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曉玲
(山東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山東 濟南 250100)
政黨形象是政黨展現給外界的風貌以及外界對黨的綜合性、整體性的印象和評價。它是一種特殊的執政資源,直接決定一個政黨的吸引力、凝聚力、影響力和生命力。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為適應山東抗日根據地的創建和發展,創辦了《大眾日報》。中共由此打開了在山東抗日根據地與外界進行信息溝通的新窗口,成功動員山東根據地民眾參加抗戰,建立了地方民主政權,鞏固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實現了中共形象的塑造、傳播與認同,為中共從爭取合法地位的政黨到爭取民族獨立的執政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回顧中共在山東抗日根據地的媒體形象,不僅對我們重新認識中共在抗戰歷史中的地位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今天黨的媒體形象塑造具有鏡鑒作用。
山東抗日根據地的形成和發展,是《大眾日報》創刊的客觀前提。1937年7月,全面抗戰爆發后,黎玉從延安返回山東,研究了如何領導山東人民進行抗戰的問題,決定組織抗日游擊隊,發展抗日救國民眾團體。根據黨中央的決定,省委由黎玉、林浩、張霖之組成。黎玉任書記,張霖之任組織部長,林浩任宣傳部長,景曉村任秘書長。1937年12月,黨中央作出了將蘇魯豫皖邊區省委改為中共中央山東分局和成立八路軍山東縱隊的決定。同時,著重研究了山東根據地的建設問題。①申春生:《山東抗日根據地史》, 山東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57-60頁。1938年12月,省委改稱山東分局,郭洪濤任分局書記,張經武、黎玉為分局委員,程熙軒任組織部長,孫陶林任宣傳部長,郭子化任統戰部長,劉居英任社會部長。隨著山東抗日根據地的創建和發展,山東抗戰文化宣傳工作也逐漸展開,黨組織迫切需要能夠宣傳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發動群眾抗戰的報紙,地方根據地及軍隊創辦的報刊應運而生。如魯西北創辦了《抗戰日報》,膠東有《戰旗報》《救亡日報》《大眾報》,魯南有《大眾日報》《青年報》,清河區有《群眾報》,山東縱隊創辦了《前衛報》②劉宗卓:《山東縱隊時期的〈前衛報〉》,常連霆主編,中共山東省委黨史研究室,山東省中共黨史學會編:《山東黨史資料文庫》第18卷,山東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499頁。。其中,1939年1月,在沂水縣王莊創刊的《大眾日報》,是中共在山東抗日根據地創辦的“面向全省的報紙”,以此“面向黨內外,干部群眾,我方友方,在更廣闊的社會層面上公開宣傳中共的抗日主張,抗戰政策,宣傳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和中國抗戰形勢,報道群眾抗日的熱情與實際行動,報道全國、全省抗擊日寇的戰績”。*孫陶林:《分局建立前后黨的宣傳工作》,常連霆主編,中共山東省委黨史研究室,山東省中共黨史學會編:《山東黨史資料文庫》第18卷,山東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203頁。而且,該報紙是全國眾多根據地創辦的報刊中連續出版時間最長,最為完整的反映中共根據地成長歷史記錄的報紙。
