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如皋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實驗幼兒園 孫興妹
虞永平教授說:課程在兒童的生活中,在兒童的行動里,在發現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過去,我們的課程就是依賴定制的教材,幾本書執教到底,無視孩子前后經驗的連貫,照本宣科。課程改革背景下的課程在哪里?我們嘗試改變課程觀,對身邊資源展開調查,統計各種可利用的資源,形成資源地圖,從而生成多樣課程,讓課程結構更豐富、更合理、更貼近孩子的經驗。
1.材料收集,過程亦是課程
材料資源是孩子開展游戲的首要條件。起初只是單純的收集材料,后來在收集過程中發現——收集過程伴隨著各種學習。
我們和孩子一起討論每月游戲需要的材料,統計材料的數量;調動孩子參與調查家庭成員的工作單位;共同寫倡議書,倡議家長一起尋找身邊有哪些可利用的材料。
為收集來的資源進行分類,設計標記,討論統計表。在使用上一起制定規則,我們班采用廢品收集貼紙獎勵本,帶來一樣東西可以獎勵一次貼紙。每個孩子一本,每天由值日生管理登記給組員小獎勵,老師定期利用晨間談話時間總結獎勵,這種做法充分調動了孩子自主收集的意識。日常的使用、管理、更替,材料的分類、擺放、統計數量、取用登記等,都由孩子參與。
材料收集看似是很隨意的活動,其實就是一種課程,其中隱藏著多種教育資源,有心的老師通過觀察、發現、理解孩子的行為,給予適時的支持和幫助,讓收集過程變得更有意義。孩子變成了調查、收集、管理、使用的主人,在過程中能鍛煉孩子合作能力、自我管理意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收集材料,承載的不只是環境創設和游戲的材料,還能更新教師觀念——身邊的一切活動都可以生成課程,變為教育資源。新課程背景下的老師應有一顆匠心,把身邊的資源變為更有價值的活動。
2.搬遷資源,引發情感課程
我園是一所還有半年就要搬遷的鄉村小型幼兒園,新建園區即將投入使用。對于一個二十幾年的老園所,孕育了幾代人,孩子、老師、家長都有不舍和留戀,我們利用要搬遷的機會實施“我的幼兒園要搬新家了”主題課程,開展共唱一首歌;共掛一棵樹;共留一個影;共留一夜宿等活動,萌發對老園的懷念之情。還組織孩子、家長對新園進行設計、取名、參觀,慰問建筑工人,給新家送祝福等活動,開展了隆重的“幼兒園和我共成長慶典儀式”活動,激發孩子愛園愛家的情感。
我園所處地理位置隨著城市規劃,在這三年內已經拆遷只剩下五分之一的居民家庭,征用為電動汽車產業基地和萬頃良田,現正在創建生態旅游村,拆遷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大事和常態事。和孩子們討論為什么要拆遷,拆遷要做哪些事,如何選新房子等活動,還組建了小組,分批去各村各組尋找可游戲的材料。這些活動中有的是正式的,有的是非正式的,但都與孩子的生活經驗息息相關,是可感知、可操作、可融入各個領域的課程資源。
3.工匠一族,鄉野優勢課程
工匠,農村特有的一種人群,包括木匠、瓦匠、篾匠等,我們這里大多數家庭里都有其中一種人群,開展工匠課程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工匠家庭收集來的木塊、竹片曾是我們班級區角里的材料。現在我們充分利用這種特有資源,生成了我園特有的“工匠世家”主題活動課程:工匠家長走進幼兒園,給孩子們提供指導與幫助,還成立木工室、瓦工室、篾匠室,孩子逐漸有了一定的經驗后開始對怎樣蓋房子才不會倒、竹子的種類、各種各樣的磚頭等感興趣,我們的課程也就逐漸豐滿起來。
1.變革綠野資源,小種植變大課程
新課程觀下,我們不再把種植角看作一種純粹的種植,而是變成了利用周邊資源、承載著諸多教育價值的“綠野”主題課程,結合并利用園內、園外種植資源。綠野課程在園內包括各班的一些種植活動,每個孩子都種有一盆植物。我們認為園內種植不能停留于植物的擺放,而是要根據小、中、大孩子的年齡特點設定種植目標,有目的有計劃地種植。在綠野課程里,我們充分利用園外農家的種植資源,我們直接帶孩子到農家小院,參與種植,收獲的季節和孩子一起去農家采摘。我們的圍墻上爬滿農家遷來的扁豆藤蔓、絲瓜藤蔓,我們不定期地帶孩子去觀察、采摘,感受它們的生長過程。在幼兒園里我們更多的是讓孩子探究不同的器皿,不同的種植方法,進行比較,引導對一些不常見植物的探究,從而學會觀察、照顧、關愛植物。
