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東省教育廳巡視員
在教育領域,國際上有兩個著名的“教育之問”。一個是“喬布斯之問”。史蒂夫·喬布斯曾經問道:“為什么信息技術幾乎改變了所有的領域,卻唯獨對教育的改變小得令人吃驚?”另一個是扎克伯格之問:“新型教育技術是否會把傳統教育徹底顛覆?”
近年來,隨著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的蓬勃發展,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AR/VR、智能平板等新平臺、新技術、新工具的層出不窮,以及MOOCs、SPOC、翻轉課堂、混合學習、探究式學習等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的不斷涌現,“喬布斯之問”正在得到積極的回應,信息技術正日益深刻地改變著人類社會的教育圖景。
與此同時,世界各國都把教育信息化作為促進教育公平的利器。2015年,我國新修訂的《教育法》規定,國家推進教育信息化,加快教育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利用信息技術促進優質教育資源普及共享,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和教育管理水平。2015年5月23日,國際教育信息化大會在山東青島開幕。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致大會的賀信中強調:因應信息技術的發展,推動教育變革和創新,構建網絡化、數字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建設“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培養大批創新人才,是人類共同面臨的重大課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干事博科娃在致辭中表示,現代技術對于發展有質量的、公平與包容的教育以及全民終身學習,實現新的世界教育發展目標至關重要。
美國《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托馬斯·弗里德曼(Thomas Friedman)說,在數字時代,“數字鴻溝”很快就會消失。也就是獲取知識的差距越來越小。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人們正迎來知識的平民化、共享化、創新化時代。教育信息技術可以打破優質教育資源的時空限制,通過網絡平臺實現資源共享。加快教育信息化,不但是全面推動教育現代化、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推動教育改革發展的內在需求和核心動力,也是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教育需要和當前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這個主要矛盾的有效手段。
但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不能不承認,當智慧教室、自適應學習、電子書包……在許多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快速進入學校教育系統的時候,在欠發達地區、廣大的鄉村學校的教室中,依然是黑板+粉筆的教學方法。由此,旨在促進教育公平的教育信息化,對這些地區的教育而言,不但沒有縮小教育差距,反而加大了教育的不公平。這就出現了教育信息化促進教育公平的悖論現象。
教育信息化作為促進教育公平的利器,為何搖身一變成為拉大教育差距的“禍首”?這里,教育信息化促進教育公平是有其條件邊界的。高技術是需要高投入作為基本保障的。要打破教育信息化走進欠發達地區、走進鄉村學校的“藩籬”,必須具備以下六個條件:一是寬帶支持——信息化環境下的教育教學活動,需要高速通信條件;二是智能化校園環境——包括數據采集與應用系統,以及各種硬件終端設備;三是平臺條件——信息化教育教學活動需要各種教育平臺的支撐;四是經費保障——信息消費需要一定的財政支持;五是技術條件——教育信息化離不開相應的信息技術服務;六是教師素質——廣大教師必須具備教育信息技術素養。在這里,帶寬、平臺、智能校園、技術服務、信息消費以及教師培養,要通過公共服務來保障,而課程資源開發和信息技術的研發,應走公共服務和市場供給相結合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