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營
(河南省駐馬店段莊孫全貴骨科醫院 駐馬店463000)
人體的踝關節由脛骨、腓骨下端和距骨滑車構成。踝關節屬滑車關節,可沿通過橫貫距骨體的冠狀軸做跖屈及背屈運動,一旦發生損傷可對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不良影響[1]。現階段臨床治療足踝部損傷的方式主要為手術結合術后康復訓練,但常規康復訓練的效果并不理想。本研究在足踝部損傷手術患者術后康復治療中實施關節粘連松解術,取得良好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3月~2017年2月于我院41例行手術治療的足踝部損傷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26例,女15例;年齡19~66歲,平均年齡(42.6±4.8)歲;跖骨骨折21例,跟骨骨折8例,脛腓骨中下段骨折11例,雙踝骨折1例。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在治療過程中需進行關節屈伸鍛煉以及適當的負重練習,在此基礎上應用關節粘連松解術。
1.2.1 中藥熱療 熱療方劑采用軟堅散結洗劑和活血散瘀洗劑。軟堅散結洗劑組成:生天南星30 g,王不留行20 g,木鱉子、白蘞各15 g。活血散瘀洗劑組成:赤芍、川紅花各20 g,大血藤25 g。對切口愈合良好、皮膚條件好,能夠耐受高溫的患者采用中藥熱敷;對皮膚狀況差、無法耐受高溫的患者采用中藥熏洗。中藥熱敷:藥物打碎后,用75%酒精浸泡3 d封包,將中藥奄包蒸至50℃左右,置于患者患側踝關節處進行熱敷,墊放棉墊保溫,1次/d,20 min/次。中藥熏洗:藥物加水2 500 ml煮沸5 min后暫停加熱,患者取仰臥位,將其患側踝關節對準熏洗窗,離藥液相距30 cm進行熏蒸,水溫降至適宜溫度后將患側踝關節浸入藥液中,1次/d,20 min/次。
1.2.2 關節松解 關節松解分為早、中、晚三期。(1)早期:為患者拆線前,以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為主。自足踝部向上依次揉捏推壓至小腿處;由足背向足底有節律地上下滑動損傷部位鄰近的小關節,注意避開損傷部位;患者取仰臥位,進行脛前肌以及股四頭肌收縮鍛煉;患者俯臥位,足踝自然垂于床邊,醫護人員兩手分別握住患足和患側踝關節上方,緩慢背伸踝關節。(2)中期:為術后3~7周,X線檢查有骨痂形成,以止痛、改善關節活動度為主。反復多次揉捏患者踝關節、小腿、足背;牽拉跖趾關節、踝關節;握住患側踝關節,有節律地前后抖動踝關節。(3)晚期:為術后8周后,以牽拉、抖動踝關節為主。彈撥患側跟腱;有節律地滑動損傷部位鄰近小關節及跖骨、距骨、跟骨等;在患側踝關節活動允許范圍內進行各方向的主動運動或阻抗運動。
1.2.3 冷療 松解治療后用冰袋對患側進行冷敷20 min左右,直至皮膚感覺輕微麻木,1次/d。
1.3 觀察指標 比較患者治療前后踝關節跖屈和背屈活動度以及AOFAS踝與后足功能評分。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后,所有患者關節跖屈、背屈活動度以及AOFAS踝與后足功能評分均高于治療前,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踝關節跖屈、背屈活動度AOFAS踝與后足功能比較(±s)

表1 治療前后踝關節跖屈、背屈活動度AOFAS踝與后足功能比較(±s)
A O F A S踝與后足功能(分)治療前治療后時間 踝關節跖屈活動度(°)踝關節背屈活動度(°)t P 2 1.3 3±5.1 2 4 0.1 1±5.2 4 1 6.4 1 4 0.0 0 0 1 2.4 5±3.2 1 2 6.3 2±4.1 6 1 6.9 0 2 0.0 0 0 3 7.4 8±6.0 5 6 3.0 8±6.2 8 1 8.7 9 8 0.0 0 0
足踝部解剖結構復雜,肌肉、肌腱組織較多,韌帶結構復雜,且關節活動度較大,因此該部位的損傷是臨床發生率最高的疾病[2]。西醫外科手術是目前臨床治療足踝部損傷的主要手段,但術后需經過長時間的固定,患側關節活動嚴重受到限制,極易出現關節粘連、肌肉萎縮、關節活動障礙等并發癥,影響預后[3]。如何解決足踝部損傷手術患者術后關節活動障礙是現階段康復治療過程中亟需解決的問題[4]。
本研究在西醫常規康復治療基礎上對足踝部損傷手術患者術后康復治療中實施關節粘連松解術以改善和預防患者術后關節粘連及肌肉萎縮等不良情況。在手法松解關節前對患側行局部中藥熱療,通過生天南星、王不留行、木鱉子、白蘞、赤芍、川紅花、大血藤等多種藥物共同作用,能夠充分發揮活血化瘀、溫經散寒的作用,有效增強局部血液循環,緩解肌肉和關節緊繃[5]。在不同時期采用不同手法松解治療,對踝關節的恢復具有重要作用。松解后進行冷療能夠有效緩解松解治療后的局部水腫或出血,避免關節組織再次粘連,促進患者關節康復。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所有患者關節跖屈、背屈活動度以及AOFAS踝與后足功能評分均高于治療前(P<0.05)。說明足踝部損傷手術患者術后康復治療中實施關節粘連松解術,康復效果理想,可明顯改善患者關節功能及關節活動度,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向映霞.中醫關節粘連松解術在足踝部損傷術后康復的分析[J].中國傷殘醫學,2016,24(24):80-81
[2]王昭.中醫正骨松解手法用于踝關節術后對患者功能恢復的影響研究[J].中國傷殘醫學,2016,24(16):66-67
[3]楊光毅.中醫正骨配合手術對踝關節骨折治療效果分析[J].亞太傳統醫藥,2015,11(15):93-94
[4]潘宏趙.中醫正骨配合手術治療踝關節骨折方案的療效觀察[J].哈爾濱醫藥,2015,35(2):148-149
[5]吳祥.踝關節骨折中醫綜合治療與手術治療臨床療效觀察[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7,8(1):61-62