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彬
(山東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 濟南 250100)
如何對待中華傳統文化是近代以來中國社會前進中的熱點問題,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近百年的中國歷史中,中華傳統文化始終是在與西方文化的對照中被評判。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革命和中國建設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但是從未拋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片沃土。毛澤東同志深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真諦,他倡導的“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推陳出新”,為中華傳統文化在中西古今大碰撞的歷史境遇中指明了方向,是我黨長期以來文化路線方針一以貫之的準則。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同志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定位提升到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前所未有的高度,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者和踐行者,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同時強調“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參見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人民日報》2017年10月28日第4版。這一立論從文化發展的戰略高度對中華民族的文化發展及其方向作出了高度凝練的概括。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三者中,習近平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論述最為著力:一方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時間和邏輯上先于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且其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可為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供養分;另一方面,在全球文明發展的歷史境遇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獨樹一幟,是唯一從未中斷的文明,為世界文明貢獻了中國獨特的智慧。
文化自信是針對文化自卑而言的,這兩種極具反差的文化心態是文化之間碰撞的結果,確切地說,文化自卑是我們與西方文明的碰撞的結果,回顧中國文化的發展歷程,我們是沿著文化自信—文化自卑—文化自信邏輯演進的。毫無疑問,綿延不斷的中華傳統文化長期保持著文化自信,儒道互補的原生文化本身具有開放性與強大的包容力,在與佛教文化融合的過程中實現了繼承與創新的完美融合,使中華傳統文化形成獨具特色的文明樣態,并且影響整個東亞文化圈。自鴉片戰爭以后,中華文化陷入文化自卑的境地,本質上是由于西方工業文明開啟的現代化征程擊垮了中國幾千年穩定持續的農業文明,由此帶來的文化自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追趕工業文明的進程中逐漸被治愈,因而,文化心態在文明范式的轉換中重獲新生。從文化自信到文化自卑再到文化自信,肯定—否定—肯定的演進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歷史中跌宕起伏的縮影。今天,習總書記堅定文化自信的號召是基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歷史演進而提出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文化自信中歷史積淀最為深厚的資源重新獲得了生命力。
習近平總書記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價值和意義的論斷主要包括以下幾個要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家園,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精神支撐,是中華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鑒定文化自信的堅實根基和突出優勢,等等。*參見高長武:《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定位》,《光明日報》2016年9月5日第16版。從文化自信的視角來看,習總書記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文化自信上的定位是站在歷史的延長線上,既回溯源頭又面向未來,也就是說從線性時間承續上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文化自信的活水源頭,與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應該是一以貫之的,因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文化自信的根基、沃土、滋養的表述都是突出了它在歷史前進中具有的原點地位,這也是不忘本來、面向未來的歷史性思維在文化發展問題上的體現,是尊重客觀歷史發展,實事求是評判、定位中華傳統文化的體現。
習近平總書記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文化自信關系的厘定著眼于時代性的同時,更看重其內在價值對于增強文化自信的意義,這也是對自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中國社會對于新舊文化之爭的一次具有歷史轉折意義的回應。他以馬克思主義的辯證眼光摒棄了過往以線性進化論看待文化發展的思維模式,認為文化的發展并不是單純線性式地前進,時間不是我們評判文化價值的唯一尺度,也就是說并不是舊的就應該被摒棄。相反,文化具有歷史積淀的特征,它是在循環累積中沉淀下來的,其內在價值是文化自信最重要的來源,正如習總書記所說的,“我們的同胞無論生活在哪里,身上都有鮮明的中華文化烙印,中華文化是中華兒女共同的精神基因”*《習近平會見第七屆世界華僑華人社團聯誼大會代表》,http://news.xinhuanet.com/photo/2014-06/06/c_126588952.htm,2014年6月6日。,這一論斷有力回擊了文化虛無主義。