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 唱
近年來多項調查顯示,和生活方式密切相關的慢性病已成為中國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而改變不良生活習慣就成為保護健康的第一關鍵要素。今年由國家衛健委啟動的“三減三健”專項行動的宣傳主題為“三減三健,全民行動”,旨在動員全社會共同關注“三減三健”專項活動,倡導“每個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責任人”的理念。
流行病學調查發現,吃鹽太多,會升高血壓,而大量科學證據證明,高血壓會增加中風、心臟病的發生概率。高鹽飲食也會增加胃病、骨質疏松、腎病等的患病風險。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梁曉峰說,“目前我國18 歲及以上居民平均每日鹽攝入量約為10.5 克,遠高于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成人食鹽每日小于6 克的推薦量。”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推薦:健康成人每人每天食鹽攝入量不超過6克;2~3歲幼兒攝入量不超過2克;4~6歲幼兒不超過3克;7~10歲兒童不超過4克;65歲以上老人不超過5克。
油脂攝入過多會導致肥胖,還會增加高脂血癥、心臟病、糖尿病等的患病風險。高油、高脂肪、高膽固醇,是血脂異常的危險因素,長期血脂異常可引起脂肪肝、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腦卒中、腎動脈硬化等疾病。
目前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推薦食用油是每天每人20~30 克,但調查顯示,目前我國平均每天每人攝入42克,全國約80%家庭用油超標。梁曉峰指出,如果經常點外賣、在外就餐,脂肪攝入量難免會超標,未來容易導致高脂血癥、肥胖、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
很多人控油,只是注意少吃動物性脂肪,而且為了不影響烹調,加大了含有不飽和脂肪酸油的使用,比如橄欖油、茶油等。其實,控油,首先要控制的是油的總量,其次才是考慮油的結構和品種是不是合理。
近些年我國居民受西方生活方式和飲食影響越來越大,吃得越來越甜。近幾年我國含糖飲料的消費增長非常快,其中,3~17 歲兒童飲料消費量最高。
過多攝入糖與飲食質量不佳、肥胖和慢性疾病風險有關,吃糖過多會導致蛀牙、加速皮膚老化,增加糖尿病、痛風、心臟病、腎結石甚至多種癌癥的風險。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成人每天吃的游離糖不要超過50克。專家建議,每人每天添加糖攝入量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
世界衛生組織(WHO)將牙齒健康確定為人體健康十大標準之一。牙齒健康的標準是:牙齒整潔、無齲齒、無痛感,牙齦色澤正常,無出血現象。目前口腔健康問題最多的是兒童和老年人,它和其他慢性病密切相關。
在該翻譯中,如正式的書面文本中經常使用指示詞which,照應前者。通過正式和標準的指示詞系統之間的切換,譯者給讀者呈現原文的兩種事例。相反,廣西翻譯要求統計數據的公信力,使用正式指示詞,反而使讀者感到疏遠。
口腔中的感染和炎癥因子可導致或加劇心腦血管病、糖尿病等慢性病;齲病和牙周病會破壞牙齒硬組織和牙齒周圍支持組織,不僅影響咀嚼、言語、美觀等功能,還會造成社會交往困難和心理障礙。孕婦的口腔感染是早產和嬰兒低出生體重的危險因素。
保持口腔健康你應該做到:
1.刷牙是對口腔最好的保護。每天早晨起床后、晚上睡覺前分別刷牙一次,睡前刷牙更重要。成年人每年至少進行一次口腔檢查。
2.兒童必須重視口腔衛生。家長應幫助或監督6歲以下兒童刷牙。兒童易患齲齒且進展較快,應每半年進行一次口腔檢查。
3.使用含氟牙膏。含氟牙膏可有效防齲,提倡使用含氟牙膏刷牙的好習慣。
4.吃東西后及時漱口。餐后、食用零食、飲用碳酸飲料后,應及時用清水漱口,清除食物殘渣。
5.減少吃糖次數,少喝碳酸飲料。餅干、冰激凌、蛋糕、巧克力等含糖量高或黏度大的食物容易引起齲病,應減少攝入的頻率。
中國營養學會公布的中國肥胖與控制藍皮書透露,我國成年人超重率達到30.1%,肥胖率達到11.9%;全國約有4.4億成年人超重,其中近1.3億人肥胖。而兒童超重和肥胖患病率的上升更會加劇慢性疾病在整個生命周期內的發病率增加。
保持健康體重你應該做到:
1.少食多餐。每頓飯適量,暴飲暴食和節食均不可取。
2.均衡營養。食物要多樣化,保持均衡的營養。
3.堅持鍛煉。各個年齡段人群都應該堅持天天運動、維持能量平衡、保持健康體重。老年人運動要量力而行,選擇適宜活動,建議每周堅持至少3次平衡能力鍛煉和預防跌倒能力的活動,適量進行增加肌肉訓練。對于兒童肥胖患者,要做好飲食控制、行為修正和運動指導。
4.保持充足的睡眠。睡眠不充分會導致內分泌失調,很容易造成肥胖。
5.少食用垃圾食品。像油炸類、腌制類的垃圾食品,會導致我們體內的脂肪快速增長。
6.定期測身高、體重。為了維持合適的體重,要定期測量身高、體重,測算體重指數(BMI)=體重(kg)/身高(m)2。對于成年人來說,BMI在18.5~23.9之間為正常,24≤BMI<28為超重,BMI≥28為肥胖。
骨質疏松和骨關節病都是健康骨骼需要關注的內容。人體骨鈣的流失往往并不能很快顯示出來,容易讓人們忽視。而骨關節病一般與中老年人的活動過量、不注意保護關節有關。當軟骨老化磨損,暴露關節的神經和血管,硬骨互相摩擦就會引發疼痛和發炎。當軟骨磨損持續加重,就會引發各種癥狀。
造就健康骨骼你應該做到:
1.從小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幼兒和年輕人的生活方式與骨質疏松的發生密切聯系。
2.從35歲開始重視鈣與維生素D的攝入。老年后積極改善飲食和生活方式,堅持鈣和維生素D的補充可預防或減輕骨質疏松。
3.均衡飲食。富含鈣、低鹽和適量蛋白質的均衡飲食對預防骨質疏松有益。嗜煙、酗酒、過量攝入咖啡因和高磷飲料會增加骨質疏松的發病危險。
4.適量運動。人在運動中肌肉的活動會不停地刺激骨組織,使骨骼更強壯。運動還有助于增強機體的反應性,改善平衡功能,減少跌倒的風險,這樣骨質疏松癥就不容易發生。
5.增加日光照射。大量的維生素D依賴皮膚接受陽光紫外線的照射后合成,經常接受陽光照射會對維生素D的生成及鈣質吸收非常關鍵。正常人平均每天至少應有20分鐘日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