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 宏,楊 鵬
(中陜核工業集團二一四大隊有限公司,陜西 西安 710054)
工作區地處南秦嶺南部晚古生代隆起帶(南秦嶺印支褶皺帶的次級構造單元白水江—白河褶皺束的東段石泉—漢陰一帶),北與南秦嶺印支褶皺帶為鄰,西側和南側以饒峰—麻柳壩—鐘寶斷裂與揚子板塊分開;為晚震旦世地臺型建造的基礎上漸進發展形成的加里東地槽帶,加里東運動末期褶皺回還。以發育震旦系及寒武系—志留系為特點。褶皺、斷裂發育,巖漿活動較強[1]。
南秦嶺印支褶皺帶的次級構造單元白水江—白河褶皺束的東段石泉—漢陰一帶已發現的石泉縣檔山金礦、金洞灣金礦、陽坪灣金礦、漢陰縣黃龍金礦、鹿鳴金礦、酒店金礦等,顯示出該區找金具有相當的潛力。
(1)區域地層:工作區屬南秦嶺地層嵐皋—竹溪分區中的紫陽—平利小區。區域出露地層為中元古界姚坪巖組,新元古界青白口系耀嶺河巖組,震旦系,下古生界寒武系,奧陶系及志留系。區內出露的下古生界志留系一套黑色巖系(原巖主要為一套含炭泥質細碎屑巖)平均金含量6.5×10-9,高于區內平均值。切在周邊區域上已發現了羊坪灣、青山寨、雙廟子、荒山溝、湯家溝、金斗坡等金礦點和黃龍(包括硝磺洞、金溝、蔣扒山三個礦段)、范家溝、茅埡子(鹿鳴)、駱駝項、八廟溝等金礦床,表明志留系這一套黑色巖系也是富金地層,也是區內的金源層。
(2)區域構造:區域上經歷了加里東期-華力西期-燕山期多期次的構造疊加,構成了區內近EW向、NW-SE向兩組斷裂構造發育的基本構造格架。黃龍、范家溝、茅埡子(鹿鳴)、駱駝項等金礦受NW-SE向構造控制,NWSE向是區內主要控礦構造。
(3)區域巖漿巖:區內巖漿主要表現為早古生代大平溝基性巖墻,巖性為輝長巖、輝綠巖、輝綠玢巖,以輝長巖為主;輝長巖在工作區各地層均有分布,共發現輝長巖脈體23條,長大多為0.03km~2.1 km,寬約0.02km~0.3 km,其長軸方向呈NE向展布,與工作區已知金礦化體展布方向相似,分布面積約1.5km2。地表輝長巖脈具球狀風化現象,抗風化能力弱。在氧化帶內輝長巖呈土黃-黃褐色,局部呈赤紅色;在過渡帶內輝長巖呈淺墨綠色;原生帶內輝長巖呈淺墨綠色-灰黑色,具中細—中粗粒狀結構,鏡下具明顯的輝長結構,塊狀構造,主要礦物成分輝石、角閃石,少量基性斜長石(<5%),金屬礦物主要為黃鐵礦(呈星點狀立方體、八面體,偶見五角十二面體自形晶,粒徑0.2mm~0.3mm,均勻分散在礦石中)、磁鐵礦,少量黃銅礦,副礦物主要為榍石、磷灰石。次生礦物主要為石英、黃鐵礦、綠泥石、碳酸鹽礦物。廣泛發育得巖漿巖為工作區金礦成礦提供熱動力源(“陜西省紫陽縣漢王城地區金礦普查地質報告”)。
(4)變質作用:區內經歷了區域動力變質作用和構造熱液蝕變(含變形變質)兩個過程;區域動力變質形成硅質板巖、石英片巖、絹英片巖類巖石,廣泛分布于工作區,巖石普遍具綠泥石化、絹云母化,該變質類巖石與金礦化關系不密切;構造熱液蝕變作用形成構造蝕變巖(蝕變輝長質碎裂或碎粒巖),其蝕變呈線狀、斜列式分布于各期斷裂帶及兩側,蝕變礦物組合復雜,伴隨斷裂多期活動而具有多期蝕變疊加、蝕變由低及高之特點,地表以黑云母化、閃石化、綠泥石化、褐鐵礦化較為普遍,陽起石化則次。