《大眾日報》作為黨媒,在創刊之初定位十分明確,“第一條,這是個黨的報紙,代表山東分局的機關報;第二條,是一個統一戰線的報紙,一切消息、言論等等都要考慮到有利于統一戰線;第三條,是群眾性的報紙,要廣泛發動群眾。”*匡亞明:《〈大眾日報〉是如何創刊的?》,大眾日報新聞研究所編:《大眾日報史料:〈大眾日報〉報史座談會專輯》,未出版,1985年,第6頁。這三條也是《大眾日報》自始至終堅持的核心理念。抗戰時期,《大眾日報》堅持正確的辦報導向和明確的辦報方針,“第一要廣泛開展統一戰線;第二要大力開展群眾運動;第三要堅持宣傳黨的抗日戰爭的方針政策。”*匡亞明:《〈大眾日報〉是如何創刊的?》,大眾日報新聞研究所編:《大眾日報史料:〈大眾日報〉報史座談會專輯》,未出版,1985年,第6頁。在《發刊詞》中明確宣布該報的任務是“為大眾服務,成為他們精神上的必要因素之一,成為他們自己的喉舌,更成為他們所熱烈支持的最公正的輿論機關”,同時向全省人民指出:“在敵人正在企圖開始掃蕩后方的嚴重情勢之下,如何堅持與開展敵人后方的廣泛的游擊戰爭,創造及鞏固游擊根據地,不斷地打擊敵人,準備全面反攻,最后驅逐日寇出中國呢?我們認為必須:第一,加緊動員民眾,組織民眾,武裝民眾,建立自衛團,實行放哨盤查,肅清漢奸,協助與配合軍隊作戰。第二,加強軍隊中的政治教育工作,使軍民真正打成一片,官兵真正同甘共苦患難,在統一指揮下靈活的、積極的、主動的開展游擊戰爭……破壞交通,保衛及擴大游擊根據地。第三,改善政治機構,提高行政效率,保證政治機構之充分的民主化,在可能條件下改善人民生活……第四,鞏固與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國共兩黨及一切抗日黨派精誠合作,共同領導,絕對捐棄成見,避免摩擦,削弱及分散抗敵力量。”*劉導生:《創辦〈大眾日報〉的回憶——〈大眾日報〉初創時期》,常連霆主編,中共山東省委黨史研究室,山東省中共黨史學會編:《山東黨史資料文庫》第17卷,山東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94-195頁。
《大眾日報》創刊后,從政治、軍事、統一戰線、群眾和對敵人暴行的揭露等方面入手,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指導群眾生產斗爭,高度發揚民族自尊心,“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歡迎,在短短兩個多月中,就由開始每期發行一千多份猛增到六七千份,在社會各階層人士中產生了廣泛的影響。這在當時農村敵后分散游擊戰爭條件下,是很不容易和了不起的事情。”*朱民:《〈大眾日報〉在沂蒙》,常連霆主編,中共山東省委黨史研究室,山東省中共黨史學會編:《山東黨史資料文庫》第19卷,山東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515頁。1943年初,《大眾日報》每期發行2萬多份*朱民:《〈大眾日報〉在沂蒙》,常連霆主編,中共山東省委黨史研究室,山東省中共黨史學會編:《山東黨史資料文庫》第19卷,山東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519頁。,該報“開始成為名副其實的黨報,成為山東人民的喉舌,成為指導山東抗戰、指導根據地建設的重要武器”*《大眾日報四年來的奮斗》,《大眾日報》1943年1月3日。。1946年9月1日,《大眾日報》刊發中共中央華東局關于加強《大眾日報》工作的指示:“大眾日報是華東中央局的機關報,是山東人民忠誠的代言人。”
(一)堅定民族立場,彰顯“抗戰”形象
《大眾日報》從誕生之日起,承擔著傳播中共中央精神的重要使命。一方面,堅定立場,將宣傳抗戰作為首要任務。創刊之初,國民黨初期表面上對抗戰及辦報也是支持的,匡亞明曾受分局委托以個人名義拜訪國民黨省政府主席沈鴻烈并得到500大洋的贊助。*匡亞明:《〈大眾日報〉是如何創刊的?》,大眾日報新聞研究所編:《大眾日報史料:〈大眾日報〉報史座談會專輯》,未出版,1985年,第6頁。抗戰中期的山東,中共領導人對重大戰役組織報道,組織記者團,不但有記者、編輯,而且有時帶電臺,有報務員、譯電員,形成了一套比較健全的軍事宣傳組織。