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勇 王愛虎 史志明
河鋼唐鋼是一個擁有70多年歷史,集鋼鐵主業1800萬噸配套生產能力,以及裝備制造、深加工、資源開發、化工、綜合服務、教育等非鋼產業于一體的國有特大型現代化鋼鐵企業,主要產品為板、棒、線、型四大類,廣泛應用于建筑、汽車、煤炭、機械、電力、交通和家用電器等領域,產品用戶遍及歐洲、美洲、東南亞等150多個國家和地區。
河鋼唐鋼鐵礦石大量依靠進口,而采購過程與前端物流組織的多方參與特征,決定了物流關鍵信息獲取較為困難,致使河鋼唐鋼采購物流信息掌控力長期不足,增加了后續運輸組織、廠內接卸難度。為充分釋放物流組織與決策能力,打造鐵前原料運輸“綠色通道”,自2017年開始,河鋼唐鋼分步與國貿分公司對口合作,與港口簽訂“聯保互助”協議,通過信息共享將供應鏈管控向上游延伸,有力支撐了采購物流管理,順應河鋼唐鋼物流的發展趨勢。
近年來,河鋼唐鋼在面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京津冀大氣污染防治措施落實所帶來限載、限行和“公轉鐵”方案陸續出臺實施的多重壓力,鐵路運輸比重持續上升。為適應新常態下的生產物流組織模式變化,河鋼唐鋼依托管理創新、技術創新,完成廠內鐵路運行體系改革,有效激發鐵路運輸活力,逐漸削弱對高比例汽車運輸的依賴性,始終保持物流運輸與生產主業的高度配套能力。
“聚焦市場和產品,提升競爭力”是河鋼集團在綜合分析市場環境和行業發展生態中提出的正確指向,河鋼唐鋼以此為政策牽引,全面提升對接市場、對接客戶的能力。重點之一是將延伸至客戶的銷售供應鏈,打造成交期保障牢固、物流信息共享的高品質服務鏈,通過增強客戶體驗,提升對企業產品服務的綜合評價。
河鋼唐鋼物流作為公司非鋼產業優勢板塊,不斷積蓄發展動能,自2016年開始,利用兩年時間,以供應鏈物流的飛躍式發展為背景依托,發揮資源與技術優勢,牢抓“互聯網+”政策導向,促成由“面向生產主業服務”向“背靠資源開啟市場化經營”的積極轉型。以電商平臺為窗口盤活線下存量資源,拓寬服務領域,加速物流鏈向價值鏈轉化進程,使物流成為河鋼唐鋼全新的效益增長極。
“集中一貫”是河鋼唐鋼物流的管理核心,公司圍繞供應鏈物流,分別從資源配置、運行機制、管控職能等方面實施優化調整與戰略重組,釋放深層潛力。順勢“兩化融合”貫標,深化物流信息化建設的發展理念,從單純技術支持向管理變革、組織優化、戰略管控融合。借助高等院校與科研院所力量,密切“產學研”合作,攻克制約物流發展的關鍵共性問題。通過三方面政策和扶持,強化上下游協同,以可視化信息鏈為驅動統攬全局,實現了企業效率的持續提升及經濟效益的快速增長。
1.梳理既有外部采購供應鏈信息邊界。河鋼唐鋼進口礦石原料占據消耗總量的一半以上,通過水陸聯運進廠,前端物流組織主要由集團采購部門和外部單位完成。經分析,只有當鐵礦石到達國鐵交接場(鐵運)或進廠(汽運)時,物流部門才能通過信息系統掌握準確信息,供應鏈前端信息需耗費大量精力在線下獲悉,實時性不足難以支撐科學運輸組織,長期的被動局面引發了港口積料、缺貨、集中進廠、廠內庫存波動較大的消極連鎖反應,廠內場地、線路、接卸裝備常處于應急狀態,也為生產供應鏈帶來負面影響。
2.共贏合作,打造數字供應鏈。與相關方簽訂互助協議后,與港口共建數據交互環境,打通信息壁壘;并行開發信息系統,將河鋼集團采購部門、貨代、承運商納入用戶行列,提供共享服務。從船泊發運計劃開始,在系統內按流程形象展示船舶在途情況、靠岸計劃、卸船動態、堆垛場地、清船、疏港計劃以及發運實績等動態,使信息始終圍繞采購供應鏈全線貫穿,不落地。
3.制定全新的采購物流組織措施?;跀底止?,河鋼唐鋼制定了外貿原料疏港管理規定,物流部門與生產廠協同議定疏港計劃,嚴格控制發貨頻次,確保鐵礦石供應與廠內授卸能力匹配,避免集中到達造成生產擁堵和廠外調卸;在途庫存、到港存量是生產的“定心丸”,間接削弱了生產需求的放大效應;運力、線路、場地及裝備預先準備,確保高效接卸組織,釋放應急資源補充生產供應鏈物流。
面對“公轉鐵”運輸結構調整,河鋼唐鋼大力開創綠色發展新局面。一方面,打破生產物流公鐵運輸平衡,穩步提升廠內鐵路運輸比例;另一方面,通過提速鐵路運輸周轉,彌補其機動性缺陷,削弱對高汽運比運輸的依賴性,始終穩固物流與生產主業的配套能力。
1.精簡鐵路運輸組織管理層級,提升執行效率。打破沿襲數十年的“部—站—區”三級調度模式,取消車站調度和區域調度兩個層級,由物流總調度室統一指揮行車,實現“一令落地”;同步推行作業長負責制,設置值班作業長崗位指揮各區域作業,運輸任務統籌規劃,平衡資源與均衡負載,完成由局部最優向全局最優的轉型。
2.新建層級精簡后的配套計劃制定機制。在原先單純由月計劃指導,向下分解生成周計劃、日計劃,以日計劃的完成,保證周計劃兌現,以周計劃兌現,確保月計劃達標,形成自下而上以短期目標保障中長期目標的全新機制。
