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國亮
(山東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 濟南 250100)
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習近平同志莊嚴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人民日報》2017年10月28日第4版。這段話不僅昭示了偉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內容構成,而且向世人展示了我們的文化自信。對于文化自信,他曾這樣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2頁。這段話飽含著這樣的邏輯關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根基,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支柱,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靈魂,三者共同撐起文化自信的精神大廈。這一結論既是中國共產黨執政近70年來文化自覺、文化自強、文化自信的歷史展現,也是中國自近代至今將近180年來革故鼎新、重構自信、融入全球文明、彰顯文化自信的表露。
從馬克思主義歷史觀與價值觀相統一的高度看,社會主義從根本上有利于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社會的進步和人的自身解放,具有超越資本主義文化的先進性,因此社會主義文化代表了當今人類社會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是從新中國成立開始的,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也伴隨著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經歷了一段艱難而曲折的發展歷程。如果從文化自信發展的角度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階段的話,建國后的文化建設經歷了對引領先進文化建設的信心滿懷,到懷疑爭論,再到重建自信以及自信綻放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1949~1957年),黨和人民對引領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信心滿懷階段。在第一屆全國政協會議上,毛澤東莊嚴宣告:“隨著經濟建設的高潮的到來,不可避免地將要出現一個文化建設的高潮。中國人被人認為不文明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我們將以一個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現于世界。”*《毛澤東著作選讀》(下冊),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92頁。在這一時期,我國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一是確立了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戰略地位,明確了文化建設的性質,提出了文化建設目標和任務;二是提出了文化建設的原則和方針;三是頒布了一系列文化建設新政策,開展了教育領域掃盲運動、全國高校院系調整及學制改革;四是開展了一系列推進文化建設的運動。可以看出,從建國初期到社會主義改造結束,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人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地位、方針、策略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展現了這一階段共產黨人和中華民族對先進文化建設的信心滿懷。
第二階段(1957~1978年),文化自信受挫與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曲折發展階段。從1957年的“反右”運動開始,由于受“左”的錯誤思想影響,文化界接連進行了“反右”擴大化、反修正主義以及“文化大革命”,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進入了曲折發展階段。*參見俞思念:《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歷史、理論與實踐》,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156頁。從文化自信角度看,“‘文化大革命’推行的文化領域內的‘破舊立新’‘全面專政’‘教育改革’‘文藝改革’等都沒有起到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的作用”*俞思念:《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歷史、理論與實踐》,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161頁。,它使我們在建國初期獲得的文化自信“得而復失”*周桂英:《西學東漸對中國文化自信的沖擊及其重塑》,《湖南社會科學》2012年第4期。,特別是十年動亂中文化思維里存在的“形而上學猖獗,唯心主義盛行,無政府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和派性嚴重泛濫”*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中共黨史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2016年版,第630頁。等問題引起了黨和人民的警惕、質疑和反思,這為我們后來從文化自覺到文化自強再到文化自信提供了條件。在這一時期,我們艱難地打破了西方的封鎖,戰勝了蘇修霸權和入侵,成功恢復了聯合國合法席位,完成了既定國內建設計劃,做好了應對核戰爭的準備。在這一時期,涌現了大量平民背景的英雄模范人物,鑄就了以“鐵人精神”“大寨精神”“紅旗渠精神”“雷鋒精神”“焦裕祿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為代表的艱苦奮斗、奮發圖強的社會主義文化精神。這些蘊藏在人民群眾中寶貴的精神文化資源為我們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挫折中奮起、重塑文化自信提供了不竭的動力。