*陳冰:《一張具有光榮傳統的黨報》,大眾日報新聞研究所編:《大眾日報史料:〈大眾日報〉報史座談會專輯》,未出版,1985年,第25頁。1939年1月1日至6月6日,《大眾日報》共出版72期,每期四個版,其中第一版頭條位置都是社論、專論或來論,反復論述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宣傳中央精神,動員群眾抗戰。如創刊號社論《應該警惕的二十八年的第一天》,“在抗戰第一階段快要結束、正在過渡到第二階段艱苦的條件下,中華民族在日寇的瘋狂進攻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機而進行近一年六個月的神圣抗戰時。踏上了中華民國二十八年的第一天,謹向堅決領導抗戰的民族領袖、前線將士、政工人員、游擊人員及領導民眾運動的愛國志士致崇高的敬意,對為國捐軀壯烈犧牲的黃帝優秀兒女致深長的哀悼。”*《大眾日報》 ,1939年1月1日第1版。《我們是這樣戰敗了敵人的》描寫了一個班堅守九子峰、曲連長重傷拼到底、排長李前仁沖鋒在前壯烈犧牲、40歲大娘陣前送雞蛋等7個動人故事。*《大眾日報》,1940年3月25日第4版。對敵斗爭,宣傳戰術,是《大眾日報》重點宣傳的對象,這些報道充分展現了中共領導下的軍隊頑強的戰斗精神和革命豪情。
另一方面,借助紀念活動宣傳抗戰精神,展示中共堅持抗戰的形象。1939年1月28日,為紀念“一·二八”七周年,《大眾日報》發表社論,同時發出“一·二八”增刊,郭洪濤、黎玉、張經武、江華等山東抗日根據地領導人均發表題詞。*林中、所夢九、李棟春、顧立中編寫:《大眾日報大事記1939-1985上》,山東大眾日報社1988年,第1頁。《大眾日報》一周年時,毛澤東題詞發布在四版正中央:“動員報紙,刊物,學校,宣傳團體,文化藝術團體,軍隊政治機關,民眾團體,及其他一切可能力量,以提高民族覺悟,發揚民族自信心與自尊心,反對任何投降妥協的企圖,堅持抗戰到底,不怕困難,不怕犧牲,我們一定要自由,我們一定要勝利。”*《大眾日報》,1940年1月1日第1版。
(二)重視信仰傳播,樹立“民主”形象
首先,傳播有關中共的基本常識。《大眾日報》在創刊之初刊發了《馬克思與中國》*《大眾日報》,1939年5月7日第4版。《列寧與“火花報”》*《大眾日報》,1939年5月8日、9日、10日、11日第4版。等文章,發布《什么是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概論》《共產國際綱領》*《大眾日報》,1939年12月26日第1版。等新書消息,讓社會各界了解馬克思、列寧等國際共產主義領袖,了解馬克思主義。為了讓群眾全面深入了解中國共產黨,設置了《大眾知識》專欄。從1939年2月9日起,先后介紹講解“二七”“五一”等節日常識、“參議會”“民主集中制”等政治制度、“國共合作”“統一戰線”“自我批評”等政治常識,還有“兩條陣線”“阿爾巴尼亞”等國際知識、地理知識。通過基本常識的介紹,讓群眾對報道的內容加深理解,對中國共產黨的形象逐漸清晰。
其次,注重通過建黨節進行形象宣傳。隨著中共在抗日戰爭中的作用日益凸顯,共產黨開始注重在建黨節進行自我形象的塑造和宣傳。從1940年開始,每年的“七一”與“七七”成為紀念的重點,并將“七一”“七七”合并紀念。1940年,《大眾日報》連續刊發紀念“七一”黨的生日和“七七”抗戰三周年特刊。1941年7月1日,社論《中國共產黨是中華民族的旗幟——紀念中國共產黨二十周年》*《大眾日報》,1941年7月1日第1版。,回顧了中共抗戰以來取得的成績,聲明中共的性質及基本方針,號召為建立民族獨立、民權自由、民生幸福的民主共和國而奮斗。1944年7月1日,刊發社論《紀念黨的二十三周年 學習毛澤東思想 組織群眾大多數》。*《大眾日報》,1944年7月1日第1版。通過“七一”“七七”聯合紀念的方式,便于社會各界將共產黨和抗日戰爭緊密聯系起來,消除日偽及國民黨頑固派制造的誤解。