3.運用信息化、自動化,全面提升鐵路運輸水平。大力發展信息化和創新型技術應用,實現前沿科技與鐵路運輸深度融合,使運輸組織過程中的安全與效率得到雙重保障。形成了以東北大學、華北理工大學等高等院校為科研陣地,以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為行業技術交流平臺,結合實際生產經驗的“產學研”合作新模式。河鋼唐鋼用兩年時間,完成了鐵路運輸生產任務可視化傳輸、網絡語音通訊、站場動態推送、行車輔助瞭望、攔木機遠程集中控制、隱患點影像上車、行車危險源自動辨識等13項功能性應用,實現了冶金運輸行業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管控,強化了安全保障能力,作業效率大幅度提升。
4.補充完善運輸生產指標,消除目標管理預期偏差。挖掘并充分利用鐵路運輸數據價值,新增準點率、機車作業率、機車綜合能耗、鐵路全員勞動生產率、鐵路運輸單位成本等9項指標,衡量協同、服務、運籌、成本等鐵路運輸組織、經營能力。指標分別設置警戒紅線、計劃值和目標值,決策層對輸出結果及時反應,實時調整策略,保持生產供應鏈物流活力。
1.打造企業內全自動化成品倉儲,縮短發貨周期。成品倉儲是銷售供應鏈的重點環節,有著前端連接生產,末端對接客戶的雙重特性。為規范倉儲管理秩序,確保高效率發貨,河鋼唐鋼針對成品庫區分步實施了信息化、半自動化以及無人化管理,為現場提供組垛規劃、3D庫圖、貨物自動追蹤,以及天車全自動作業等功能,實現由人工向高效無人化作業的跨越式升級。
2.延伸產品管理邊界,強化服務意識。對配送到客戶的產品在出廠后持續跟蹤,為外部相關方提供信息化管理工具,使社會倉儲暫存、二次裝配發運、集港儲存、裝船離去等環節形成線上信息鏈,不間斷監控產品運輸情況,及時消除交期負面影響因素。
3.與客戶共享產品物流信息,提升客戶體驗。為戰略客戶逐步開放物流信息查詢權限,并接受客戶對物流承運的服務評級,作為對承運方準入、管理以及優化服務質量的重要依據,持續提升服務客戶能力與客戶體驗,贏得了廣大客戶的一致認可。
河鋼唐鋼以國家“互聯網+”政策為導向,引入互聯網思維,綜合分析物流現狀,以企業物流資源為基礎,廣泛吸納社會資源,建設了集運輸、倉儲、金融、汽車后市場等服務于一體的綜合性物流服務電商平臺 “郅易達”。平臺建設是對河鋼唐鋼傳統物流業務轉型升級的重大創新,一方面對內降低物流成本,另一方面以企業為依托開辟市場經營蹊徑,實現共享經濟,對唐鋼發展非鋼產業、推動現代物流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河鋼唐鋼供應鏈物流管控體系改革的實施,強化了扁平化、集約化和集中一貫管理意識,建立了不斷優化、持續改進的管控和保證體系,使企業供應鏈內外環節有效協同,形成業務管理與專業管理、體系運行相統一、集約化運作的全新管控體系。
體系改革進程中,河鋼唐鋼物流運行效率呈連年攀升勢態。鐵礦石日疏港計劃制定時間壓減70分鐘,2016年6月至今燒結和煉鐵生產環節運輸保障100%,2017年水陸聯運外礦接卸效率相較2016年平均提升9.7%,全年未發生外調外卸;廠內鐵路運輸協同性得到明顯增強。2018年一季度,鐵路運輸計劃平均兌現時間比2016年、2017年同期壓縮21%、10.5%;普車、冶金車周轉時間分別降低0.44天、0.08天。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鐵路運輸月計劃兌現率100%,在產能與運能同步降低前提下,27個月中有21個月超額完成任務并達到目標值,穩步提升了保產服務能力。產成品發貨效率漲幅明顯,2018年一季度與2016年、2017年同比,平均發貨時間縮短32分鐘、19分鐘,實現了產成品發貨優質高效。
管理體制的變革強化了物流費用管控能力。2016年,噸鋼物流費用比2015年降低17.41元,實現挖潛增效1.88億元;2017年,噸鋼物流費用比計劃降低32.6元,比目標降低5.6元/噸鋼,實現挖潛增效4.18億元,為2017年河鋼唐鋼挖潛增效目標實現做出重要貢獻。近兩年來,河鋼唐鋼的噸鋼物流成本指標持續保持河鋼集團領先水平。
多樣化的新型技術應用為決策與優化提供依據。根據異常輸出結果,及時制定改善方案,不斷調優。截至目前,河鋼唐鋼物流指標已進入自主提升階段,有力助推了生產經營取得逐年改善、漸次提高。2016年,利潤在消化主業1#高爐和焦化區停產、影響收入3321.5萬元的基礎上,比2015年增利1796.26萬元;2017年在消化鋼鐵產能壓減、影響生產收入的情況下,比2016年同口徑增利1845.95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