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根”和“魂”,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家園,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這一系列比喻式的表達是立足于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角度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認識,但這并不是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今天我們文化建設的主脈,我們今天的任務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而當今思想界甚囂塵上的各種復古主義、原教旨主義思潮以及儒化中國的方案都不可避免地缺乏立足當下、面向未來的歷史視域。對此,習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調發展。”*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人民日報》2017年10月28日第4版。所以,要正確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文化自信的關系,在摒棄文化虛無主義的同時也要警惕文化復古主義,要從著眼歷史與面向未來的角度,立足當下的發展實情來看待兩者關系,既不能全盤否定中華傳統文化,又不能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視為解決當代中國文化問題的唯一良藥。
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政黨在歷史的實踐中逐漸積累起來的,它是這個民族、國家、政黨所凝聚的共同體在改造客觀世界、協調群體關系、調節自身情感的實踐中形成的具有時代特征、地域風格和民族樣式的文化認同與自豪。中華傳統文化在農業文明的范式下始終保持文化自信。今天,我們在全球化的境遇中逐漸由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的范式過渡,根植于農業文明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否還能在現代工業文明中為文化自信注入活力,這一問題,在百余年的近代歷史中我們有過否定的回答。而現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文化自信的根基被定位,首先源于我們意識到文化自信作為一種民族集體心理必有深厚的積淀作支撐,這一積淀首先要有時間作保障,因為一種獨具特色的文化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它的底氣來自時間的沉淀;其次,我們在全球化與本土化的兩極對立中意識到本土的、民族的才是中國道路、中國實踐的有力支撐;再次,文化自信還必須要建立在共同體達成的共識,即被共同體認可的價值理念上,這種理念在今天仍有價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雖然根植于農業文明,但對工業文明的弊病能夠提供良方。因而,從歷史維度、本土維度、價值維度來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文化自信的根基。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5000年的文明史從未中斷,這一獨特且持續存在的文明樣態在世界文明史上獨樹一幟,它在時間性和連續性上為今天的文化自信奠定堅實的根基。文化自信要有一定的底氣作為支撐,這個底氣首先需要有時間的沉淀。中華傳統文化有著5000年悠久的歷史,累積起豐厚的文化遺產。而沒有經過時間淘洗的文化是難以有精華存世的,往往也是膚淺的。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所以是文化自信的根基還在于它的連續性,即它是所有文明中唯一從未中斷的文明,這一特點源于中國傳統社會大一統的超穩定結構,這種連續性給中華民族帶來的是深層文化心理積淀*李澤厚在他的《美的歷程》和《中國古代思想史論》運用“積淀說”來進行民族文化譜系研究,從民族文化意識的歷史流變去深究以價值觀為核心的民族靈魂的構建與轉型。,成為凝聚共識的堅實力量。當今時代,文化成為民族國家的歸宿,亨廷頓的“文明沖突論”之所以備受關注就在于他給冷戰之后的世界形勢提供了一種解釋范式。文化的認同顯然成為當今世界民族國家凝聚共識的紐帶。無論西方文化如何沖擊,無論我們曾經多么努力地試圖拋棄舊文化,都很難清除民族文化根植于中國人骨髓的因子,所以習總書記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習近平:《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4年5月5日第2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在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發展中得到了充分繼承,為文化自信增添力量。
中國傳統社會雖然形成超穩定的結構,但是中華傳統文化是一個動態演進的過程,軸心時代開創的文明輝煌在文化的交流互動中被不斷創新超越,而在這個過程中,中華傳統文化顯示出超強的本土化能力。它即使在面臨強勢力量的軍事入侵,以至于改朝換代的時候,依然能夠保持文化上的獨領風騷;即使面臨異質文化如佛教的挑戰的時候,依然能夠在融合中創新。這一吸納力與融合力可以稱之為本土化能力。中華傳統文化的這種本土化能力強化了我們的文化自信,在面臨西方文化的強勢入侵的今天,我們相信中華傳統文化自備的這種本土化能力能夠在文化融合中保持我們民族文化的固有精神。
隨著全球化的時代的到來,文化卻呈現出彰顯本土化的特點,即文化的民族特色與價值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從根本上說,文化自信必須立足本土,盡管我們倡導吸收人類文明的一切優秀成果,但是文化自信首要的也是最根本的仍然是對于自身文化的認同與自豪。我們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之“特色”就在于它是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產物,這條道路在文化建設上必須立足本土、彰顯民族特色,才能在世界文化發展中保持自身的特色,從而保障文化自信之“自”不離其宗。
一種文化之所以在歷史的淘洗中綿延不絕,根本在于它自身創設出來的價值理念能夠維持社會的長治久安,并在與其他文明交流的過程中能夠提供解決世界問題的方案,從這個意義上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無疑為我們增強文化自信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形成了一整套的價值體系,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將這些價值理念概括為:“關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關于天下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關于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思想,關于以民為本、安民富民樂民的思想,關于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關于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與時俱進的思想,關于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思想,關于經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實踐的思想,關于集思廣益、博施眾利、群策群力的思想,關于仁者愛人、以德立人的思想,關于以誠待人、講信修睦的思想,關于清廉從政、勤勉奉公的思想,關于儉約自守、力戒奢華的思想,關于中和、泰和、求同存異、和而不同、和諧相處的思想,關于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亂、居安思危的思想,等等”*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http://cpc.people.com.cn/n/2014/0925/c64094-25729647.html,2014年9月24日。。這些價值理念不僅有助于中國傳統社會保持長治久安,形成了悠久持續的文明,還在前全球化時代影響了整個的東亞文化圈,甚至對歐洲的啟蒙運動也有一定影響,啟蒙運動的代表人物伏爾泰、孟德斯鳩都高度贊揚中國的倫理道德在國家治理中發揮的作用。