第三階段(1978~2000年),重構文化自信、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階段。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結束了社會主義建設20余年艱難曲折的探索歷程,開啟了以改革、開放和創新為特征的新時代,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迎來了春天,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得以重構。1992年春天,鄧小平南方談話吹響了進一步改革開放的號角。這一階段的文化建設主要做了三件大事:一是創立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理論;二是確立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文化綱領和科學理論體系;三是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詮釋了先進文化的概念和內涵,為重構文化自信做好了理論準備。這些思想催生了這一時期國內“文化熱”和“國學熱”的文化現象。隨著香港、澳門陸續回到祖國懷抱,中華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逐漸壯大。但我們當時在國際上的文化實力還略顯不足,還沒有取得與我國大國地位相符的文化話語權。
第四階段(2000年~今),文化自信綻放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逐步走向輝煌階段。2000年“先進文化”概念被提出之后,“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內涵在紀念建黨八十周年慶祝大會上得到系統闡述,先進文化論的時代課題應時而出。而隨著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上海合作組織的建立、中非合作的加強,多邊外交關系得到發展,中國在國際事務和國際舞臺上的話語權和文化影響力得到提升。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人又提出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以及“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并且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并列提出,認為它們“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2頁。。這就很好地解決了繼承傳統和展望未來的文化承接轉換關系,為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指明了奮斗方向。2016年杭州G20峰會和2017年北京“一帶一路”高峰論壇更是在世界各國首腦面前綻放了中國文化的魅力和自信,中國在國際上的強大的話語權和文化影響力成為我們民族的驕傲和世界各國認同、稱贊的焦點。在2017年黨的十九大上,習近平在代表十八屆中央委員會所作的報告中莊嚴宣布新的歷史時代的到來,系統闡述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全面提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基本方略”,彰顯了我們黨的社會主義建設理論和實踐的全面成熟和偉大自信。
我們可以看到,新中國建國近70年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歷程也就再現了新時期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發展歷程:我們由傾向于政治意識形態文化的自信逐漸發展為集政治文化、經濟文化、科教文化、社會文化、外交文化于一體的綜合文化自信;由傾向于“獨立自主、艱苦奮斗”文化的自信逐漸發展為“兼包并蓄、互利互鑒”文化的自信;由傾向于無產階級革命斗爭文化的自信逐漸發展為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于一體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自信;由革命家、理論家等精英知識分子領導層的文化理論自覺自信,發展到全民族文化水平、文化素質、文明程度的整體提高,不斷發展壯大和全面提升的文化整體實力的自信。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所以能成為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靈魂,主要在于它傳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新民主主義革命文化進行了創造性轉換,主動與西方文化實現了對接。前兩個方面將在本專欄后兩篇文章中談到,這里重點談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與西方文化對接的問題。