我們幼兒園不少植物上掛著一張卡片,這是我們綠野課程中老師帶孩子觀察植物時留下的,有各班領養的樹木,有孩子們對感興趣的植物做的標記等等。
我們成立種子博物館,為孩子開辟探索種子的活動室。博物館所有的種子都由孩子們搜集而來,分成種子展覽區、種子的一生、種子分類操作區、找找種子躲在哪里、種子品嘗區幾個區域。
冬日來臨,我們的植物又該怎樣才能安全過冬呢?孩子想出了許多辦法,用稻草、草席、泡沫、塑料薄膜,辦法有點稚嫩、有點夸張,有的辦法不一定可行,但在這樣的過程中孩子學會堅持和關愛,有了責任心。
2.基地資源,游戲游學的課程
我們不斷與社區資源聯盟,爭取他們參與到我們的教育活動中來。我們充分利用社區和周邊資源成立我園活動基地,形成“長參觀、短參觀”的園本特色活動。
我園所在地已經變成了有名的電動汽車產業基地,我園剛剛與康迪電動汽車公司結成聯盟,我們帶全園孩子參觀了康迪?;貋砗蠛⒆訉ζ嚠a生了興趣,老師、孩子一起探索,一起研究,還一起動手建成了一個孩子玩汽車的活動室。可惜,活動室太小了,到新幼兒園后,我們擬建一個大型的汽車模型活動室。為了表達對基地的感謝,我們的孩子還帶著節目去基地演出。
我們還走進附近的梨園、葡萄園、西瓜實驗地、玉米地,讓孩子親自采摘、品嘗,同時成立了基地,為了拓寬今后的課程之路。
1.偶然的發現,孩子自己的課程
一天散步時間,孩子們發現鄰家的母雞不知從哪里進了幼兒園,興奮極了,喊著:“快來看啊,母雞!”之后的每一天,孩子就早早地商量好散步路線,母雞登陸場所是必去的地方,成為每天飯后最有趣的活動。母雞從哪里來的?有幾只?它們晚上還會回去嗎?蛋生在哪兒呢?幼兒園里有它喜歡的食物嗎?帶著好奇,老師陪同孩子進入了探秘課程之旅。
類似這樣基于孩子興趣生發的課程還有很多。我們幼兒園里有一棵柱子大樹,每當季節更替時,孩子每天路過總會嘰嘰喳喳討論葉子的變化,每一個季節的葉子都有什么不同呢?我們讓孩子自己去發現、去觀察、去創作。因此在每個季節里都會有孩子給大樹送樹葉,會根據季節而變化。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每一個孩子就是一片樹葉,每一片不同的樹葉來自于不同的孩子,孩子每天路過此地,抬頭找找自己的,那種興奮與激情,讓孩子更加有了主人翁意識。
2.人小鬼大,孩子當家作主的課程
在環境的創設上,孩子才是環境評價的主人。我們走廊小,一直沒有地方放置孩子的球。問題擺在面前,怎么才能解決呢?采訪、咨詢、商討,孩子們達成一致意見:利用門前的柱子,自己編織球網放置球。很快,長廊里多了一排藍綠相間的球網,球網高度與孩子的身高一致,便于孩子自己取放,孩子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不同的顏色幫球兒安家。不僅解決了放球的問題,而且讓學習活動滲透到放球的過程中去:給球分類、根據顏色分家、按數放球等等。
3.陳舊環境中的缺陷構成課程資源
我園操池、草地凹凸不平,下雨天會有積水,就不好進行戶外游戲。老師支持孩子帶雨靴,帶領孩子觀察為什么有的地方有積水,有的地方沒有;有的讓孩子穿上雨靴,在有水的地方盡情踩一踩,還到草坪里的泥地里踩一踩,感知瓷磚地和泥地的不同。由于觀念的轉變,孩子們在雨天一樣可以玩得精彩。
我園教室前墻面還是最原始的白色瓷磚,我們每個班都利用這塊瓷磚給孩子一塊涂鴉墻。我們不定期更換主題,給孩子一個繪畫的思路。比如小班孩子最喜歡畫點、線和封閉的圓形,在瓷磚上先畫上魚兒,孩子可以添畫泡泡、水草等;中班畫一棵光禿禿的大樹,孩子自然而然添上了水果、樹葉等;大班孩子已經有了一定的繪畫基礎,瓷磚上只有幾片云或者一片草地,更多的是提供了不同的繪畫工具,讓孩子盡情想象。稍加修飾的涂鴉墻不僅滿足了孩子涂涂畫畫的需要,而且就像一位無聲的老師引領著孩子想象、創造。
利用資源是為了尊重幼兒以直接經驗為基礎的學習方式與特點。一種經驗的獲得可以通過多種資源實現,一種資源也可以實現多種經驗。幼兒教師要充分發掘資源的教育價值,很多自然資源不僅僅可以作為游戲的材料來使用,還可以生發很多的學科經驗。
課程游戲化是一個動態的、不斷變化的過程,教育資源地圖也隨著活動的開展、課程的生成在不斷變化。踐行游戲化精神,需要老師有一顆善于發現的眼睛、勇于改革嘗試的決心,從孩子的生活里、行動里、發現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帶給孩子新的課題之旅,感受生命體驗,還孩子快樂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