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銅陵新村幼兒園 葉 蕾
設計思路:
“誰是幸運兒”是一個在簡單的抽獎游戲情景中開展的數學集體教學活動。中班幼兒此時已能按事物的兩個不同屬性進行分類,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幼兒去關注兩個集合之間的關系,通過游戲幫助他們感知交集的形成,又利用尋找衣服特征鼓勵幼兒自己去探索交集形成的奧秘,提升幼兒自主探索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活動目標:
1.能按某一屬性對事物進行歸類,初步感知交集的形成。
2.體會共同探索,解決問題的樂趣。
活動準備:
1.用鋼絲纏繞兩個圓圈,外面分別包上紅、藍色即時貼。
2.幼兒課前的衣著準備。
3.幸運圖章若干。
4.PPT課件。
活動過程:
一、引入話題
1.提問:你們喜歡玩游戲嗎?今天我們要玩一個幸運兒大抽獎的游戲?知道什么是幸運兒嗎?
師:中獎的人是幸運兒,可以獲得幸運圖章。
2.教師交代游戲規則:這兒有一個抽獎箱,里面有許多提示圖片,如果你有和圖片上相同的地方,那么恭喜你,你就中獎了!中獎的小朋友可以站到紅色幸運圈里。
3.抽獎游戲:能按某一屬性集合歸類。
(1)第一次游戲:教師抽出“女孩”特征的圖片。
①提問:看看,圖片上的特征是什么?誰中獎了?(女孩)
②請中獎的小朋友站到紅色的“幸運圈”里來。
③針對沒中獎的幼兒提問:是他們嗎?他們為什么中獎了?
④給“幸運兒們”敲幸運圖章,以強化幼兒對中獎條件的認識。
(2)第二次游戲:教師抽出“運動鞋”特征的圖片。
①提問:這次圖片上是什么?什么樣的人中獎了?(穿運動鞋的人)請你們站到紅色的“幸運圈”里來。
②教師繼續與沒中獎的幼兒互動:他們都中獎了,你怎么沒中獎?
③小結:原來這次穿運動鞋的人都是幸運兒,沒有穿運動鞋的人沒有中獎。
(3)可反復游戲。
(分析:此環節運用多媒體課件出示游樂場的圖片,利用小丑這個人物來介紹游戲規則,讓幼兒在游戲中感受抽獎的氛圍。活動準備的主要操作材料是衣著特征卡片,均為黑白簡筆畫。這里主要考慮的是,盡量減少顏色對幼兒分類活動的干擾。)
二、游戲:誰是幸運兒(感知交集的形成)
1.交代游戲規則
師:小朋友們你們可真棒!接下來的游戲可就沒這么簡單了,剛剛是符合一張卡片的提示就中獎了,這次要符合兩張卡片的提示才能中獎。如果你符合紅色抽獎箱里面的圖片提示,你要站在紅色幸運圈里;如果你符合藍色抽獎箱里面的圖片提示,你要站在藍色幸運圈里。什么樣的人中獎了呢?必須要同時符合兩張圖片的提示。知道什么叫同時符合嗎?我們玩玩就知道了。
(分析:在游戲過程中,應保證每個幼兒至少有兩次參與活動的機會,但并非每次都要求所有幼兒出來站“幸運圈”,因為站“幸運圈”的幼兒雖能感受到參與游戲且有可能中獎的快樂,但他們往往會只關注自身的衣著特征,而忽略同伴的衣著特征。也就是說,旁觀的幼兒可能反而更容易觀察到站“幸運圈”幼兒的選擇是否正確,從而更好地感知交集的形成。)
2.第一輪游戲:感知交集的形成
(1)教師先從紅色抽獎箱里抽出一張“女孩”特征的圖片。
①提問:圖片是什么?(女孩)請女孩站到紅色的“幸運圈”里來。她們中獎了嗎?還沒有?為什么?
②小結:這次要同時符合兩張圖片上的提示才是幸運兒。現在讓我們來抽第二張卡片。
(2)教師從藍色抽獎箱里抽出一張畫有“五角星”特征的卡片。
①提問:圖片上是什么?(五角星)請貼有五角星的小朋友站到藍色的“幸運圈”里來。他們中誰中獎了呢?為什么?
②小結:同時符合兩張卡片上的提示,才能成為幸運兒。這次是貼有五角星的女孩是幸運兒。
(3)教師引導幼兒思考:幸運兒應該站在哪里呢?