第一,文化價值理念對接。文化是一定族群在特定歷史時空條件下積淀形成的生存方式和思維方式,具體包括文化樣態、文化模式和文化精神。其中蘊含文化價值理念的文化精神是文化的精髓和實質,它決定著文化樣態和文化模式的存在和發展方向。因此,異質文化的價值理念的對接是解決文化沖突的關鍵。在冷戰剛結束和蘇聯解體不久,亨廷頓就提出了后來一直在許多國家的政界和學術界引發爭議的“文明沖突”(Clash of Civilization)理論。他認為,冷戰后的世界,沖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識形態,而是文化方面的差異,主宰全球的將是“文明的沖突”。*參見[美]塞繆爾·亨廷頓:《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劉緋、張立平、王圓譯,新華出版社2010年版。他的這一理論不幸被2001年的“9·11”事件所證實。他還認為文化身份差異、文化對抗性和文化關聯性會在未來十年全球政治關系中扮演主要的角色。與亨廷頓“文明沖突論”相伴生的還有約瑟夫·奈的文化“軟實力”理論、福山的“歷史的終結”論。對于這些充斥著文化霸權的西方文化理論,我們以積極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加入世界氣候和環境保護組織,擔負起應負的責任的實際行動,來向世界詮釋中國傳統的和合文化理念,以構筑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胸懷和實際行動來實現與西方文化理念的對接,達成了最大限度的文化共識,化解了文化沖突,展現了中國智慧和文化自信。
第二,文化生存和傳播方式對接。伊曼紐爾·沃勒斯坦提出全球化問題的世界體系理論,他認為世界體系是一個“中心——半邊緣——邊緣”結構。*參見[美]伊曼紐爾·沃勒斯坦:《現代世界體系》,郭方、劉新成、張文剛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版。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推進,不同文化間的價值差異和沖突愈發顯著,強勢文化以其強大的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不斷拓展其勢力范圍,逐漸形成了沃勒斯坦所說的“中心—邊緣”的交往結構。處于中心位置的強勢文化對處于邊緣位置的弱勢文化形成壓迫之勢。從強勢文化擴張角度看,弱勢文化的存在不應影響強勢文化的傳播;從弱勢文化生存角度看,強勢文化的傳播不應該威脅到弱勢文化的生存。因此,弱勢文化的存在方式與強勢文化的傳播方式需要對接。當前,中國政府在全世界各國試辦孔子學院來傳播中國文化或許是一種以西方文化傳播方式來獲得文化生存的嘗試。
第三,文化差異包容對接。中國在融入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正經歷一個文化現代化的過程。包容多樣性和差異性是發揮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引導作用的前提。在對外開放的過程中,各種社會思潮的涌入也在所難免,只有積極發揮先進文化的主導作用去合理引導,尊重差異性,包容多樣性,才能順利實現文化差異包容對接。尊重差異,包容多樣,這是先進文化的特質,也是先進文化發展的必由之路。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就是建立在包容各種學科理論知識差異的基礎上的。從歷史來看,不同文化的差異性存在以及相互間的沖突、融合和互動是文化發展和文明形態嬗變的直接動力,人類正是在這種相互影響中從野蠻走向文明。在全球化進程中,文化的差異性意味著文明的多樣性。承認并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差異,實際上就是對其他民族存在的合理性的承認。在這個意義上,只有尊重文化差異性,才能化解不同民族文化間的沖突,才能從根源上消解文明的沖突。“和諧”理念強調“和而平等”,強調不同文化的平等地位,只有平等才能保證不同文化的獨立性,才能保證不同文化公平生存的合理性,也才能保證不同文化發展的共贏性。中國文化傳統中的“和合”“天人合一”等理念,為我們今天處理文化差異包容對接提供了理論借鑒。從我國現實情況看,文化差異包容對接也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客觀選擇。從文化對接的實踐層面看,我們在2005年聯合國成立60周年首腦會議上提出了“努力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的倡議;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提出“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的口號;在2015年第70屆聯合國大會上倡議“打造人類命運共體”;在2015年氣候變化巴黎大會上提出和“包容互鑒”“合作共贏”的倡議;在2017“一帶一路”高峰論壇上繼續倡議“五通”(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我們這些倡議得到國際社會廣泛認同和贊賞。在黨的十九大上,習近平進一步全面系統地提出了“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人民日報》2017年10月28日第5版。的理念,這些文化價值理念對接的實踐有力地促進了世界的文化和諧,提升了認同,化解了文化沖突,為全球文化融合作出了中國貢獻,展現了文化大國的風采。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所以能成為文化自信的靈魂,主要還在于它彰顯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理念自信、文化實力自信、文化動因自信和文化胸懷自信。
文化自信首先表現在文化理念的自信,文化理念自信的精髓在于價值認同。精神分析學派最早注意到“認同”的重要性。弗洛伊德曾對認同理論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并在《精神分析引論新講》一書中對其認同理論進行了總結。*參見李孟潮、王高華:《對弗洛伊德著作中認同的概念研究》,《上海精神醫學》2005年第2期。后來,弗洛伊德的認同概念被埃里克森加以改造并進一步理論化和系統化,認同理論隨之在社會、歷史、政治、文化等研究領域被廣泛應用。塞繆爾·亨廷頓認為,認同是“由自我界定”的,是“自我與他人交往的產物”。*參見[美]塞繆爾·亨廷頓:《我們是誰?——美國國家特性面臨的挑戰》,程克雄譯,新華出版社2005年版,第22頁。其實,認同是一個存異求同的過程。在異質文化交往的過程中,文化的自信來源于不同文化種屬的文化認同,而異質文化間的文化認同的核心在于他們之間的文化價值的認同。文化價值認同具體包括對文化樣態、文化模式和文化精神在價值立場、價值標準和價值取向上的肯定、接受和認可,它是主體對自身所處文化境遇的能動反應。*參見陳少雷:《文化價值觀的哲學省思》,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年版,第113頁。在族群文化層面,文化價值認同是組成群體的個體間的文化價值共識。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正是站在廣大人民的價值立場,順應了生產力發展的社會潮流,通過宣傳教育、對話交往、文化實踐等形式,引導人們廣泛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共同踐行中國夢,為世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從而贏得了文化自信和價值認同。要實現文化價值認同還要注意超越“土”與“洋”、“古”與“今”、“普”與“特”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揚棄文化中心論立場觀點,倡導文化內認同與文化間認同辯證統一,倡導文化民族性與世界性的辯證統一,正確處理“一元主導”與“多元共生”的關系,正確看待文化的時間維度和空間維度,努力實現文化自覺、文化整合與文化創新。