(5)區域磁場特征:地臺基底、火山巖、基性巖分布區均出現正磁場,而沉積巖分布區均出現負磁場。已知的礦產與磁場特征一致,巖漿型、熱液型、火山巖型鐵、銅、鉛、鋅、錳、鎳、鉻、鈷、金、銀均分布于正磁場區,沉積型鐵、錳、釩、煤、鋁、毒重石等均分布于負磁場區。
(6)地球化學特征:區域上主要以Ag、Mo、Sb、Zn、Cu為主的地球化學異常區,元素組合的突出特征為V—Ag—Mo—Zn—Sb—Cu和Hg—Au—Zn,其次尚有As—Sb、Cu—Mn、Cu等。
異常的延展大體與區域構造線、地層走向一致,多數異常與一定的地層層位相扣合。地球化學異常場的形成,與基底火山巖系地球化學背景、基底邊緣深大斷裂的長期活動有關。基底深處的熱水活動溶濾了基底火山巖系中大量的成礦物質形成含礦熱水,沿著同生大斷裂進入海底發生沉積形成了Au、Zn等元素富集的異常地層(礦源層),甚至直接形成熱水沉積型礦床。
(7)區域礦產:主要有與基性巖有關的釩鈦磁鐵礦、金礦,以及產于基性巖外接觸帶炭硅質巖中的釩金礦;與閃長巖有關的鐵、金礦;與下寒武統黑色巖系有關的釩鉬礦、錳礦;與志留系梅子埡組黑色巖系有關的金礦;與正長斑巖有關的鈮、稀土及鈾礦等。已發現的礦點有石泉縣檔山金礦(伴生鈦、磁鐵)、漆樹溝磁鐵礦(伴生鈦、釩)、金洞灣金礦、陽坪灣金礦;漢陰縣黃龍金礦、鹿鳴金礦、酒店金礦;西鄉縣水晶坪錳礦等多處。
(1)工作區具有豐富的物源。“陜西省紫陽縣漢王城地區金礦普查地質報告”中1:10000巖石地化剖面測量數據統計金元素全區背景值為5.69×10-9,早古生代輝長巖脈體平均金含量12.2×10-9,是區內其它各地層主要巖性平均金含量的4~5倍,具有較高的背景值, 輝長巖脈體是區內主要的金源層。
(2)區內構造發育為金元素運移提供了通道,為金富集提供了有利場所,工作區在區域上經歷了加里東期-華力西期-燕山期多期次的構造疊加,構成了區內近EW向、NW-SE向兩組斷裂構造發育的基本構造格架。漢陽坪-漩渦斷裂、漢王城—茶鎮斷裂夾持區形成多期構造疊加,區內巖層褶皺構造發育,揉皺強烈。
已發現的金礦(化)體均產在早古生代輝長巖脈體內的構造破碎或碎裂的片理化蝕變帶內,Au品位1.0×10-6~69×10-6g/t,顯示早古生代輝長巖脈體內的構造破碎或碎裂的片理化蝕變帶為金礦富集提供了富集空間。
(3)多其次的熱液活動為金礦富集提供了熱動力條件。區內巖漿巖的侵入和多期構造活動產生的熱能,為金元素的活化、遷移、沉淀、富集提供了熱動力條件[2]。
①工作區所處大地構造位置對成礦有利,且周邊區域上已發現多處金礦,表明該區有巨大的成礦潛力。②區內志留系地層是金成礦的主要地層;NW-SE向構造是區內主要控礦構造;古生代輝長巖脈不但為金成礦提供熱動力源,還是金富集的物源層;該區金成礦條件有利。③金礦分布于正磁場區。要注意Hg—Au—Zn元素組合異常。④構造蝕變巖呈線狀、斜列式分布,蝕變礦物組合復雜,主要以黃鐵礦化、硅化等為主,蝕變強度高,金品位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