從現實的角度來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形成的價值理念仍然能夠為解決今天世界共同面對的難題貢獻智慧。中華傳統文化所固有的整體性思維更加契合全球化時代,相比而言,西方文明是單子思維,注重個體價值,崇尚個人主義,所導致的后果就是在利益博弈時難以達成共識,而中華傳統文化則注重協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孔子所倡導的“仁”首先就是要從個體出發建構與他人的關系。這一整體思維還表現在我們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上,西方現代工業文明從根本上說是把自然和人類看做是對立的,人類不斷從自然中攫取,造成的后果是顯然易見的,而中華傳統文化主張“天人合一”,消解西方人與自然的對立。因而,進入21世紀以來,西方不斷把目光轉向中國,從中華傳統文化中尋找解決世界問題的方法。所以,按照湯因比的文化挑戰——應戰模式來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所以是我們文化自信的根基,就在于它在面對挑戰時仍然能夠應戰,并且是站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解決問題,這何嘗不是增強我們自信的動力。
文化自信要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也都是構建文化自信的力量來源,兩者都服務于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應涵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當代文化自信注入活力。首先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這并非要用馬克思主義機械地切割、歪曲中華傳統文化,而是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運用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來看待傳統文化。從根本上說,任何時代的文化必然要有主流指導思想為指引,從而保證這一時期的文化發展方向正確,價值理念被普遍認同,以及文化發展與政治、經濟、社會相協調。馬克思主義是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證明了的最適合中國國情的指導思想。其次要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來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作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歷史留給我們的文化財富,但文化自信的出發點和立足點是構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自信心,因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視域融合要有主次之分,顯然出發點和主旨都是增強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自信心。因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文化自信注入活力必然要在不忘本來、開辟未來的創造中融會而成。
文化自信要不忘本來,這個“本”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文化自信必須根植傳統,才能使自信具有底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理念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獨特的話語體系是更具獨特標識的文化底色,是我們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增強文化自信的寶貴資源。當代中國的發展令世界矚目,但是我們缺乏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成就建構起來的話語體系,這就需要我們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表達特色,以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經驗,闡釋清楚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精神內涵與獨特價值,從而樹立起高度的文化自信。習近平總書記的《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和中共中央印發的《關于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意見》都在表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傳承的主因即在于話語體系的連續性,只有用具有中國特色的話語體系來表達中國人的生活與夢想,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才是中國給自身,亦是予世界的獨特貢獻。
創新是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在精神,保持創新精神是文化自信的堅強后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綿延不斷就在于以創新為驅動力,《詩經》中就有“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大學》講“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周易》說“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5000年的歷史是一個動態創新發展的過程,它很好地詮釋了中華文化在形成初期就確立的創新理念。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必須走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之路。因為固本固然重要,但開新才是增強文化自信的不二選擇。