文化自信的物質基礎在于文化實力的自信,文化實力的自信依賴于文化生產力、文化引領力、文化傳播力以及文化安全防御力。我黨早期領導文化運動的目標就是戰爭動員、政治宣傳、文化啟蒙。建國后,由于長期受“左”傾思想影響,又在很大程度上將文化從屬于政治,過分強調文化的政治教化功能,輕視和忽略其經濟、娛樂、審美功能,*參見徐穩:《中國共產黨引領先進文化能力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93頁。文化生產力的發展受到限制。直到2001年,“文化產業”的概念才見諸報端,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才首次將“文化產業”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組成部分,文化生產力才得以迅猛發展起來。2004年《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出臺,文化引領力得到充分重視。2006年《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從文化產業形態、產業布局和結構、增長方式、市場主體、產品流通等方面對文化產業發展作了詳盡部署。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又提出了文化傳播力的建設問題。文化安全防御能力問題,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一是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安全防御能力;二是中國傳統文化安全防御能力;三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安全防御能力;四是中國話語安全防御能力。中國話語安全防御能力的核心是文化話語權。武漢大學駱郁廷教授指出,文化話語權“既是一種權利,又是一種權力,還是一種能力”,“是一個國家……自主地提出、表達、傳播、交流文化話語、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和文化權益的權利,它包括文化話語的創造權、文化話語的表達權、文化話語的傳播權、文化議題的設置權和文化發展的自主權,本質上是一個國家的文化主導權”*參見駱郁廷:《提升國家文化話語權》,《人民日報》2012年2月23日第7版。。因此,如果我們掌握了文化生產力、文化引領力、文化傳播力以及文化安全防御力,我們就擁有了文化自信的實力,就有了文化自信的基礎能力。我們在2001年成功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使中國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獲得了參與制定規則和競爭的有利位置;2008~2010年,成功舉辦了奧運會、世界博覽會,“神舟七號”實現太空行走,并在應對世界金融危機,組織抗震救災,打擊暴力恐怖勢力、民族分裂勢力和宗教極端勢力維護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等方面,我們黨都表現出強大的領導能力,展現了中華民族先進文化建設的偉大自信心和自豪感。
文化自信的核心在于文化的創新,先進文化之所以比別的文化先進,就在于它具備核心的原始創新的能力(簡稱“原創力”)。從國家層面看,我國文化原創力主要包括理念創新、內容形式創新、體制機制創新、傳播手段創新等方面內容。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在時代的高起點上推動文化內容形式、體制機制、傳播手段創新。”*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2頁。文化創新各要素中,理念創新是先導,內容創新是核心,形式創新是表現,體制機制創新是關鍵。文化創新是個自覺的過程,文化創新的前提是文化自覺。理念創新就是自覺解放思想、突破舊觀念的束縛,進行文化理念的變革。為什么我們會有這種自覺呢?由于我們的文化是為人民服務的,這種立場決定了我們的制度選擇,只能是社會主義制度,即所謂“立場決定制度”。我們選擇社會主義道路,社會主義本質性質從方向上保證了我們會不斷朝先進的方向前進,即所謂“方向激發意識”。為什么社會主義具有先進性呢?因為我們選擇的理論具有科學性。我們選擇了馬克思主義作為理論指導,它保證了我們理論方法的科學性,即所謂“科學支撐理論”。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進一步提出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人民日報》2017年10月28日第4版。的倡議,正是由于我們的人民立場、科學理論方法指導,我們不斷創新,在創新中彰顯我們的民族性特色,在創新中凸顯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
文化自信最終表現在文化胸懷的自信。這種胸懷表現在以文化魅力牢牢掌握文化領導權、以人民為中心的文化創新、以開放包容的胸懷對待古今中外文化的態度等三個方面。