再次,展現堅定的民主立場。中共在山東抗日根據地呼吁創建敵后抗日民主政府,為讓社會各界充分了解民主,通過《大眾日報》展現了中共領導下的山東根據地敵后民主政府創建的全過程。1939年8月28日刊發社論《擁護民主政權》,呼吁建立民主政府。1940年4月1日至6月25日,連續報道沂水、日照、臨沂、蒙陰、泰山、魯西等近20個民主政權建立的盛況。1943年,山東臨時參議會第一屆第二次議員大會召開,《大眾日報》自8月17日至9月11日,刊發毛澤東賀電,發表社論7篇、消息33件,充分反映了大會盛況和山東民主建設的偉大成就。*楊林染、孫偉杰編著:《革命戰爭年代的〈大眾日報〉》,中共黨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88頁。1945年,社論《擁護抗日民主的山東省政府》,回顧山東抗戰以來的奮斗歷程,聲明中共組建的山東省政府為“全省境內唯一合法的省政府”,號召群眾擁護抗日民主政府,為建設新民主主義的新山東而奮斗。*《大眾日報》,1945年8月19日第1版。這些報道反映了中共領導在山東抗日根據地民主運動和政權建設的基本動態,公開、透明地展示了從各縣民主政權的創建到山東省政府最終建立的全過程,讓“民主政權”的觀念扎根根據地,樹立了中共在山東人民群眾心中的民主形象。
(三)立足群眾觀念,展示“親民”形象
首先,《大眾日報》在創辦之日即與群眾情同手足。從1931年元月1日創刊至1947年5月,《大眾日報》一直在沂蒙地區活動,與當地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正如朱民回憶說:“在重溫《大眾日報》歷史的時候,我們永遠不會忘記沂蒙山區革命老根據地人民的養育之恩,永遠不會忘記那些老農救會員、婦救會員、民兵、婦女識字班、青抗先、兒童團員與我們之間的手足之情。”*朱民:《〈大眾日報〉在沂蒙》,常連霆主編,中共山東省委黨史研究室,山東省中共黨史學會編:《山東黨史資料文庫》第19卷,山東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519頁。首任社長劉導生亦回憶道:“當地農民抗日熱情很高,不僅搬出他們僅有的破草房子幫助安裝機器,還盡力為工人安排生活的便利條件,為我們站崗放哨,情況緊急時把機器掩埋在河灘里,如果沒有他們的支持保衛,我們幾乎是無法生存下去的”*劉導生:《創辦〈大眾日報〉的回憶——〈大眾日報〉初創時期》,常連霆主編,中共山東省委黨史研究室,山東省中共黨史學會編:《山東黨史資料文庫》第17卷,山東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94頁。,“從報紙籌備出刊到1939年6月敵人夏季大‘掃蕩’,前后雖然只有半年時間,沂水王莊和云頭峪老百姓對我們的支持和幫助,是令人感動和銘記不忘的。”*劉導生:《創辦〈大眾日報〉的回憶——〈大眾日報〉初創時期》,常連霆主編,中共山東省委黨史研究室,山東省中共黨史學會編:《山東黨史資料文庫》第17卷,山東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95頁。而且,當時報社人手不足的情況下,常常“吸收當地青年農民現學”*劉導生:《創辦〈大眾日報〉的回憶——〈大眾日報〉初創時期》,常連霆主編,中共山東省委黨史研究室,山東省中共黨史學會編:《山東黨史資料文庫》第17卷,山東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95頁。,“云頭峪先后有12人參加報社工作”*陳華魯:《大眾日報史話 1939-1949》,山東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頁。。在中國農村文盲比率極高的時代,即便農民的文字水平不足以親自閱讀《大眾日報》,但是通過參與提供辦報環境,保護機器設備,編印報紙等環節,也深刻體會了中共領導抗戰的決心。
