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稿·
弘一大師研究研究生專欄
細讀弘一大師之“悲欣交集”
江小敏(1)
身份認同視角下的李叔同—弘一大師稱謂變化簡論
陳云(1)
李叔同于《太平洋報》時期的廣告思想與實踐
陳安琪(1)
李叔同漫畫實踐及對中國近代漫畫的貢獻
莊熊(1)
博物館空間與美育
博物館4.0時代的物質敘事與空間融合
林少雄(4)
中國當代藝術博物館的展覽呈現與觀眾審美教育
李佳一(4)
歷史文化類博物館中的青少年美育實踐
袁雁悅(4)
·美育研究·
普通中小學美育課堂中德育的實現方式研究
徐承(1)
略論20世紀的幾種戲曲美育觀
王偉(1)
“發國人之內曜”:魯迅文學的美育價值
葉繼奮(2)
禪宗審美與當代美育
左劍峰(2)
美育與境界——王國維美育思想中的境界論
劉強強(2)
審美三題:從中國視角審視美育的審美觀念認知
周星(3)
兩種路向,殊途同歸——兩種美育刊物之比較
劉琴(3)
美育樹信仰——互聯網時代大學美育的目標
王一川(5)
通過美育重塑人性——赫伯特·里德美育思想淺析
蘇宏斌,丁心怡(5)
覽物寄情 尋理暢思——自然美育視野下的自然審美方法體系梳論
邱振國(5)
以美育為導向的兒童藝術欣賞課程目標的預設及實施
關云,關蕊(5)
“加強美育工作,很有必要”——學習《習近平給中央美術學院老教授的回信》筆記
仲呈祥(6)
論戴維·斯旺格美育思想的三重面相——以《美育論集》為中心
劉陽(6)
改進學校美育——改革開放40年學校美育重大政策研究
許洪帥(6)
·藝術教育研究·
“匠”能出“新”:新時代下美術教師工匠精神與創新教學思維之路
李靜(1)
論當代音樂教育的發展愿景
陳蕓(1)
論日常生活在場的設計史教學
黃虹(1)
論抗戰時期淪陷區的戲曲教育
管爾東(2)
影視教育的通識視野與實踐路徑探析——基于《影視美學》課程的考察
王鑫(2)
中國當代兒童讀物插畫中的民族文化元素
夏平(2)
關于學生藝術素質測評的問題思考
易曉明(3)
從“學堂樂歌”到“新學堂歌”——近現代不同歷史時期的兒童歌曲創作
陳輝,陳晨星(3)
藝術教育研究的新視野與新范式
錢初熹(4)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校教育模式構建——以中小學音樂課堂古詩詞吟唱教學為例
胡沈穎(4)
利用情感因素優化學前兒童線描畫教學的研究
宋揚(4)
新中國成立以來高中音樂課程演變的文獻綜述
龔鈺婷,資利萍(6)
實踐音樂教育哲學思想對幼兒音樂教育的啟示
侯杰(6)
·美學研究·
歐洲現代美學中的中國因素
彭鋒(1)
藝術的責任——論杜威美學之倫理維度
王若存(1)
美學與原子彈爆炸:海德格爾對美學的批判與反思
吳苗淼(2)
《考工記》:由善而美三步曲
馬鴻奎(2)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象山心學的審美意蘊
李增杰(2)
試論王元驤人生論美學的理論探索及其意義
陶水平,張學文(3)
杜博的情感主義藝術理論及其啟蒙意識
張穎(3)
休謨論美與德
董志剛(5)
先驗唯心論,還是絕對唯心論?——重釋朱光潛與梁宗岱“象征論爭”的新視角
陳龍,蕭湛(5)
平淡美學:論一種生存美學實踐的可能性
鄒芒(5)
“曾點傳統”“神秘傳統”與“主觀派”——儒家審美形上學傳統及其實踐方法
馮學勤(6)
中國現代美學審美主義四種歷時性形態
梁光焰(6)
席勒和馬爾庫塞的美學思想比較