師:這個幸運兒既要站到紅色的“幸運圈”里,又要站到藍色的“幸運圈”里,該怎么站?
(4)小結:原來幸運兒可以站在兩個“幸運圈”部分重疊的地方,重疊的地方就是留給那個符合兩個條件的小朋友,留給幸運兒站的。這次中獎的是既是女孩又有五角星的小朋友,同時符合中獎的兩個條件。終于找到你了,你的運氣真好!

(分析:在小結交集的時候,邊說邊演示兩圈相交的過程,并將笑臉的卡片出現在交集的位置,讓幼兒切實感受到幸運兒站的位置。)
3.第二、第三輪游戲:鞏固交集形成的知識
(1)提問:我給你們準備了很多圖片,看看圖中都有些什么?
(2)提醒幼兒記住要同時符合兩張圖片提示才能成為幸運兒,并給中獎的幸運兒蓋上幸運圖章。
(3)可根據需要反復游戲。

三、結尾互動
1.師:今天還來了這么多的客人老師,在他們當中會有誰成為幸運兒呢?請一個小朋友來抽獎吧!
2.請幼兒去找中獎的客人老師并給中獎老師蓋上幸運圖章。
3.師:抽獎游戲好玩嗎?有機會我們再來到夢幻城堡里玩幸運兒大抽獎的游戲,看看誰還能成為幸運兒!
(分析:在前一部分游戲幫助下幼兒感知交集的形成,此環節的設置讓幼兒進行復習鞏固,利用兩張圖片的提示來尋找客人老師中誰是那個幸運兒,復習鞏固感知交集的形成。)
活動反思:
在生活中充滿了可供幼兒感知和形成集合與分類經驗的各種機會,本節活動就利用了孩子們生活中最常見的尋找衣服特征,了解交集形成的奧秘。幼兒在教學過程中能積極參與到數學活動中來,感知交集的形成,同時也激發了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愛好。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創設情境,激發幼兒參與游戲的積極性
此環節運用多媒體課件出示游樂場的圖片,以小丑這個人物來介紹游戲規則,讓幼兒在抽獎游戲中感知交集的形成。在活動第一環節中教師引導幼兒能按某一屬性集合歸類,幼兒根據自己的已有知識經驗和獨特體驗,在一次次的中獎中,學習動機得到激勵,進而產生更強的學習動機。
2.注重解決問題的方法,發展幼兒思維
幼兒在完全掌握按某一屬性集合歸類后,層層遞進,在第二環節,利用抽獎游戲加大難度的提醒,讓幼兒感知交集的形成。
當抽獎箱里抽出兩張圖片提示時,引導幼兒觀察中獎的是什么特征的小朋友時,給幼兒足夠的時間和空間進行思考,原來中獎的小朋友既是……又是……,符合兩張圖片特征的才是幸運兒,再請幼兒思考幸運兒應該站在哪里呢?鼓勵幼兒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觀點和想法。教師進行引導:
有的幼兒說一腳跨在紅色的“幸運圈”里,一腳跨在藍色的“幸運圈”里。
教師回應:這倒是一個好方法,可是兩腳分得太開站起來不太舒服,也不太安全,還有更好的方法嗎?
有的幼兒將兩個“幸運圈”完全重疊,說:“站在里面就行了。”
教師回應:看,兩個“幸運圈”都是可以移動的!如果完全重疊了,只符合一個條件的小朋友該分別站在哪里呢?還有沒有更好的方法?
幼兒說站在兩個“幸運圈”相交的地方。
教師回應:原來幸運兒可以站在兩個“幸運圈”部分重疊的地方,這樣她既在紅色的“幸運圈”里,又在藍色的“幸運圈”里,代表她既是女孩,頭上又有五角星,同時符合了中獎的兩個條件。
在引導幼兒感知交集的過程中,教師只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引導者,在激發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熱情的同時也培養幼兒的思維能力,使幼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對于集合之間的抽象關系,讓幼兒純粹靠記憶學習或通過成人的傳授學習都是沒有意義的,它需要幼兒與生活情境和問題背景相聯系才有可能產生有意義的學習。幼兒在數學學習以及日常生活環境中會碰到很多關于集合、分類的活動,我們要善于發現生活中的教育契機,可借機讓他們從不同角度對物體進行比較和區別,按照不同的屬性對物體進行分類或歸類,豐富幼兒的集合與分類的學習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