其次,虛心聽取社會各界群眾意見。《大眾日報》創刊后,即提出群眾監督的意見,并把改進意見公諸于眾,監督執行。1939年2月3日,發表《批評與檢討》,刊登群眾來信,吸取群眾批評與建議,如“內容不太生動充實”“本省消息太少”“論文不適合群眾口味”“設各種通俗講座”“增加短文或短評”等等。*《大眾日報》,1939年2月3日第4版。2月9日起,增設《信箱》專欄,刊登群眾信件,并給予答復。通過與群眾之間的通信,縮短了黨群之間的距離,體現了中共密切聯系群眾的情懷。1940年記者節,劉導生提出了“向社會學習,向廣大群眾學習”的要求。*劉導生:《論記者的修養》,祝宏等編:《抗日烽火 1939.1-1945.8》,齊魯書社1993年版,第169頁。1941年記者節,《略談報人的修養》提出“面向大眾,真正地傾聽群眾的呼聲,處處與大眾生活緊密聯系起來。”*明:《略談報人的修養》,《大眾日報》,1941年9月1日第4版。1942年,社論《發動基本群眾是目前群眾工作的中心》,對發動群眾工作存在的問題從動員、組織領導、工作作風等方面進行了分析,提出群眾工作的重要性。*《大眾日報》,1942年6月13日第1版。為了解敵占區群眾生活現狀,深入當地開展調查,如《臨東敵占區一個村莊的調查》,以調查數據的形式反映群眾生活悲慘,不斷有群眾逃往根據地的情況。*《大眾日報》,1942年10月1日第1、2版。
再次,突出反映群眾生活。1943年1月至1944年,《大眾日報》提出“群眾寫”和“寫群眾”的口號,進行了一次大的業務改革,要求報紙以主要篇幅反映群眾生活,在報道語言和形式上力求大眾化。1943年1月,為了解蒙山前敵人為推行第五次強化治安,強迫群眾挖“治安溝”的實情,費東行署主任宋竹庭冒著生命危險親自深入敵占區察看,采訪群眾,撰寫了通訊《“治安溝”與費東人民》,報道了敵占區群眾被壓迫的情況以及與敵斗爭的情形。*參見陳華魯:《大眾日報史話 1939-1949》,山東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5頁。7月3日,通訊《黃俊生家不再愁苦了》,生動細致地描述了黃俊生一家人如何在黨的關懷下告別了饑寒交迫的生活。*《大眾日報》,1943年7月3日。從這些報道中,可以看到中共與群眾之間的親密感情,體現了中共親民愛民的形象,也反映了群眾對中共的認可和接受。
(四)深入報道根據地建設實況,塑造“務實”形象
隨著戰爭的深入,山東抗日根據地面臨著嚴重的物質、財政困難,根據地處于極為艱苦的階段。面對嚴峻的形勢,中共高度重視戰時生產的重要意義,強調發展生產是抗日根據地克服物質困難的根本手段,要求一面生產、一面斗爭,為爭取抗戰取得最后勝利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1941年7月1日,《大眾日報》特載《中共中央山東分局號召猛烈開展山東抗日根據地建設工作,抗戰第五年的山東十項建設運動》*《大眾日報》,1941年7月1日第2版。,拉開根據地建設帷幕。這期間,《大眾日報》刊發的政策指導性的文章,如《戰時糧食問題》*《大眾日報》,1941年3月22日第4版。《怎樣推動使用北海銀行鈔票》*《大眾日報》,1941年6月4日第4版。《抗日根據地的土地政策》*《大眾日報》,1941年6月7日第2、3版。《怎樣開辦信用合作社》*《大眾日報》,1941年9月28日第4版。,為經濟建設提供了政策指導。同時,報道了關于團體組織支援生產的動態,如《一一五師魯南部隊為節約生產而斗爭》*《大眾日報》,1941年7月22日第4版。《生產戰線上的女戰士們》*《大眾日報》,1941年7月22日第4版。《沂蒙各界緊張組織春耕發揚友愛救濟春荒》*《大眾日報》,1942年3月22日第4版。。
“減租減息”是涉及群眾根本利益的一項土地政策,被視為“發展鞏固抗日根據地的戰略戰術”*白學光:《一九四二至一九四六年的大眾日報》,大眾日報新聞研究所編:《大眾日報史料:〈大眾日報〉報史座談會專輯》,未出版,1985年,第14頁。。中共注重兼顧地主士紳利益,宣傳這一政策既改善了農民生活,又保障了地主財產,調動了群眾和地主雙方的積極性。《大眾日報》記者參加了莒南試點,從1942年5月1日到1945年底共發表相關專論36篇*趙淮:《抗日戰爭時期〈大眾日報〉社論研究》,山東大學碩士畢業論文,2016年,第34頁。