文化自信本質上是建立在個體認同基礎上的民族國家對自身文化的認同、肯定,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過程中不斷解決現實問題,從而使中華兒女產生對自身文化的自豪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首先為文化認同鋪平道路,因為文化認同必然是在一定的文化境遇中發生的,并在一定的文化實踐中建構起來的群體對于自身所處的時代的文化價值理念的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是中國傳統社會文化認同的體現,但是隨著中國社會體制的轉型,時代問題的變化,其價值理念必然要與時俱進,只有處時代之潮頭,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才能創造出適應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為中華女兒所認同的文化。再者,中華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提出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它直面當代中國現實問題,在實踐中積極應對、解決問題,這是提升文化自信最有力的方法。文化自信心根本上是在解決文化發展中面臨的問題時建立起來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本有的智慧加上根植于實踐中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將為文化自信打下堅實基礎。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須走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之路。轉化與創新一方面要在理論層面加大闡釋力度,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自信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另一方面,還要與中國現實相結合,在實踐層面實現轉化與創新才能夠真正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化入民族文化的血脈中,為當代文化自信注入活力。
就理論闡釋層面而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要以文本詮釋為起點,要以“我注六經”的方式深入理解還原文本,并結合具體的歷史語境,實事求是地解釋和評價傳統,努力“講清楚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習近平:《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8/20/c_117021464_2.htm,2013年8月20日。。盡管“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我們在理解歷史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有“前理解”的介入,從而使“我注六經”無法忠實地再現過去,只能在“效果歷史”中闡釋我們理解的歷史,但這并不妨礙我們通過反身性通達傳統文化的內核,因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修身為本、講處世之道、立治國之道,它的主體切己性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主觀歷史主義和客觀歷史主義的爭論。“我注六經”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前提,那么“六經注我”則是創造與轉化的具體展開。理論詮釋層面的創新首先要堅持“兩有”方針:有區別地對待、有揚棄地繼承,剝離社會歷史因素,重新發掘對當代文化自信心建立仍有價值的理念。再者,要在客觀評價的基礎上,站在凝聚中華民族力量、構筑民族文化認同、回應中國現實問題的高度展開轉化與創新。唯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才能為文化自信注入活力。具體而言,一方面要站在當代文化發展的角度,增補擴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理念,使之與現代價值理念接軌,比如,中國傳統社會不乏“法”的內容,但是傳統社會總體是“人治”社會,轉化與創新就是要結合現代文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來補充,以適應依法治國的現實需求;另一方面要在傳統與現代的交匯中作出符合時代需求的、獨具中國特色的理論闡釋,比如在中國傳統社會中,“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137頁。體現了儒家以血緣為紐帶的倫理社會的基本特征,也是維系社會秩序所必需的,但與當代法制社會是有沖突的,因而如何保持中國特色同時兼顧現代法治理念是轉化與創新在理論闡釋層面需要努力的,如果能夠實現兩者兼顧,必將增強文化自信。
相比理論闡釋,實踐層面的創新是增強文化自信最根本有效的路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轉化與創新的理論闡釋是基礎,口號宣傳倡導是指引,而只有落實到實踐層面,只有與中國現實相結合,只有融入到百姓日常生活中,才能切實有效地增強文化自信心。因為“一旦脫離了實踐語境,無論是物質還是精神都不可能逃避被抽象化的命運”*何中華:《重讀馬克思》,山東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9頁。,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本身也是根植于實踐的結晶,正如徐復觀所說的,中華文化“都是面對著現實的人生、社會的問題而傳承;都是通過自己對人生、社會的探討體驗而加以傳承”*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上海三聯書店2001年版,第407頁。。在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真正化入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生活中,需要做好以下三點:第一,政策推進是基礎,文化建設需要政府在頂層設計上有遠見、有策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轉化與創新是一項國家級長遠文化戰略,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的傳承有切實保障,發展有路徑,取得了實際的成效,這是政策推進的結果;第二,制度建設是抓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不是喊口號,而是要依靠制度建設來規范,例如,圍繞傳統文化進中小學、貫穿國民教育,傳承保護文化遺產,各方都適時出臺了相應條例章程,確保傳承與創新依靠制度來實現;第三,措施到位是保障,真正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發展落到實處必須要措施到位,要在組織領導、政策推進、制度保障上真抓實干,真正落實好保障好,才能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真正實現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注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