1.可以從文化領導權的掌握情況看文化胸懷。文化領導權的本質就是獲取民眾廣泛的“同意”,就是通過“非暴力”形式使被統治階級信仰統治階級的價值觀,就是意識形態的領導權。*參見張士海:《中國共產黨文化領導權建設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24頁。安東尼奧·葛蘭西認為:“一個社會集團能夠也必須在贏得政權之前開始行使‘領導權’(這就是贏得政權的首要條件之一);當它行使政權的時候就最終成了統治者,但它即使是牢牢地掌握住了政權,也必須繼續以往的‘領導’。”*[意]安東尼奧·葛蘭西:《獄中札記》, 曹雷雨、姜麗、張跣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38頁。在延安革命時期,毛澤東始終注重文化領導權問題。他認為,所謂領導權,不是要一天到晚當作口號去高喊,也不是盛氣凌人地要人家服從我們,而是以黨的正確政策和自己的模范工作,說服教育,使他們愿意接受我們的建議。*《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42頁。這些正確的認識和思想在我們黨的后續實際工作中得以繼承和發揚。例如,鄧小平曾說:“我們說改善黨的領導,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加強思想政治工作。”*《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5頁。習近平也認為:“能否做好意識形態工作,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必須一刻也不放松和削弱意識形態工作。要把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和話語權牢牢掌握在手中”*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2016年版)》,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93頁。。由這些論述,我們可以看出我們黨的幾代領導人都很重視文化領導權問題,由于文化領導權獲得的“非暴力性”和“非強制性”,使我們黨在人民群眾中擁有了文化自信。
2.可以從對人民文化創新的態度看文化胸懷。先進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在歷史長河中不斷發展和創新。“創新能力是檢驗一種文化是否先進的一個重要標準。”*王文章:《中國先進文化論》,文化藝術出版社2004年版,第79頁。而先進文化的創造主體是人民大眾。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一個最基本的內容,也是中國共產黨的群眾路線的理論依據。人民群眾不僅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也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以及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對此,毛澤東曾說:“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1頁。習近平指出:“人民是創造歷史的動力,我們共產黨人任何時候都不要忘記這個歷史唯物主義最基本的道理。”*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2016年版)》,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28頁。只有堅持這一基本原理,才能把握歷史前進和文化創造發展的基本規律;只有尊重規律、按文化創造規律辦事,才能無往而不勝。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人民日報》2017年10月28日第2版。我們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實踐中充分認識到要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充分尊重人民所表達的意愿、所創造的經驗、所擁有的權利、所發揮的作用,尊重人民的首創精神,尊重、信任和支持人民群眾的歷史創造和文化創新。自覺拜人民為師,向能者求教,向智者問策,從群眾中汲取無窮智慧和力量,才得以將我們的文化事業不斷推向前進,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文化的軟實力逐步提升。
3.可以從傳承包容的文化發展策略看文化胸懷。全球化的浪潮讓各種文化多元共存、交流互鑒、各領風騷,完全沒有必要因為種族偏見而厚此薄彼。只有以一種開放包容的胸懷面對所有文化,取長避短,和諧共處,文化的繁榮局面才能出現。我們在學習借鑒外族文化時謙虛謹慎又不自卑,不失去自我文化的本色,在現代交流中保持自己文化主體意識;在向外傳播中國文化大國風采時,也不自傲,充分尊重外族文化的差異性和民族性,以寬廣的胸懷與不同的文化和諧共生,才能彰顯我們的文化自信。近十年來,我們在文化包容性建設方面取得了令人喜悅的進展,例如,2017年北京“一帶一路”高峰論壇上,習近平指出:“我們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不會重復地緣博弈的老套路,而將開創合作共贏的新模式;不會形成破壞穩定的小集團,而將建設和諧共存的大家庭”,他還代表中國政府向世界莊嚴承諾:中國將加大對“一帶一路”建設資金支持;中國將積極同“一帶一路”建設參與國發展互利共贏的經貿伙伴關系,促進同各相關國家貿易和投資便利化,建設“一帶一路”自由貿易網絡,助力地區和世界經濟增長。中國愿同各國加強創新合作,啟動“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開展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聯合實驗室、科技園區合作、技術轉移行動;中國將在未來3年向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發展中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援助,建設更多民生項目。*參見《習近平主席出席“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紀實》,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8198/412403/。他的這些表態就充分展現了我國文化包容的胸懷,他代表中國所提出的合作共贏發展倡議得到世界各國廣泛認同和贊賞,這更顯示出我們中華民族和合文化在國際舞臺上的輝煌魅力,這些成就使得我們黨和人民在世界人民面前更充滿了文化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