,這對當時減租減息政策的推行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1942年6月至10月,該報連發三篇社論,《向地主士紳進一言》《再向地主士紳進一言》《向地主士紳們三進一言》。其中,第三篇社論用對話的形式,向地主士紳提出“減租減息”的建議,使用了“諸位地主士紳先生”“我們是一家人”,從情感上拉近了與地主之間的距離,有力地推動了根據地土地政策的實施。1945年夏,《大眾日報》記者呂若驥在一個高姓地主家里,看到一疊《大眾日報》,其中《向地主士紳們進一言》社論上,“被劃了許多濃圈密點,旁邊還批了八個端端正正的字:‘字字良箴,句句珠玉’”*呂若驥:《黨報在各個角落——幾個鏡頭下的大眾日報》,《大眾日報》,1946年1月1日。,這說明中共在山東根據地施行土地政策時得到地主的認可和擁護。1944年,根據地開展大規模生產運動,對墾荒放貸情況進行充分報道,如《膠東行政公署發放春貸千七百萬元》《山東軍區直屬隊三天開荒八十多畝黎政委肖主任等親自動手》。*陳華魯:《大眾日報史話 1939-1949》,山東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5頁。關于土地政策推行的效果,《大眾日報》也做了專題報道,如《濱海區農村各階層的劇變》*《大眾日報》,1945年7月29日第4版。,講述了記者在沭水、臨沭和莒南一年來調查的各階層戶數、土地狀況,隨著生產運動的開展,人民獲利情形。
(五)堅決維護統一戰線,宣示“團結”形象
堅決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中共的出發點,也是《大眾日報》的三大核心理念之一。“堅決擁護”與“嚴厲抨擊”的話語經常同時在報刊出現,可謂剛柔相濟,一方面表達了中共堅定的維護統一戰線的立場,另一方面對國民黨頑固派的分裂罪行堅決批評。抗戰時期,中共始終高舉團結大旗,反對投降勢力,在《大眾日報》處處展示團結抗戰的形象,從版面設計到刊發文章,從群眾聲音到領導講話,無一不是團結的符號。1939年的《發刊詞》中明確指出:“在敵人正企圖‘掃蕩’后方的嚴重形勢下,要堅持敵后游擊戰爭,創造與鞏固根據地,就必須動員、組織、武裝民眾,加強軍隊政治教育,改善政治機構,鞏固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大眾日報》,1939年1月1日第1版。面對國民黨頑固派制造的“太河慘案”,中共堅決反擊,發表社論《敵乎?友乎?》,痛斥國民黨頑固派的倒行逆施,高呼:“擺在全中國四萬萬五千萬同胞面前的,只有一個共同敵人——殘暴的日本帝國主義;粉碎與毀滅這個兇惡殘暴的共同敵人,只有一個道路——精誠團結,堅持抗戰,堅持持久戰,堅持統一戰線”*《大眾日報》,1939年4月19日第1版。。這一事件報道持續一月,在8期報上發表相關稿件19篇,體現了中共“以斗爭求團結”的統戰政策,表達了正義呼聲。1940年7月1日,刊發朱瑞文章《共產黨與統一戰線》,闡述中國共產黨19年來成長壯大的經歷和革命的統一戰線的形成斗爭發展的過程,闡明“中國共產黨,從它發生與發展直至它長期奮斗的過程中,都將與統一戰線在一起,被包括在統一戰線之中,而且成為統一戰線最忠實最徹底的執行者與領導者。在中國,沒有共產黨,便沒有革命的統一戰線;沒有共產黨,便沒有革命的勝利。”*《大眾日報》,1940年7月1日第1版。
刊發國際反戰人士的言論及活動,是中共站在國際高度,維護統一戰線、樹立團結形象的重要表現形式。1941年10月7日,《大眾日報》刊發《歡迎國際友人——希伯》,八路軍的要求是,“希望希伯把山東人民用他們的血和肉,用頑強的武裝斗爭創造出來的抗日斗爭的史跡,報道到全世界去!”*陳繼亮編:《陳冰文稿選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32頁。通訊《一位外國記者的意見》,幾乎全文轉述希伯的話語,指責日本、偽政府及國民黨對新聞媒體的封鎖,對共產黨的打擊。