時代——生活、工作與思維的大變革[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2]檀江林,吳玉梅.大數據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探究[J].思想理論教育(2016)
作者簡介
許醴(1983-),女,漢族,安徽六安人,博士在讀,講師,安徽工業大學,研究方向: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