杜立,劉晨曄(6)
·審美文化研究·
《陶庵夢憶》所展現張岱的戲曲與文學才能及其成因
殷作炎(1)
浪漫時期意大利歌劇男中音角色及其審美探究
吳宇峰(1)
“天”字的文化闡釋
黃衛星,張玉能(2)
論戈夫曼
[美]彼得·蘭特,[美]奈杰爾·沃伯頓,席志武譯(2)
蒙古族題材故事影片中的動物文化想象——以狼和馬為中心
孫書敏(2)
佛山北帝誕的粵劇酬神戲與祖廟屋脊公仔
關曉輝(2)
詩性文化的理想主義精神
徐岱(3)
超越寫實:豐子愷與寫實主義關系析論
潘建偉(3)
論藝術博物館“公共性”的張力
徐一超(3)
獅子形象:文化互動與漢譯三名——獅子與中華文化性格研究之一
張法(5)
物的人化:六朝士人服飾的人性內涵
馬草(5)
消費文化視野與古裝劇人物造型研究
曾艷(5)
“互聯網+越劇”傳播與推廣研究
陳曉紅(6)
兒童幻想小說的經典之美——論《哈利·波特》的游戲精神
許巍(6)
歐陽修之琴緣、琴境、琴用
劉弋楓(6)
·藝術史研究·
上海市徐匯中學所藏的近代圖畫教材
胡知凡,陳春燕(3)
永陵棺床石刻浮雕伎樂樂隊形制的符號象征
羅明(3)
圖繪他者——19世紀東方題材繪畫中的種族、性別與政治
金松林(3)
馬克斯曲式理論體系中的基本概念與分類方法
閔訥,王旭青(4)
“雷公捧桃”,還是“迦樓羅奉佛缽舍利”?——飛來峰第24龕17號羅漢像左側浮雕圖像考論
陳媚,林清涼(4)
杭州飛來峰玉乳洞羅漢組像探討
董妍哲,唐衛萍(4)
國寶的形成——觀念史視野下書畫收藏的現代轉型
徐鶯(4)
從《音樂小雜志》談李叔同的裝幀美學思想
錢江鴻(4)
貝多芬《科里奧蘭序曲》(Op.62)的音樂與戲劇之解讀
丁好,郭明妍(5)
蕭公弼里籍生平著述考
譚玉龍(5)
抗戰動員中的地方“戲改”及其藝術社會史意義——以“桂劇改革”三場討論為中心(1936—1940)
柏奕旻(5)
上海美專藝術理論教學史料挖掘與解讀
夏燕靖(6)
綺麗·古拙·和諧——21世紀以來廣西少數民族題材人物畫美學研究
梁冬華(6)
·藝術理論與藝術批評·
精神分析視野中藝術的本原
羅筠筠,周欽珊(1)
“超越疲倦的布魯斯”:蘭斯頓·休斯的黑人城市書寫
歐榮,李婷婷(1)
潘天壽《中國繪畫史》分期研究
徐佳(1)
“藝術學理論”學科稱謂爭鳴的學理辨析
李逸(1)
創造的觀念
薛富興(2)
西方審美回歸思潮與迪夫·希基的藝術批評
諸葛沂(2)
中國繪畫“造型藝術”觀念的明晰與省思
王陶峰(2)
貼近歷史的視點——對古元1960年《趕車傳》插圖的初步解析
劉娜,莫艾(2)
論藝術管理學科理論研究的基本范疇
田川流(3)
20世紀中國藝術功能論的理論變遷
鄧友女(3)
文學—藝術與正義生成的可能性——從羅爾斯的正義論出發
賈瑋(4)
法律批評與藝術批評如何對話?
宋錚(4)
喬治·迪基藝術體制理論的衍變及內涵——以三個關鍵詞為核心的考察
李素軍(4)
商戰題材電影作品的審美批判
曾耀農(4)
中國藝術傳統中“線”的視覺轉化——以“洛神賦”主題的藝術表現為例
饒丹(4)
畫與道:從顧愷之、宗炳和王薇的畫論看魏晉六朝中國繪畫的本體論建構
洪永穩(5)
藝術中的“有機力量”與“非有機力量”——德勒茲美學視域下的藝術力量問題探究
李寒冰(5)
豐子愷研究碩士學位論文選題分析(2001—2017)
金瑩瑩,潘建偉(5)
情緒運動學引論
田耀農(6)
藝術學理論教學中的“規律斷裂”問題與系統比較法
黃賢春(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