*[德]希伯著,山東省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編:《希伯文集》,山東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60-463頁。希伯撰寫了通訊《在日本占領區的旅行》和長篇報告《八路軍在山東》《為收復山東而斗爭》,指出“沒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在敵后堅持抗戰,中國的抗戰能堅持到今天是不可想象的。”*王曉華、孫宅巍主編:《抗戰中的國際友人》,河南文藝出版社2015年版,第38頁。鼓勵在山東的日本人加入抗戰行列,也是中共鞏固統一戰線的一項策略,主要方式有刊發日本士兵言論,報道日本人反戰情況。《我的感想——一個日本朋友的回憶》直呼“中國的勝利就是日本人民勞苦大眾的勝利”*《大眾日報》,1939年1月31日。,類似的報道還有《“發現了深夜的北斗 我開始走上正路”——日本弟兄大西正君的自述》*《大眾日報》,1941年2月29日第1版。《一個異國的弟兄》*《大眾日報》,1940年6月28日第4版。《生活在國際友愛的搖籃里——七位異國弟兄訪問記》*《大眾日報》,1941年5月28日第2版。《兩個日本士兵的日記》*《大眾日報》,1942年4月25日第2版。。1941年6月,刊發消息《在華日人反戰同盟山東支部隆重成立》,同時刊登了《在華日人反戰同盟山東支部工作綱領》,向社會公開宣布山東日人加入反戰行列。*《大眾日報》,1941年6月30日第1版。
(一)塑造形式豐富多樣。《大眾日報》立足群眾觀念,從報紙欄目設計上,旗幟鮮明服務大眾。第一版是社論為主,突出中共的核心立場。第二版是國內形勢,第三版是國際形勢,第四版是綜合副刊,形式體裁靈活多樣,有五欄、四欄、三欄、二欄、一欄、簡訊、要聞、簡報等,有時設《戰地文藝》《前哨婦女》《青年戰線》等專刊,有時是《大眾知識》等專欄多種文章的組合。這種編排模式有助于各行各業的群眾了解國內外形勢隨戰時形勢不斷調整宣傳的主題。轉發國內國際要聞,一方面密切聯系國內其他媒體,另一方面,向山東抗日根據地群眾展示國內國際形勢,中共在抗戰中的領導形象自然而然地塑造起來。在傳播途徑上,要求“各地黨委和各級干部,除了自己運用黨報指導工作外,并應向群眾廣為傳播,建立讀報會、讀報組,研究討論大眾日報,以便使黨的主張變為群眾的主張”,并利用地方關系“向敵占區廣為發行”,為使黨報發揮更大作用,獲得更多讀者,同時又不浪費人力物力,“提倡一張報紙至少十人閱讀,并于閱讀后轉送別人,或貼在街頭,集體閱讀”。*《1943年(1-8月)中共山東分局關于推進大眾日報工作的幾點決定》(1943年1月1日),常連霆主編,中共山東省委黨史研究室,山東省中共黨史學會編,《山東黨史資料文庫》第10卷,山東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2頁。
(二)正反面報道斗爭形勢。一是集中報道山東抗日根據地抗日戰爭的形勢,取得的勝利等。二是客觀報道與國民黨的既團結又斗爭的情況。一方面是積極報道國共合作情況,與國民黨聯合抗戰的情形,另一方面報道山東國民黨頑固派倒退逆流制造磨擦的經過。這與中央報刊的不同之處在于,與國民黨頑固派在山東戰場上的正面交鋒直接躍然紙上。通過報道,讓群眾了解戰斗的客觀情形,了解國共合作團結抗戰的成績,同時清醒地認識國民黨頑固派的罪惡行徑。這種報道尊重客觀事實,其效果在于,突出中共在抗戰中的正確立場,肯定戰斗成績,消除群眾對中共的誤解,樹立軍民共戰的信心。
(三)突出紀念日的作用。紀念日主要是“一二八”“七一”“七七”以及《大眾日報》創刊紀念日。如前所述,在“一二八”紀念專刊上刊登郭洪濤、黎玉等領導人的題詞,在《大眾日報》創刊周年時,刊發中共領導人毛澤東題詞、徐向前題詞,等等。在 “七一·七七”紀念專刊上刊發領導人的文章或講話,如羅榮桓、徐向前、黎玉、朱瑞、李竹如、羅舜初。在以宣傳動員為主要形式的紀念活動中要求,“廣泛宣傳共產黨八路軍(及其領導之部隊)二十年來為國家民族的奮斗歷史,特別要表揚共產黨、八路軍在抗戰建國事業中的豐功偉績,說明山東共產黨、八路軍是山東人民的大救星,是山東抗戰的堡壘,并進而申述共產黨、八路軍堅持統戰,團結抗戰之偉大意旨,號召動員全省人民竭誠擁護這一抗戰建國的決定力量。”*《為紀念“七一”與“七七”省各救總會給各級各救的指示》,《大眾日報》,1941年6月28日第4版。這種宣傳的效果在于,一方面讓群眾認識中共領導人的形象,另一方面為鞏固中共在根據地的抗日民主政權營造聲勢,通過紀念日活動廣泛宣傳了中共的形象。
(四)重視領導人形象的宣傳。領導人的形象與政黨的形象具有高度的聯系性。政治領袖通過展現個人魅力營造良好的形象,為自己所在的政黨和政府增添了不少“印象分”。這種“印象分”的不斷積累,將成為政黨執政的無形資產,成為鞏固執政地位的重要軟支撐。*段功偉:《中國夢與政黨形象的傳播》,《新聞戰線》2013年第8期。《大眾日報》對領導人形象的傳播,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從國際共產主義領袖到中共中央領導人,再到山東抗日根據地的領導人的報道,并非從創刊之初既有安排,而是隨著戰爭形勢的變化而深入。盡管《大眾日報》為中共山東分局的機關報,但是在創刊之初,《大眾日報》站在民族的立場上,以抗日戰爭為出發點,突出國民黨的領導地位,最初的報耳刊發的文字以蔣介石的號召為主,在刊發內容上也格外體現國民黨中央的抗戰精神,這也體現了中共的大局情懷和包容精神。隨著國民黨倒行逆施的演進,中共領袖的肖像如毛澤東、朱德等刊登報端,實現中共領袖與群眾面對面。山東軍政委員會建立時,徐向前、朱瑞等領導人在《大眾日報》發表就職通電,揭開了以正式頭銜的身份與國民黨打交道的序幕。隨著國民黨頑固派不斷制造分裂事端后,中共在山東抗日根據地的抗戰形象凸顯出來,更加重視報道中共的抗戰指示與貢獻。從對斯大林、列寧的專題報道,到對毛澤東的專題報道,再到后來對羅榮桓的專題報道,如《記羅司令員》*《大眾日報》,1943年8月7日第6版。,讓社會各界逐步了解中共領導人的組成來源和發展歷程。隨著時局的變動,中共的媒體宣傳方式也隨之變化,逐漸有意識地自我形塑,這也體現了中共在國共合作期間的包容形象,以及靈活變通的戰斗策略。
(五)對群眾觀的理解由淺入深。《大眾日報》是依靠黨的領導,扎根群眾,依靠群眾,成長壯大起來的。*陳沂:《在戰爭烽火中成長壯大》,大眾日報新聞研究所編:《大眾日報史料:〈大眾日報〉報史座談會專輯》,未出版,1985年,第11頁。這被稱之為一條根本經驗。盡管如此,但是最初的報道涉及基層百姓的甚少,更多的是媒體以外的依靠群眾相助的事實。1942年經歷了整風運動和接受劉少奇的建議之后,才真正接地氣,改進文風,采用實地察看,甚至深入敵占區采訪的形式,了解群眾的生活現狀,真正做到了立足群眾的觀念。這時期,報道的話語體系也發生了改變,比如從農民、士紳、國際記者的角度看中共在山東根據地的政策。注重用群眾的語言寫通訊,如《咱們今天出了頭》,記錄了1942年臨沭縣成立農救會、婦救會時群眾的真實情感和話語,又如《三千多群眾開大會和大店地主講理》*《大眾日報》,1944年5月27日第4版。,用群眾對話的形式揭發了地主減租不徹底的行為,從中肯定了中共的政策得到群眾擁護,中共形象得到認可。1945年,社論《擁政愛民的中心一環——加強群眾工作與生產工作》對群眾工作再思考*《大眾日報》,1945年2月23日第1版。,這在側面體現了中共在山東抗日根據地工作方法上的不斷深化,在群眾觀念上的自覺性與主動性增強,作為抗戰的領導黨派的親民形象不斷走向成熟。
總體上看,中共在其形象塑造過程中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系、滲透的。比如,在1942年以后的減租減息中,可以看到中共在山東抗日根據地的務實形象,又可以窺探其親民形象。中共在山東根據地的生長、發展和成熟,是一個在實踐中摸索前進的過程,中共對自身的認識也逐步走向成熟,進而逐步有意識的利用媒體塑造自身形象。尤其將“七一”與“七七”紀念活動并重,充分說明中共在全社會注重塑造自我形象,并為獲得社會群體的認同作出積極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